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9篇
  免费   265篇
  国内免费   296篇
林业   430篇
农学   330篇
基础科学   84篇
  1029篇
综合类   1862篇
农作物   296篇
水产渔业   151篇
畜牧兽医   444篇
园艺   309篇
植物保护   6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199篇
  2015年   198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304篇
  2012年   363篇
  2011年   322篇
  2010年   270篇
  2009年   328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265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揭示桉树人工林不同成熟度的叶片器官所需营养元素变化以及土壤肥力对其影响,对于桉树营林和科学施肥具有重要的生产指导意义。选取广西隆安县小林镇和田东县思林镇的桉树2代萌芽林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两个人工林嫩叶、成熟叶、黄叶的C、N、P、K、B、Ca、Mg以及土壤C、N、P、K、Ca、Mg元素含量,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叶片的N、P、K、Mg营养元素转移规律是黄叶向成熟叶和嫩叶转移,但C、Ca、B营养元素则是随着叶片的生长发育逐渐积累,黄叶中含量最高,说明施肥时应关注Ca、B元素的持续和有效供给。两片人工林都表现出类似的规律,说明土壤肥力的差异不影响桉树人工林叶片营养元素的内循环规律。桉树嫩叶营养元素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学特征具有与成熟叶和黄叶不同的表征,在营养物质研究中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马坤  韩邦潮 《绿色科技》2021,(6):125-127
为了解京杭运河台儿庄段槐叶萍生物体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征,运用非色散原子荧光光度计和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槐叶萍生物体不同部位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显示:Fe、Mn、Zn、Ni、Cu、Se 6种微量元素在槐叶萍花芽、叶、根与茎中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槐叶萍中微量元素Fe含量最高,Se的含量最低;与同科植物体比较,京杭运河台儿庄段槐叶萍生物体中微量元素Fe、Mn含量处于中等水平,Zn、Cu含量处于下游水平。  相似文献   
3.
王丽萍  许大为 《绿色科技》2020,(5):31-32,37
指出了历史文化街区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是人类历史文化遗迹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历史文化街区的街道景观是街道展示景观的主要载体,通过对街道界面景观要素的提取、归纳与总结,得出街道界面景观要素由底界面、侧界面以及顶界面三大核心要素组成,并将其应用到鱼山历史文化街区街道景观内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保护策略。旨在进一步了解历史文化街区街道界面景观要素构成,为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保护提供更加清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研究喀斯特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地、荒草地、退耕还草地和林草间作地)石灰土剖面化学风化特征,探讨矿质元素在石灰土剖面的分布、迁移和富集特征,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风化度,元素淋溶度、迁移度和残积度的角度分析土壤化学风化特征。结果表明:喀斯特山区石灰土剖面氧化物含量以SiO2、Al2O3、Fe2O3为主,其他氧化物含量相对较低,均属于中等变异元素,SiO2、Al2O3、MgO含量以荒草地较高,CaO、Na2O含量以林草间作地较高,Fe2O3、MnO、P2O5、K2O以耕地较高;研究区土壤处于中等化学风化阶段,富铝化程度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荒草地土壤化学蚀变系数较强,林草间作地土壤富铝化程度较高;研究区土壤K、Na、Ca淋失严重,荒草地盐基离子淋失明显,林草间作地盐基离子淋失程度相对较低;土壤Fe、Al相对富集明显,残积程度高,林草间作地Al含量积累明显,退耕还草地Fe含量富集显著;实施“退耕—还草”等增加植被覆盖度的治理模式对土壤的保护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5.
由于人口不断增长,人们要快速得到高产高质粮食的要求迫切,大量使用化肥,导致了有害物质残留,土壤或水污染,土壤板结或某些营养元素相对匮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是土壤内常见的共生结构,由AM真菌(AMF)与土壤根系形成。已有研究表明其可通过分泌代谢物,增大根系与土壤接触面积,调节某些土壤元素存在形式等多种途径,影响植物对土壤元素的吸收转运。硫是维持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之一,可由于植物对S的需要并不如N,P,K大量,现代农业在对土壤进行施肥过程中往往将其忽略,因此土壤缺S正逐渐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将主要对AMF影响植物吸收土壤元素的途径及生理机制进行总结分析。并根据其作用方式特点进一步分析AM共生对植物吸收转运硫素的影响,指出AMF作为生物化肥的可行性,以期为解决现代化肥的替代问题以及土壤缺硫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沈北新区2019年8月11—15日受到“利奇马”超强台风的影响,分析台风的过程和沈北新区的地理条件,从地理与农作物两方面用实例数据与计算比较说明受到影响的严重性,并对超强台风的应对进行了拟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淅川乌骨鸡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获取淅川乌骨鸡转座子的基本信息和特征分布,探究转座子相关基因参与的通路。不仅对研究淅川乌骨鸡转座子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为探索基因组扩增、基因组功能及进化研究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方法】 对淅川乌骨鸡血液DNA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采用双末端短序列比对基因组,运用RepeatModeler、TEclass、RepeatMasker等使用流程对转座子进行鉴定、构建、校正、分类和注释,获得淅川乌骨鸡整个基因组所有的转座子,对转座子的特征、分布及和基因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转座子插入的所有基因进行GO和KEGG数据库富集,分别结合GO和KEGG注释结果对功能进行描述。 【结果】 经鉴定、分类和注释,淅川乌骨鸡共鉴定到370 252个转座子序列,分为19个超家族,主要为CR1、TcMar-Mariner、ERVL、ERV1等超家族,进一步说明淅川乌骨鸡转座子类型主要是逆转录转座子;转座子的数目和染色体长度有关,染色体越长,转座子数目越多。在基因组中转座子和基因的密度成反比,基因密集的区域中转座子密度较低;基因组内转座子的插入并非随机的,LTR/ERVL、LTR/ERV1、DNA/PIF-Harbinger、DNA/Hat-Charlie、RC/Helitron等转座子倾向于插入基因外部。GO富集分析表明,在生物过程条目中鉴定出的转座子富集相对较多的是细胞过程、单生物过程、代谢过程、生物调节、刺激反应等;分子功能条目中鉴定出的转座子富集相对较多的是结合、催化活性等;细胞组分条目中鉴定出的转座子富集相对较多的是细胞部分、细胞器、膜等。KEGG富集分析表明,鉴定出的转座子主要在甘油酯代谢、PPAR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Jak-STAT信号通路等通路。着重关注了与淅川乌骨鸡特性相关的通路,如和色素沉积有关的酪氨酸代谢、和肉品质有关的脂代谢、脂肪酸的合成、PI3K-Akt信号通路等。 【结论】 转座子含量与基因组大小,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而且淅川乌骨鸡转座子在基因组的分布存在一定偏好性。转座子相关基因在色素相关通路中富集,其可能与淅川乌骨鸡的种质特性有关,具体的调控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To evaluate the utility of random-effects linear modeling for herd-level evaluation of trace mineral status, we performed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for trace mineral testing of bovine liver samples submitted to the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Veterinary Diagnostic Laboratory between 2011 and 2017. Our aim was to examine random-effects models for their potential utility in improving interpretation with minimal sample numbers. The database consisted of 1,658 animals distributed among 121 herds. Minerals were assayed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scopy, and included cobalt, copper, iron, molybdenum, manganese, selenium, and zinc.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for each mineral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01) from zero and ranged from 0.38 for manganese to 0.82 for selenium, indicating that the strength of herd effects, which are presumably related to diet, vary greatly by mineral.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standard errors of 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or (BLUP) values suggested that testing 5–10 animals per herd could place herds within 10 percentile units across the population of herds with 70–95% confidence, the confidence level varying among minerals. Herd means were generally similar to BLUPs, suggesting that means could be reasonably compared to BLUPs with respect to the distributions reported here. However, caution in interpreting means relative to BLUPs should be exercised when animal numbers are small, the standard errors of the means are large, and/or the values are near the extremes of the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冬小麦科学施肥技术,明确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养分积累转运与利用的影响,于2018—2019年分别在河南省鹤壁市和新乡市以冬小麦(鹤壁、新乡试验品种分别为‘郑麦7698’和‘郑麦366’)为试验材料,设置7个处理[农民习惯施肥(FP)、当地推荐施肥(ST)、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NE)、在NE基础上配施缓控释氮肥(RNE)、在NE基础上不施氮肥(NE-N)、在NE基础上不施磷肥(NE-P)、在NE基础上不施钾肥(NE-K)],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氮、磷、钾养分转运分配规律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氮、磷、钾施肥量NE较FP处理分别降低16.2%、43.3%、-13.2%(鹤壁)和19.5%、48.0%、-57.9%(新乡);冬小麦产量NE与FP处理无显著性差异,RNE与FP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NE、RNE较FP处理分别增产4.7%~6.6%、5.5%~9.6%(P0.05)。进一步研究表明,NE、RNE处理可显著增加地上部植株养分含量和积累量(P0.05),其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FP处理增加9.2%~14.0%、11.9%~18.6%;花前氮、磷素转运量和钾素转运对籽粒钾素积累贡献率均有提高,基于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的氮、磷、钾肥平均利用效率分别为42.1%、19.2%、46.6%,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1.5kg·kg~(-1)、13.2 kg·kg~(-1)、13.3 kg·kg~(-1)。综上可知,小麦养分专家系统指导优化了氮、磷、钾肥的施用量和施用方法,促进了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可以在河南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充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对于农田养分投入的合理分配具有重要意义。评估全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当季有效养分替代化肥潜力,可为安徽省减肥增效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安徽种植面积较大的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和油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安徽省统计数据和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2017年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秸秆数量、秸秆还田率以及还田当季养分利用率进行估算,明晰了全省化肥减施潜力。结果表明:2017年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为4 699.9万t,秸秆资源分布上呈北部和中部较多、南部最少的特征。秸秆养分资源总量为124.8万t,N、P_2O_5和K_2O分别为38.1万t、11.4万t和75.3万t,分别占全省主要农作物养分需求的40.1%、32.1%和68.9%。理论上,秸秆全量还田,且养分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秸秆养分替代化肥潜力大。但秸秆养分N、P_2O_5和K_2O当季利用率分别为38.9%、52.3%和69.9%,实际秸秆N、P_2O_5和K_2O养分还田量仅占主要农作物养分需求的15.6%、16.8%和48.2%,分别占农田养分总投入量的8.6%、6.4%和41.4%。通过秸秆还田,全省可减施化肥63.3万t,减施比例为19.8%, N、P_2O_5和K_2O减施比例分别为11.4%、17.2%、40.7%。进一步提高秸秆还田率和当季养分释放率,是推进全省化肥减施增效的有利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