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he standardization of environments (E) encouraged by modern society and by the productivist model of agriculture has resulted i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genotypes (G) thereby reducing G × E interaction. New societal values call for the diversification of agriculture to fit contrasted environments. This process can be depicted by four models defined by two axes, one socio-economic (individual logics versus collective governance), and the other agro-ecological (reductionist versus systemic approaches). These models differ in (i) their objectives (from improvement in yield to the empowerment of farmers), (ii) their specific expectations with respect to genotypes (from inherited genetic resources to varieties that represent genetic, ethical and social progress), (iii) their specific representations of the environment (E) (from a simpl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io-physical environment (B) and the crop management (C), to a complex interaction including the competences of the actors (A), outlets (O), regulations (R), society (S)), (iv) their particular relations between G and E (from G × E to G × B × C × A under evolving constraints represented by R × O × S). Taking this diversity into account changes the way plant improvement is considered. Thus, depending on the model, the order, interest and status of the five classic stages of plant improvement (setting objectives, creating variability, selecting, evaluating and disseminating) may be called into question. Between the existing analytical model (Model I) and a holistic model (Model IV) which remains to be developed, lies the challenge of ensuring the sustainability, efficiency and acceptability of plant breeding and resulting innovations. From a simple “statistical parameter” that we, as plant breeders, attempt to reduce, the G × E interaction is becoming an “objective” that we try to predict and valorize. Structuring the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E, G and G × E, enables us to extend the basic concept of representivity to both the cultivation conditions and the relational socio-economic positions of the actors involved.
D. DesclauxEmail:
  相似文献   
2.
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实验室异位检测法的实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分步取样法验证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实验室异位检测法的实用性,以ICP-AES法为基准,对土壤重金属Cr、Cu、As、Pb的含量进行测定,试验中选用70%土壤样品建立一元线性校准模型,30%土壤样品进行校准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实验室异位检测法的检出限分别为Cr 17.7 mg/kg,Cu 10.4 mg/kg,As 5.4 mg/kg,Pb 6.2 mg/kg,均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对国内外标准物质进行多次重复测定,RPD在–8.9%~7.9%,说明仪器在异位测定重金属含量时具有较好的精密度与准确度。分析PXRF法与传统方法测定建立的拟合方程,其决定系数分别为0.817 3、0.787 0、0.673 3和0.722 1,表明PXRF室内异位法可用于土壤重金属Cr、Cu、As、Pb的快速测定;二次采样建立的验证模型R2分别为0.912 4、0.897 9、0.772 3、0.872 9,逐渐靠近理想模型,充分验证PXRF异位法的实用性和校准曲线的准确性,可适用于农田土壤Cr、Cu、As、Pb的快速测定、污染筛查,为土壤重金属速效测定提供有力依据;但仪器在异位测定As元素时准确性降低,建议异位测定时需进行数据校准。  相似文献   
3.
许秀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075-8076,8079
提出了实现大熊猫保护方针和目标所需采取的具体措施,分析所取得的成果,并指出了大熊猫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栖息地破碎化严重,人为干扰依然严重,迁地保护任务紧迫,保护和管理资金匮乏,管理体制不顺、队伍力量薄弱,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建设滞后、潜在栖息地未受到重视,汶川大地震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4.
于2009年采用常规野外考察的方法,对南昌异位圃东乡野生稻的开花习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南昌异位圃东乡野生稻开花时间比预期提前了近一个月,异位圃内各方向开花时间差异较大,异位圃南部开花高峰期在9月2日~9月4日,同一穗头上的可育度从上到下一般是逐渐递增,上部与下部育性差异达极显著,结实率40%左右。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樟科与木兰科21种珍稀植物在迁栖地武汉植物园生长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珍稀植物叶片中的微量元素质量分数与其生长的土壤中微量元素质量分数。结果表明,酸性土壤中6种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顺序为Fe>Mn>Cu>Zn>B>Mo,其质量分数均值大小和全国均值相差不大。21种珍稀植物叶片微量元素分析显示,其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Fe>Mn(或Mn>Fe)>B>Zn(或Zn>B)>Cu>Mo。与植物正常生长地的微量元素质量分数范围相比较,21种珍稀植物中,Mn质量分数偏高,部分植物Fe质量分数较大,Cu、Zn、B质量分数较为正常,Mo质量分数偏低。生物吸收系数顺序则为Zn>Fe>Mn>B>Cu。  相似文献   
6.
东方白鹳迁地保护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东方白鹳迁地保护研究的最新成果的总结和归纳,对在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上海动物园于1984年人工繁殖成功东方白鹳尚属首次。据统计目前世界共有88家动物园饲养繁育约552只东方白鹳,其中,中国就有58家动物园饲养东方白鹳342只。我国对东方白鹳的研究偏重于生态、生理、繁殖三方面,并在笼养繁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鸨研究进展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统计1959-2005年关于大鸨的研究文献,分别从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关大鸨的研究虽从1959年开始,但直到80年代才逐渐形成系统,其中,就地保护研究数量(67.2%)多于迁地保护的研究数量(32.8%)。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都存在研究内容比较基础的问题。在大鸨的就地保护中,保护区没有真正发挥其功效;大鸨迁地保护工作虽取得一定成就,能够保持人工饲养种群数量的基本稳定,但人工繁育技术只在部分地区取得成功,另外,应激和疾病仍是影响大鸨迁地保护工作的主要因素。本文针对目前中国大鸨现状提出保护对策,着重强调环境保护和科研合作。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自然分布竹类资源19属60种,天然竹林面积14 317hm2,占西双版纳总面积的5.92%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竹类资源的种类与分布、人工栽培与利用以及迁地保护等方面研究,并在园内建立了一个面积为8 hm2竹类资源迁地保护区。到目前为止,已从中国热区和东南亚国家收集保存竹类资源27属211种,现已有11种开花结果,用其种子繁殖育苗并栽培同一区内,长势较好,该竹类资源的迁地保护已成为中国从事竹类资源植物研究与保护的重要基地,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贮备。  相似文献   
9.
原、异位保存普通野生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了明确我国异位保存的普通野生稻是否能够代表原居群遗传多样性的完整性,利用SSR(简单序列重复)方法对江西省东乡县庵家山和水桃树2个普通野生稻居群的原、异位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庵家山居群原、异位保存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5000和0.3555,异位保存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只有原位保存群体的71.1%,并且异位保存材料在聚类图中聚集在一起,仅为原位保护材料聚类图中的一个分支;虽然水桃树居群原、异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100和0.4577,相差较小,并且原、异位保存材料在聚类图中混合聚类,似乎异位保存群体能够代表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但异位保存的14份材料在聚类图中有6份相邻的材料聚集在一起,说明异位保存取样时没有考虑野生稻植株的空间分布,属于重复取样,重复取样的比率高达42.9%。将2个分布点原、异位材料合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与庵家山分布点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据此推测我国保存的普通野生稻资源所包含的遗传变异相对较少,重复频率较高。建议进行普通野生稻遗传资源的再收集,并对已保存的野生稻种质资源进行全面鉴定,剔出重复样品。  相似文献   
10.
张恩权 《野生动物》2006,27(6):41-43,34
中国是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国内对野生两栖爬行动物的掠夺性利用还在发展;国内野生两栖爬行动物资源在这种疯狂的掠夺下已经接近枯竭,多数物种处于濒危状态。动物园作为野生动物异地保护的重要场所,饲养繁殖野生动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濒危物种的再引入,恢复野外种群数量.出于以上目的,动物园中两栖爬行动物的饲养管理方式有别于爬虫爱好者单纯的满足对宠物的要求和增殖牟利追求。这种区别不仅表现在选择动物种类方面,更多的体现在丰容概念的引入及工作方法的应用:营造合理的饲养环境、饲养环境小气候的周期性变化、设施的丰容、群体的调整、食物及供给方式的变化、对繁殖行为的鼓励等。这些丰容手段对保持两栖爬行动物的自然行为,从而保证动物的野外生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