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9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15篇
林业   434篇
农学   325篇
基础科学   342篇
  101篇
综合类   2311篇
农作物   268篇
水产渔业   25篇
畜牧兽医   334篇
园艺   1053篇
植物保护   4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262篇
  2013年   298篇
  2012年   329篇
  2011年   311篇
  2010年   265篇
  2009年   250篇
  2008年   262篇
  2007年   229篇
  2006年   235篇
  2005年   258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212篇
  2002年   201篇
  2001年   220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125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3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12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窄轮距拖拉机(最少有一轮的轮距小于1 150 mm,拖拉机质量介于600~3 000 kg)绕纵向质心轴线的转动惯量的测量,目前国内尚无相关的测试设备。而拖拉机的转动惯量以及质心高度对于拖拉机的操控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窄轮距拖拉机,影响更甚。因而开发一种测试拖拉机转动惯量与质心高度的试验台已是势在必行。利用复摆法原理,通过测量不同摆长下的摆动周期,然后通过理论计算,获得被测拖拉机的转动惯量与质心高度。  相似文献   
2.
气吸滚筒式垄上三行大豆密植排种器设计与参数优化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针对1.1 m大垄垄上三行密植大豆栽培技术配套播种机不得不采用单行播种单体前后错排使用,导致播种机结构复杂、通过性差等问题,研究设计了一种与垄上三行大豆密植栽培模式配套的气吸滚筒式大豆排种器。通过理论分析初步确定其主要结构参数并建立充种过程力学模型,运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中心组合试验方法,以真空度、作业速度、型孔孔径为试验因素,以粒距合格指数、重播指数、漏播指数、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为目标函数,参照国标GB6973-2005《单粒(精密)播种机试验方法》实施参数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当参数组合为型孔孔径4.5 mm、真空度4.7~5.9 k Pa、作业速度低于9.1 km/h时,该排种器的合格指数≥95%、重播指数≤3%、漏播指数≤2%、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6.5%。研究结果为气吸滚筒式三行大豆排种器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作物行识别算法的虚拟试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作物行识别算法的传统开发过程对田间作物生长周期依赖性较强,错过适当的田间图像采集时期将直接导致算法开发周期延长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虚拟场景的作物行识别算法测试方法,即在虚拟环境下模拟农田作物行场景和图像采集系统,运用虚拟作物行图像测试作物行的识别算法。该方法在虚拟现实环境下建立作物行场景模型;提出一种融合建模法,根据作物和杂草的几何特征建立对应的三维几何模型;根据实际田间作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建立株距、行距可调的田间作物行模型;以Vega Prime为视景仿真工具,通过配置投影模式、渲染模式、视点位姿和图像采集规格,构建图像采集系统,输出作物行场景图像。以苗期棉花作物行为建模对象,对一种经过田间试验验证的双目视觉作物行识别算法进行测试试验。对比实际棉田图像对应的试验结果,同一作物行识别算法的识别正确率、偏差角和图像处理时间均相近。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虚拟棉田作物行与实际棉田作物行场景相近,能够用于作物行识别算法的测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珍贵用材树种大花序桉的引种造林生长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大花序桉实生苗造林易感染立枯病,成活率较低,生长迅速,林木分化大。提出大花序桉高效栽培技术要点:选择耐寒优良种源适时播种,使用9 cm×12 cm以上较大规格的营养袋育苗,适度控制苗床水培育壮苗;初植密植222 0株/hm~2,造林后及时补植;加强抚育管理,控制林分合理保存密度主伐时在500~600株/hm~2,生长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李春秋 《四川蚕业》2019,(收录汇总):8-9
广安市位于四川省东部,辖区面积6344 km^(2),户籍人口453万,其中乡村人口约342万。辖广安区等2区1市3县,124个乡镇(街道),3028个村(社区)。广安市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和川中盆地丘陵地带,年平均气温17℃左右,年降雨量1000 ml,无霜期310 d,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相似文献   
6.
对于花生的种植,除了掌握基本的种植技术之外,如何提高花生产量、改善花生品质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介绍了花生大垄三行液体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整地起垄、适期播种、查苗补苗、合理施肥管水、中耕、化控、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7.
侯梁宇  王克如  韩冬生  李少昆 《玉米科学》2020,28(1):132-136,141
从种植品种、种植密度与种植方式、机械化作业和收储烘干等环节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71团场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进行调研。分析表明,71团场位于西北灌溉玉米区,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统一作业管理,以密植增产为基础、子粒收获为核心、绿色防控与秸秆还田为保障构建的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实现了高产和高效的协同提高与绿色可持续生产。经农业农村部专家指导组田间测产验收,2012年、2014年和2017年连续创造16701 kg/hm^2、18414 kg/hm^2和18447 kg/hm^2的全国玉米大面积(700 hm^2)高产纪录,净利润在15000元/hm^2以上,为现代玉米生产树立了成功的模式和样板。  相似文献   
8.
扩行距、缩株距对春玉米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西辽河平原地区玉米扩行距、缩株距密植增产的生理生态机制,本研究以紧凑耐密玉米品种‘农华101’和半紧凑耐密玉米品种‘伟科702’为试验材料,在6×104株·hm-2(D1)、7.5×104株·hm-2(D2)、9×104株·hm-2(D3)密度下,设置扩行距、缩株距(KH,种植行距为100 cm,D1、D2和D3株距分别为16.67 cm、13.33 cm和11.11 cm)和当地农民常规种植(CK,种植行距为60 cm,D1、D2和D3株距分别为27.78 cm、22.22 cm和18.52 cm)2种种植模式,测定玉米吐丝期、乳熟期及完熟期玉米冠层叶面积指数、茎叶夹角、叶向值、透光率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计算叶面积衰减率,研究扩行距、缩株距种植对春玉米产量及冠层结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品种KH种植下产量均显著大于CK,以D2密度下增产最明显;生育后期2品种KH种植下叶面积指数均大于CK,且乳熟期均达显著水平,D2密度下差异最大;2品种KH种植下均表现为上部叶片茎叶夹角较小,叶向值较大,而中部叶片和下部叶片茎叶夹角较大,叶向值较小。2品种KH种植下冠层透光率各层位均大于CK,其中顶层和穗位层均达显著水平;D1密度下,除2015年吐丝期‘伟科702’外均表现为顶层穗位层底层,D2、D3密度下,除2015年乳熟期D3密度下‘伟科702’外均表现为穗位层顶层底层,且以吐丝期D2密度下差异最为明显。综上所述,在较高密度种植下KH种植模式冠层结构更为合理,产量更高;且不同品种对KH种植模式的响应存在差异,其中‘农华101’各层位叶面积指数、茎叶夹角均小于‘伟科702’;各层位叶向值、冠层透光率均大于‘伟科702’;实测产量不同密度下均大于‘伟科702’,在7.5×104株·hm-2密度下产量最大,且‘农华101’较‘伟科702’增产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10.
小微企业是企业结构中最弱势也是数量最庞大的主体,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以及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对小微企业越来越重视,各金融机构都开始把目光聚焦在小微企业上,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加强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以金融机构的视角来分析泰州地区小微企业的发展及融资情况,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