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60篇
  免费   845篇
  国内免费   482篇
林业   295篇
农学   611篇
基础科学   134篇
  2048篇
综合类   4725篇
农作物   481篇
水产渔业   333篇
畜牧兽医   1767篇
园艺   319篇
植物保护   27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84篇
  2022年   275篇
  2021年   272篇
  2020年   263篇
  2019年   276篇
  2018年   177篇
  2017年   272篇
  2016年   351篇
  2015年   363篇
  2014年   478篇
  2013年   455篇
  2012年   623篇
  2011年   650篇
  2010年   585篇
  2009年   595篇
  2008年   627篇
  2007年   524篇
  2006年   446篇
  2005年   463篇
  2004年   322篇
  2003年   317篇
  2002年   251篇
  2001年   242篇
  2000年   223篇
  1999年   221篇
  1998年   175篇
  1997年   181篇
  1996年   178篇
  1995年   177篇
  1994年   150篇
  1993年   144篇
  1992年   118篇
  1991年   138篇
  1990年   97篇
  1989年   10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6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6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素作为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因其在土壤中的难移动性使得根系对的获取有限。植物为满足其生长对素的需求,已经进化出一系列相应的机制提高对内部的再利用,以减少肥投入,保证产量的同时实现环境友好。本文以植物内部的高效利用为核心,重点剖析植物有机库与无机库中素的活化再利用的途径,综述释放出的无机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转运过程,并对今后深入研究再利用的有关方向作出展望。  主要进展  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主要包括无机和有机两种。植物吸收的多余无机会被暂时储存在液泡中,并在植物缺时外流到胞质以满足植物对的需求,位于液泡膜的酸盐转运蛋白负责无机在液泡和胞质之间的分配。存在于核酸和脂中的有机缺乏时由酶类(核酸酶、脂酶和紫色酸性酸酶等)水解并释放无机以供植物生长需要。植物遭受低胁迫,营养器官(老叶等)中活化的无机由多种酸盐转运蛋白转运到幼叶等新的生长中心被利用,从而显著提高的再利用效率。转运蛋白(PHTs)通过调控向籽粒的运输降低了在禾谷类作物籽粒中的积累,提高了利用效率,同时降低环境风险。  展望  现阶段的研究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植物体内素再活化的生理分子机制,但对转运功能蛋白参与特定转运过程的相关研究仍不够全面,比如液泡能调控细胞稳态,目前已鉴定得到的与其外排有关的转运蛋白极少,其调控机制也有待深入探索。国内外关于PHT1、PHT2、PHT3和PHT4蛋白如何将素从源器官转运到库器官缺乏系统的研究。无机库和有机库中的利用对植物应对缺的贡献也鲜有报道。因此,植物体内与再活化后转运利用相关的分子生物学调控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理解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背景下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响应土壤亏缺的潜在机理,该研究利用可精准控制CO2浓度的大型人工气候室,探讨了正常CO2浓度400 μmol/mol、升高CO2浓度800 μmol/mol和素供应水平(0.004、0.012、0.02、0.06、0.1和0.5 mmol/L)对黑麦草气孔特征及其气体交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使供水平0.1和0.5 mmol/L的气孔密度增加约35%(P=0.012)和25%(P<0.001),但却减小气孔开度13%(P=0.002)和12%(P=0.005),且导致供水平为0.06 mmol/L的黑麦草气孔分布更加规则。同时,CO2浓度升高还导致供水平0.1和0.5 mmol/L的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8.6%(P=0.002)和15.8%(P<0.001),从而提高黑麦草的水分利用效率。另外,不同供水平明显改变了植株生物量及其分配,且高浓度CO2对较高水平时地上生长产生更强的施肥效应。研究结果将为深入理解草地生态系统对大气CO2浓度升高和土壤素亏缺的响应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保健砂中主要矿物质元素的含量情况,试验采集了6省共11个地区的鸽保健砂产品,首先比较了用湿法消化、干法消化和酸溶解法对钙待测样品进行前处理的效果,分别按照GB/T 6436-2018和GB/T 6437-2018测定方法测定了样品中的Ca、P含量,接着采用GB/T 13885-2017方法测定了样品中Fe、Cu、Zn、Mn的含量。结果表明:Ca的测定3号样品干法较湿法消化结果高3.16%(P < 0.05),5号样品干法、酸溶解法较湿法消化结果分别低0.87%、2.16%(P < 0.05),三种方法中酸溶解法最适合对保健砂进行前处理|多数省(市)的保健砂样品均有较高含量的Ca,最高达到29.4%|P含量普遍严重偏低,8个样品的P含量都在0.05%以下,比其余样品的P含量低数十倍|钙比多数都在100以上,最高钙比达到792,保健砂中钙比例严重失衡|样品中Fe、Cu、Zn、Mn的含量分别为3387 ~ 22185、3.8 ~ 112.5、7.46 ~ 865.5 mg/kg和58.8 ~ 1401 mg/kg。由此可见,保健砂中各矿物质元素含量差异均极大,迄今没有统一的标准,质量问题不容忽视。 [关键词] 保健砂|矿物质元素|前处理|钙|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农业》2021,(1):15-17
为明确生产中锌最佳施用比例,通过随机区组的方法进行相关配施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不同P-Zn配施对水稻收获穗数和穗重存在一定影响,不同施区施锌对收获穗数造成的效果不同;低区和中区配施锌肥穗重降低,无区和高区配施锌肥穗重增加。不同P-Zn配施对水稻产量表现为低区增施锌肥对产量有负面效果,高区增施锌肥具有正面效果,较常规对照表现增产的处理为处理1和处理6,产量分别为5697.0kg/hm2和5180.0kg/hm2。  相似文献   
5.
  【目的】  是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多以植酸形式储存在成熟籽粒中。非反刍动物,包括人类,无法消化植酸来获取及植酸螯合的有益元素,籽粒中收获的大量素进入人及动物排泄物,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加大了环境风险。因此,培育籽粒低植酸品种是改善作物营养品质、降低素环境风险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作物籽粒的来源,控制籽粒植酸含量的主要生理过程及遗传改良策略等研究进展,为相关领域研究奠定基础。  主要进展  籽粒植酸的积累主要由3步组成,木质部或韧皮部向籽粒转运无机酸盐,籽粒利用无机酸盐合成植酸,植酸被运输至液泡中储存。目前已分离鉴定到负责相关过程的转运蛋白和关键酶及其编码基因,如SULTR3;4、SULTR3;3、PHT1;4蛋白介导无机酸盐向籽粒的转运,MIPS、ITPK、IPK1酶参与植酸的合成,以及MRP蛋白介导植酸合成后的转运储藏。对籽粒低植酸突变体的产量、农艺性状表型及改良策略的优缺点进行比较,籽粒低植酸品种可能存在产量下降、种子萌发率低等不足。  展望  未来可以从特异性修饰籽粒中关键基因的时空表达、发掘关键基因的优良等位变异及针对品种的营养管理3个方向,深入研发籽粒低植酸含量的高产品种,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良天津地区养殖黄颡鱼种质,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本研究于2019年引进杂交黄颡鱼新品种‘黄优1号’,采用性状比较的方法,系统研究了试验鱼的生长、抗病和产氮、情况。结果表明:杂交黄颡鱼幼鱼生长速度、增重率显著高于普通黄颡鱼(P<0.05),饵料系数低于普通黄颡鱼,但差异不明显(P>0.05);杂交黄颡鱼的主要死亡病因为体表溃烂和烂鳃,体表溃烂发病情况与普通黄颡鱼无明显差别(P>0.05),烂鳃发病情况明显重于普通黄颡鱼(P<0.05),而其他疾病发病情况明显小于普通黄颡鱼(P<0.05),试验总成活率显著高于普通黄颡鱼;实验鱼体重增加1 kg,杂交黄颡鱼实验组尾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总的增量均显著低于普通黄颡鱼(P<0.05),总氮的增量虽然也小于普通黄颡鱼实验组,但比较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本研究认为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的生长、抗病和单位增重产氮、量等性能较普通黄颡鱼优良,适合在天津地区推广养殖。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我国北方麦区不同土壤有效水平下,监控施肥后小麦籽粒产量与养分吸收利用变化,为保证减施肥后小麦的丰产、优质、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18—2020年在我国北方麦区49个地点进行了田间试验。所有试验均设农户施肥(FF)、监控施肥(RF)和监控无(RF-P) 3个处理,监控施肥的(P2O5)肥用量较农户施肥平均减少60 kg/hm2,相当于减少了46%。在小麦成熟期调查了土壤不同素水平下,小麦产量、产量构成、籽粒氮钾含量,并计算了素养分吸收利用率;在小麦收获期,采样测定土壤有效氮钾含量。  【结果】  当土壤有效<15 mg/kg时,小麦产量最低,为5155 kg/hm2;当土壤有效在25~30 mg/kg时,产量达到最高,为7217 kg/hm2;有效过高并不能持续提高小麦产量,反而因穗数、千粒重低导致产量降低。土壤有效<15、15~20、20~25、25~30和>30 mg/kg时,监控施肥处理小麦产量与农户施肥处理相比差异虽然未达显著水平,但小麦的肥吸收效率与肥偏生产力平均分别为1.03和104.7 kg/kg,分别较农户处理显著提高了119.6%和112.2%,籽粒氮钾含量与农户施肥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当土壤有效<15 mg/kg,或速效钾达171和200 mg/kg、有效为15~20和>30 mg/kg时,不施肥小麦显著减产;但土壤速效钾为147和158 mg/kg、有效在20~25和25~30 mg/kg时,不施肥不减产。土壤有效含量越高,小麦籽粒平均氮含量越低、含量越高,籽粒平均钾含量在有效为20~25 mg/kg时达到最高。  【结论】  在北方麦区,过高的土壤有效含量有降低小麦氮素营养的风险,适当降低肥用量在保证产量的同时,还可大幅提高肥的利用率。土壤有效维持在20~30 mg/kg时,减施或不施肥依然可以实现小麦高产,但若速效钾>170 mg/kg时不施肥小麦有减产风险。因此,应基于对小麦目标产量、籽粒养分含量和土壤有效钾的监控,确定合理的肥用量,实现北方麦区化肥减施,小麦稳产提质增效和绿色生产。  相似文献   
8.
黄楠  郦千喜  闫道良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11):2165-2168
碳是植物必需的首要营养元素,主要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获取,植物常处于碳饥饿状态,施加有机碳肥能有效补充植物所需的碳元素。铁皮石斛是珍稀药用植物,为揭示有机碳肥α-酮戊二酸对铁皮石斛品质及氮、、钾养分吸收的影响,对2 a生铁皮石斛进行叶面喷施试验,并测定叶面喷施2个月后茎中可溶性总糖、水浸出物、水溶性氮、总氮、总、总钾和微量元素铁、锌含量。结果表明,叶面喷施不同浓度α-酮戊二酸能明显提高铁皮石斛可溶性总糖含量,施用50~100 mg·L-1 α-酮戊二酸显著增加了总氮含量,水溶性氮随着α-酮戊二酸的增加,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在α-酮戊二酸的施用浓度为50~100 mg·L-1时,处理组的水溶性氮/总氮显著低于对照,说明氮合成代谢显著增强。叶面喷施α-酮戊二酸并没有明显影响、钾含量,10~50 mg·L-1 α-酮戊二酸显著提高了铁、锌含量。以上研究结果说明了外施α-酮戊二酸能显著提高铁皮石斛可溶性总糖、铁和锌含量,增强其氮合成代谢,稳定、钾平衡。  相似文献   
9.
《中国马铃薯》2021,(1):68-74
无机是马铃薯生长和块茎发育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广泛参与了遗传物质和生物膜的构成、能量转化以及代谢调控等过程,对马铃薯茎叶生长和块茎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壤的含量会明显影响马铃薯的发育,且在不同遗传特性的马铃薯品种间存在效率差异。为了保证马铃薯的正常生长和产量的稳定,肥在马铃薯种植业中被大量使用。然而,肥的过量使用已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一定威胁,随着中国对环境和食品安全标准的不断提高,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因此,充分利用马铃薯自身遗传特性来提高无机的利用率,是保持块茎产量、节约种植成本和降低环境影响的有效方法。综述了国内外对马铃薯酸盐转运机制和响应胁迫生长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深入研究马铃薯无机转运机制和培育高效利用品种提供科学的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探究了江西省森林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为今后森林的高效培育及土壤养分的精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在江西省7个市随机选取56个样地,分为0~10、10~20、20~30、30~50、50~100 cm 5个土层并分别取土,测量各个土层的C、N、P含量并分析其化学计量比特征.研究发现,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C、N的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集中分布在0~20 cm土层,分别占0~100 cm土层的55.05%,50.35%.在0~100 cm土层中,C:N、N:P和C:P的值随土层加深呈现下降的趋势,每个地区的C:N、N:P和C:P分别为60.91、21.53和258.87;土壤C、N、P含量总体上都表现为:赣北>赣东>赣南>赣中.综上,江西省森林土壤C、N、P含量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应适当添加C、N、P肥来提高森林土壤的肥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