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79篇
林业   57篇
农学   105篇
基础科学   144篇
  35篇
综合类   631篇
农作物   116篇
畜牧兽医   108篇
园艺   241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行距配比对玉米光合生理指标及茎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大丰30’为试验材料,在同一密度下(75000株/hm2)设置5种不同行距配比,研究不同行距配比对玉米光合生理指标及茎秆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配比为40 cm×80 cm时,棒三叶的叶绿素含量(SPAD)在灌浆期达到峰值;行距配比为30 cm×90 cm时,棒三叶净光合速率在灌浆期最高。大口期开始,行距配比为40 cm×80 cm时,叶面积指数(LAI)最高。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以40 cm×80 cm最高。各行距配比的茎秆硬皮穿刺强度与茎秆弯曲性能随着节位的下降均呈逐渐增强的趋势,从大到小为 40 cm×80 cm>50 cm×70 cm>30 cm×90 cm>60 cm×60 cm>20 cm×100 cm。穗长、穗粗、千粒重和穗粒数各处理间均有不同变化,行距配比为40 cm×80 cm时产量最高,比等行距60 cm×60 cm增产7.96%。由此可见,行距配比为40 cm×80 cm,有利于大穗型品种‘大丰30’的光合性能和茎秆强度的提高,从而达到抗倒伏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常规早籼稻品种浙辐203为供试材料,井关PZ80D-25型高速插秧机为供试插秧机械;试验设定25cm固定行距,株距设置为11cm、12cm、14cm、17cm4个处理水平,试图探索双季早稻毯状秧机插的适宜株行距。结果表明,不同株行距配置不影响生育期表现;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有效穗数影响显著,11cm、12cm株距处理的有效穗数较14cm、17cm株距处理提高13%以上;株距为11cm、12cm的小株距处理所构建的大群体并未导致结实率和穗粒数的显著降低;11cm、12cm株距设计具有更好的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同时表现出更优的实际产量结果。综合来看,25cm×11cm和25cm×12cm是沿江双季稻北缘地区双季早稻毯状秧机插最佳的株行距配置。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昆虫为杂交大豆授粉的行为,提高授粉效率,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34A和保持系JLCMS34B为材料,研究父母本3种行距配置(T1、T2、T3)对昆虫授粉行为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配置T2条件下昆虫授粉效率最高,母本单株粒数最多,为45.98个(2011年),与T1、T3差异达到显著水平,T3配置授粉效率最差,单株粒数最少,为32.06个(2012年),与T1、T2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吉林省洮南地区适当缩小父母本行距,增加母本间行距可有效促进昆虫授粉效率,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垦稻26和龙粳31高产优质栽培的株行距和穴苗数处理,采取裂区设计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最优群体因品种而异,垦稻26在株距10cm、行距30cm、5苗/穴产量最佳,龙粳31则以株距13.3cm、行距27cm、9苗/穴产量最佳;垦稻26在5苗/穴、行株距30cm×10cm处理,有利于提高稻米的碾磨品质,不利于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营养品质较低,利于改善稻米的食味品质,且食味评分值高达86.5,显著高于最低处理;龙粳31在5苗/穴、行株距27cm×13.3cm处理,碾磨品质较高,不利于营养品质和外观品质的改善,食味品质得到明显改善,食味评分值高达86.0,与最低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因此,高产优质栽培要因品种选择适宜的穴苗数和株行距,是实现水稻高产优质最为快捷、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探究是否可以将行距比例和种植密度集成于同一作物生产系统中来提高作物产量,增加水分利用效率。以玉米"五谷568"为研究材料,于2017—2018年进行大田试验,设7∶3(L_1,宽行56 cm∶窄行24 cm),6∶4 (L_2,宽行48 cm∶窄行32 cm),5∶5(L_3,等行距40 cm) 3个行距比例水平,82 500株/hm~2(D_1)、90 000株/hm~2(D_2)、97 500株/hm~2(D_3)、105 000株/hm~2(D_4)、112 500株/hm~2(D_5) 5个种植密度,探讨不同行距比例及密度处理对玉米的耗水特征、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L1行距比例可有效降低玉米耗水量,但会增加棵间蒸发,对E/ET影响不显著,其中2017年L_1较L_3能有效降低耗水量11.9%,2018年无显著差异;此外与传统行距比例相比,L_1行距比例具有增产优势,玉米增产5.2%~10.5%,提高水分利用效率6.5%~8.7%。密度间比较,D_3密度较传统密度D_1能有效降低耗水量、棵间蒸发量以及E/ET,对玉米增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其中D_3密度较传统密度D_1耗水量降低13.3%,2018年差异不显著;棵间蒸发量减小7.1%~7.2%;E/ET减小6.8%~19.2%;玉米增产7.5%~17.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3.9%~46.2%。2年L_1D_3较传统处理L_3D_1耗水量降低12.8%~30.6%;棵间蒸发量降低8.5%~10.4%;E/ET降低7.3%~7.5%;玉米产量增加7.7%~25.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6.0%~41.2%。因此,在河西绿洲灌区,7∶3(L_1,宽行56 cm∶窄行24 cm)行距比例结合97 500株/hm~2(D_3)种植密度可有效增加玉米产量,提高玉米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李春姣 《河南农业》2020,(13):49-49
2019年6月2日,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滑县新区寺东村安排的小麦新品种滑育麦1号超高产攻关田,经滑县农业农村局有关专家现场测产验收,3种不同种植模式产量分别为:15 cm×25 cm宽窄行种植模式产量为755.7 kg/667 m^2;20 cm×20 cm等行距种植模式产量为693.5 kg/667 m^2;25 cm×25 cm等行距常规种植模式产量为620.9 kg/667 m^2。  相似文献   
7.
以优质水稻品种"五优稻4号"为试验材料,通过改变株、行距和插秧行向,形成2~4行组的插秧方式,从引入边行效应和改善通风透光环境角度,针对插秧方式与栽培密度对有机水稻栽培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产量最高的处理为4行组等株距插秧(60.0 cm+30.0 cm+30.0 cm+30.0 cm)×13.3 cm,比对照30.0 cm×20.0 cm(16.67穴/m~2)增产12.32%。通过提高单位面积插秧穴数,降低单穴分蘖数量,在保证单位面积穗数的前提下,提高主穗比例,有利于提高饱满粒率和稻米品质;2行组(50.0 cm+30.0 cm)×20.0 cm和(50.0 cm+30.0 cm)×13.3 cm(12.50穴/m~2、18.80穴/m~2)由于2行均处于边行位置,籽粒充实度提高,有助于提高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8.
试验研究了不同行距、不同密度及其互作模式对黄淮流域机械化直播油菜主要农艺性状、产量相关性状、产量和抗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行距和种植密度对油菜农艺性状与相关产量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密度处理对产量的影响效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相同密度下,40 cm行距处理的产量高于30 cm行距处理。油菜的抗倒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在相同密度下,40 cm行距处理的倒伏指数小于30 cm处理。因此,在黄淮流域油菜全程机械化种植,最适宜的种植行距为40 cm、种植密度为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正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在粮食作物中所占比例逐年提高。从2003年开始,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呈直线上升趋势,2003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2 406.8万hm2,2011年达到了3 354.167万hm2;2003年全国玉米总产量11 583万t,到了2011年达到了19 278万t。同时,玉米单产也呈逐渐上升趋势,2003年全国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0.
《湖南农业科学》2014,(6):41-41
内容 来稿必须论点明确、数据可靠、图表清楚、文字精炼,且论文内容真实可信。一般正文4000-8000字,标题以外的正文用五号宋体,1.5倍行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