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98篇
  免费   1258篇
  国内免费   1062篇
林业   1219篇
农学   1511篇
基础科学   2091篇
  2591篇
综合类   11193篇
农作物   1468篇
水产渔业   329篇
畜牧兽医   1639篇
园艺   806篇
植物保护   671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526篇
  2022年   575篇
  2021年   623篇
  2020年   663篇
  2019年   568篇
  2018年   366篇
  2017年   621篇
  2016年   729篇
  2015年   774篇
  2014年   1124篇
  2013年   1125篇
  2012年   1356篇
  2011年   1266篇
  2010年   1152篇
  2009年   1167篇
  2008年   1284篇
  2007年   1060篇
  2006年   920篇
  2005年   800篇
  2004年   652篇
  2003年   606篇
  2002年   588篇
  2001年   587篇
  2000年   582篇
  1999年   459篇
  1998年   417篇
  1997年   396篇
  1996年   422篇
  1995年   397篇
  1994年   385篇
  1993年   284篇
  1992年   209篇
  1991年   221篇
  1990年   258篇
  1989年   164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基于田间试验,探讨不同形态秸秆还于稻田后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分子组成的动态变化,为秸秆资源化利用和稻田土壤固碳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江苏省常熟市某村的乌栅土稻田,选用新鲜未处理(CS)、过腹处理(CM)和炭化处理(CB)的玉米秸秆,于2015年6月以等碳量(10 t C·hm-2)一次性还田,并以未还田处理作为对照(CK),分别于2015、2017和2019年水稻收获时采集耕层(0—15 cm)土样测定有机碳含量,并采用13C同位素丰度和生物标志物提取-GC/MS鉴定探析有机质组成变化。【结果】与CK相比,还田当年和2年后所有还田处理都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8%—36%),但还田4年后,仅CB处理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24%),且增加的碳来源于施入的生物质炭。还田2年后,CS和CM处理土壤有机质中木质素酚丰度达到峰值,分别比CK增加了115%和66%;还田4年后,所有还田处理的植物源脂类的丰度均显著提高,相应地,植物源与微生物源脂类的丰度比(PL/ML)和生物标志物组分的多样性指数(H’)也显著提升。【结论】分子组成的变化可以用来判明不同形式秸秆还田下土壤有机质质量的变...  相似文献   
2.
增施有机肥改善黑土物理特性与促进玉米根系生长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改善东北黑土区粘重耕层的土壤物理特性,通过玉米秸秆还田基础上增施有机肥试验,拟明确增施有机肥对黑土物理特性和根系生长的提升效果。利用2015~2018年吉林省公主岭市和黑龙江省克山县黑土区的定位试验,测定了玉米抽雄期3种秸秆还田处理及其增施有机肥(旋耕秸秆还田+有机肥RSM、深翻秸秆还田+有机肥DSM、深松秸秆还田+有机肥SSM)处理的土壤物理指标;并采用微根管法原位测定了根系生长指标,计算出增施有机肥后各土壤物理特性与根系生长指标的变化量。结果表明,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增施有机肥降低了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提升了土壤含水量,同时根长密度、根尖数密度和根平均直径均显著增加,其中根长密度和根尖数密度各土层平均增加了0.18 cm/cm~2和34.9×10~(-3)个/cm~2。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增施有机肥后对黑土物理特性和根系生长的改善效果不同,其中0~15 cm土层RSM处理改善效果最明显,15~45 cm土层SSM和DSM处理改善效果最明显。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方式互作对黑土物理特性和促进根系生长指标具有显著的正向互作效应。上述结果表明,深松秸秆还田和深翻秸秆还田基础上增施有机肥模式更有利于改善黑土物理特性和促进根系生长,是改善东北黑土区粘重耕层的技术选择。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更为有效的秸秆还田补贴方式,对山东和江苏两省实地调研数据利用规模报酬可变模型下的投入导向型DEA模型对生产率的测算;实证分析不同类型的秸秆还田补贴政策对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补贴发放给种植户还是农机手,秸秆还田补贴都将通过收入效应、预期效应,显著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且秸秆还田补贴发放给种植户可以更大程度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这可能是由于补贴给种植户将同时提高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因此,我国应大力推广秸秆还田补贴政策,同时以"谁种地,补给谁"即补贴给种植户的方式为主。  相似文献   
4.
郭萌  王怡 《农业工程》2020,10(6):124-128
选取秦巴山区商洛市2013—2018年核桃产业发展的经验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模型,从产业投入集中度和产出集中度2个维度评价商洛市核桃产业的规模特征,从产业收入依存度和贡献率2个维度评价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采用OLS回归模型分析核桃产业对GDP的带动效应。结果表明:秦巴山区商洛市核桃产业的规模特征和经济效应显著,呈现出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结合商洛市核桃产业的发展现状,从紧抓政策机遇、加快内涵发展和扩大品牌优势3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秸秆还田对苏打盐碱地水稻氮肥利用及产量的影响,试验于2017—2018年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无秸秆还田(S0)、秸秆40%还田(S1)、秸秆60%还田(S2)、秸秆80%还田(S3)和秸秆全量还田(S4)共5个秸秆还田水平,测定苏打盐碱地水稻的氮素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指标。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水稻氮素积累量;与其他秸秆还田处理相比,S3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在2年平均分别增加22.05%~32.55%和27.55%~45.13%;秸秆还田显著提升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两年间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对照S0提高14.23%~35.41%和20.04%~53.80%,产量分别增加1.20~3.25 t/hm~2和1.78~2.89 t/hm~2。因此这说明秸秆还田可以提高苏打盐碱地水稻氮肥利用效率,促进水稻干物质积累,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6.
为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生物活性,以玉米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K),设置秸秆覆盖还田、秸秆旋耕还田和深翻秸秆还田3种方式,测定不同方式对玉米田有机质、养分含量、AM真菌侵染效应及GRS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和CK相比,连续2年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有利于AM真菌生长代谢及对根系侵染效应的发挥,且3种还田方式中,秸秆深翻还田效果最显著,可使AM真菌对玉米根系的侵染频度提高88.67%;侵染强度提高300.66%;孢子数增加106.67%。  相似文献   
7.
外源IAA对盐胁迫黄芩幼苗生长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商洛道地药材黄芩1年生实生幼苗为供试材料,采用0.5 g/m L NaCl模拟盐胁迫处理盆栽黄芩幼苗,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0,2,4,6,8,10 mg/L)IAA处理和施加方法对盐胁迫下黄芩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盐胁迫下,不同质量浓度IAA的不同施加方式处理黄芩幼苗与对照组CK2(0.5 g/m L NaCl)相比,M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CK2,而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POD和CAT酶活性均呈现不同程度升高趋势,其中以叶面喷施6 mg/L IAA处理效果最佳,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POD活性、CAT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分别达3.33 mg/g,10.65μg/g,2.07 mg/g,9.05%,23.90 U/g,4.69 U/g,7.32 nmol/g,较对照CK2分别增加285%,197%,88%,147%,77%,227%,-61%。综合以上结果表明,通过施加外源物质IAA可以提高黄芩幼苗的耐盐性,且以叶面喷施6 mg/L的IAA作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9.
旨在研究玉米自交系单株产量等性状的配合力、遗传力及反交效应,为玉米自交系的选育和杂交种的组配提供依据。以11份玉米自交系为试材,按Griffing Ⅲ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110个组合,观测杂交种的单株产量、株高、穗位高、雄穗分支数、雄穗主轴长、抽丝期和开花期等7个性状的表型数据,并对上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广义遗传力、狭义遗传力和反交效应进行估算。供试材料除雄穗主轴长的特殊配合力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JZ3和JZ6两个自交系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为极显著正值,两对组合JZ9×JZ2和JZ2×JZ9、JZ6×JZ3和JZ3×JZ6的单株产量具有最大的正向SCA效应值,分别为40.68 g和35.24 g。单株产量的反交效应差异极显著,部分自交系的反交效应方差较大。7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从大到小依次为,雄穗分支数、株高、开花期、穗位高、抽丝期、单株产量和雄穗主轴长;狭义遗传力从大到小依次为,雄穗分支数、株高、穗位高、开花期、雄穗主轴长、抽丝期和单株产量。试验结果表明单株产量性状的显性遗传方差占比最大,狭义遗传力最小,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对该性状的选择适宜在晚代进行;单株产量性状具有显著的反交效应,故部分自交系需严格控制正反交方式。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