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6篇
农学   14篇
  23篇
综合类   80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20篇
园艺   7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6 个菱品种为试材,对花器形态特征、群体花期及单花开花动态、开花时间、柱头可授性、花粉活力、杂交指数 及传粉形式等进行观察测定。结果表明:菱花单生,两性,单花花期15 h,群体花期在5~10 月,盛花期在7~8 月;不同 品种在一天中的开花高峰期存在差异;柱头可授期主要在萼片开裂后2 h 内,结实率在50% 以上;花粉在自然授粉条件下活 力可保持7.5 h;以自花授粉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无融合生殖和少量异花授粉。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昆虫为杂交大豆授粉的行为,提高授粉效率,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34A和保持系JLCMS34B为材料,研究父母本3种行距配置(T1、T2、T3)对昆虫授粉行为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配置T2条件下昆虫授粉效率最高,母本单株粒数最多,为45.98个(2011年),与T1、T3差异达到显著水平,T3配置授粉效率最差,单株粒数最少,为32.06个(2012年),与T1、T2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吉林省洮南地区适当缩小父母本行距,增加母本间行距可有效促进昆虫授粉效率,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3.
4.
以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名录为研究对象,基于APWeb和文献资料统计种子植物科的传粉模式,研究了戴云山保护区种子植物的主要传粉模式及其传粉模式的祖先状态。结果表明:戴云山保护区种子植物中动物参与传粉有144科,占总科数87.27%;完全利用非生物模式传粉占总科数12.12%;单一传粉模式以动物传粉的科数最多(124科),其次为风媒传粉(14科),水媒传粉最少(4科)。混合传粉模式中,动物和风媒传粉的科数最多。动物传粉模式在戴云山保护区种子植物传粉中占据重要地位。戴云山保护区种子植物科中共有9个原始类群,单一动物传粉8科,动物和风媒混合传粉有1科,表明动物传粉在植物原始类群进化中占据主要地位,可能是现存戴云山被子植物传粉模式中的祖先状态。研究结果旨在为戴云山种子植物发育与演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苜蓿花期调控与传粉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苜蓿花期与昆虫活动不遇的问题,通过刈割进行花期调控,以提高初花期及盛花初期的传粉效率,并探讨对种子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刈割后苜蓿的花期明显推迟,传粉效率显著提高,其中访花频次由原来的23次/10m2·d提高到刈割后的180次/10m2·d;在初花期及盛花初期标记的花序结荚率及荚内种子粒数分别由对照的(17.12±2.83)%和(3.94±0.31)粒提高到刈割后的(84.1±1.21)%和(5.31±0.22)粒;整个花期的平均结荚率/花序由刈割前的43.77%增加到刈割后的59.43%;刈割后的苜蓿种子产量与各构成因素的相关性依次为:花序数/枝>荚果数/枝>荚内种子粒数>结荚率/花序>分枝数>单花数/花序.对种子产量与构成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单枝条产量(Y)与花序数/枝(X1)、结荚率/花序(X2)具有真实回归关系Y=-1.735+0.034 X1+0.036 X2(R=0.788).在该地区确定适宜的刈割时间可明显推迟花期,提高种子产量.合理的刈割时间是在花期得到推迟的情况下,使生育期尽可能长.  相似文献   
6.
枣授粉受精及胚胎发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学英  彭士琪  郭振怀 《林业科学》2004,40(5):210-212,i002
The processes about pollination,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ate ‘Wu-he-zao‘ (ziziphus jujuba) were observed by means of lightmicrocope combining histochemical dyeing and fluorescent technique. The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The pollen grains germinated on the stigma at the 4th hour after pollination. On the 5th day after pollination,the primary endosperm nucleus formed, and the zygote formed on the 6th day. The double fertilization of Wu-he-zao was the type premitotic syngamy. The first division of the zygote took place after a dormancy for about 6 - 7 days. The proembryonal development of Wu-he-zao belonged to the Solanad typ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dosperm belonged to the nuclear type.  相似文献   
7.
Non-native pollinator species are now widely utilized to facilitate pollination of agricultural crops. Eval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risk of alien pollinators is necessary because they could have a large impact on native ecosystems through disturbing native plant-pollinator interactions. We conducted a greenhouse experiment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the non-native commercialized European bumblebees, Bombus terrestris, on the pollination success of seven Japanese bumblebee-pollinated plant species. Plants were exposed to three groups of bumblebees: native bumblebee(s) only (NATIVE treatment); the alien bee only (ALIEN) and a mix of the two (MIX). ALIEN treatment had negative effects on fruitset and/or fruit quality of five plants, including self-incompatible and compatible, herb and woody, and queen- and worker-pollinated species. The negative effects were caused by a decrease in legitimate flower visitation due to (1) physical inaccessibility to nectary in deep-corolla flowers by the alien bee with insufficient tongue length and, (2) biased flower preference between short-corolla flowers. Fruitset tended to decrease drastically for the self-incompatible species while fruit quality decreased moderately for the self-compatible species. Effects of MIX were not intermediate between NATIVE and ALIEN in most plant species, and caused pollination success to vary in an unpredictable manner amongst plant species, probably due to interaction between native and alien bees. This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ts’ pollination success and the relative density of the alien suggests that the alien bee can disturb pollination of a plant species even when only representing a small fraction of the total pollinator community.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甜菜二倍体授粉系经过群体淘汰、定向选择、小区试验、横向对比等一系列步骤,最终精选出较为理想的父系的育种程序。  相似文献   
9.
乡土野花组合是筛选以乡土野花为主体的,并通过混合播种建立群落的一种景观植被建植模式,是欧美国家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农业景观恢复与建设的技术措施。已有的研究发现乡土野花组合能够改善景观结构与生境质量,吸引传粉生物和自然天敌,从而起到增强农业景观的传粉及害虫控制功能,并改善农作物品质、提高农作物产量;与此同时,乡土野花组合也具有较好的文化功能。乡土野花组合的设计对建植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其物种筛选、配比、播种方式及布局是设计中需要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总结欧美国家乡土野花组合设计模式与生态监测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乡土野花组合物种筛选的3原则:乡土性、功能多样性与包含特定关键物种;并对其生长周期、物种数、播量、播种面积与空间布局等技术细节进行了讨论,以促进乡土野花组合的本土化、区域化发展。欧美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推动产业发展及农户补贴的有关政策,其中美国主要以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政策为主,注重限制植物材料本土化;欧洲国家通过多项立法及农业环境管护政策为农户提供多样化的生态补贴,以促进农户充分参与乡土野花组合栽植过程。在我国,尚缺乏成熟的乡土野花组合应用案例。中国的乡土野花组合需充分发掘种质资源并进行生态、栽培与景观特性评估,以实现本土化的乡土野花组合。本文最后提出,通过多学科合作实现乡土野花组合的设计与推广,政府、产业、科研机构与农民共同参与乡土野花组合的设计过程,并提出市场化的生态补贴政策,以推动乡土野花组合在我国农业景观的应用,为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0.
设施番茄是目前中国番茄生产的主要形式,为农民增收起到了关键作用。授粉问题是影响设施番茄生产的主要因素,2016-2017年两年间,通过实地考察、用户填表和座谈会3种方式调查了山西省晋中市祁县设施番茄不同授粉方式的生产成本与产出效益,结合文献分析,针对设施番茄的不同授粉方式进行了优缺点比较,提出不同授粉方式的应用建议,供科研工作者与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