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2篇
林业   8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26篇
综合类   2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嘉陵江流域低山丘陵区几种主要森林类型水文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分析了嘉陵江低山丘陵区碗厂沟小流域湿地松林、桤木林、刺槐林以及桤松混交林四种森林类型垂直结构水文特征,得出不同森林类型呈现出不同的水源涵养特征。林冠截流:湿地松>刺槐林>混交林>桤木林;枯枝落叶持水:刺槐林>桤木林>混交林>湿地松林;森林土壤层贮水:桤木林>混交林>刺槐林>湿地松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滦河上游典型林分的枯落物层与土壤层的水文效应,为森林健康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滦河上游3种林分的枯落物层未分解层与半分解层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油松林的枯落物生物量为12.03t/hm2,最大持水量为19.4t/hm2,有效拦蓄量为23.52t/hm2;落叶松林的枯落物生物量为9.51t/hm2,最大持水量为11.9t/hm2,有效拦蓄量为17.03t/hm2;落叶松白桦混交林的枯落物生物量为5.54t/hm2,最大持水量为13.0t/hm2,有效拦蓄量为13.7t/hm2。(2)半分解层枯落物浸泡8h已基本达到饱和,而未分解层需浸泡10h。枯落物在浸水的前0.5h内吸水速率最大,6h左右时吸水速率明显减缓。(3)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土壤层持水能力最强,为375.92t/hm2;油松林土壤层的持水能力最差,为248.04t/hm2。利用幂函数对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进行拟合,其相关系数R2均在0.98以上。[结论]油松林枯落物层的生物量、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量都最大,而落叶松白桦混交林枯落物的土壤持水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3.
依山吃山,傍水吃水是传统的生活方式。然而这里的山是贫瘠的,土壤层浅,蓄水能力差,树木疏散;地呢,光听名字就知道:沙坝岭、芭茅排、干沟湾、贫土岗,全是些雨天淌水、晴天发亮的沙子地。四季风一年一年呼啸而过,面朝黄土地的农民条条脊梁弯成了弓,而希望的种子总是随风飘散,似乎不愿意在这里落户生根。  相似文献   
4.
玉米高产栽培要根据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土壤类型选择不同的品种,采用良种良法科学栽培,才能获得高产、获得满意的收获.1、选地、整地玉米根系发达,适应性强,对土壤类型要求不严格,肥地、瘦地均可种植,但玉米植株高大、根层多、分枝多、一生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水分和养分,故要选择地势要平坦、土壤层要深厚、地质较疏松、通透性好,保水、保肥力较好的地块,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植被变化对人工林地蓄水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混交林改为桉树人工林后土壤层和凋落物层水量调蓄功能的变化规律,采用室内试验与野外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尾巨桉林和马尾松×杉木混交林0—30 cm土壤层和凋落物层的蓄水功能。结果表明,3年生尾巨桉林0—15和15—30 cm土层土壤容重分别比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的低8.8%和4.6%,尾巨桉林土壤饱和持水率显著大于混交林;混交林改为尾巨桉林后,0—30 cm土壤层最大蓄水量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土壤水分蒸发速率加快,非降雨天气下尾巨桉林土壤蓄水量显著低于混交林;改为尾巨桉林后林地凋落物现存量和潜在蓄水量显著减少,但随着林龄增加,尾巨桉林地凋落物现存量和潜在蓄水量逐渐回升,凋落物最大持水率逐渐降低;降雨条件下人工林凋落物层比土壤层易于达到其理论最大蓄水量。  相似文献   
6.
坝上地区土壤环境变化信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坝上地区为最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带。通过对10ka以来形成的古沙丘,古土壤剖面和湖泊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1)10-6.9kaB.P.为泳后期升温时期,湖泊处于高水位;(2)6.9~3.0kaB.P.为大暖期,发育了4层古土壤,其同有4~5次小的冷湿皮动,5.4kaB。.P湖派生开始逐渐萎缩,到2.1kaB.P.时水位下降了2.7m,(3)3.0kaB.P.以后总的趋势是向干埋变化,为暖干与冷干环  相似文献   
7.
森林枯落层及土壤层微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着重从研究范围、内容、方法及结果等方面综述了森林枯落层及土壤层微生物生态研究的现状,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析,展望了该方面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Pedogenetic soil horizons are one of the fundamental building blocks of modern soil classification; however, in soils of urban areas which are often strongly disturbed by human activities, horizons are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but substitutive morphological layers may be identified.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 soil layers in an urban environment, 224 soil layers of 36 in-situ pedons were examined and described in urban and suburban Nanjing, and 27 variables were extracted for multivariate analysis. Three groups and six subdivisions were identified by TwoStep cluster analysis combined with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based on factor scores. Soil forming factors and soil forming processes could be interpreted from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of variables, cluster analysis of soil layers, and discriminant analysis of soil layer groups and their subdivisions. Parent materials, moisture regimes, organic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especially nutrient accumulation were the main causes of characteristic soil layer formations. The numerical approaches used in this study were useful tools for characteristic soil layer identification of urban soils.  相似文献   
9.
采用静态吸附过程和动态柱淋洗方法研究了不同模拟降水量下锌在土壤中的吸附和迁移.结果表明:锌在土壤中的吸附平衡时间为24 h.加入不同淋洗剂及调节淋洗剂的pH值(3.8~7.8)能显著影响锌在土壤中的吸附能力,较高pH值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1/2模拟年降雨量能使1 000 mg添加锌垂直迁移20 cm土壤层.柠檬酸淋洗液在不同pH值下对锌在土壤中的迁移有较好的防止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对象为木兰林场内6种典型林分类型(Ⅰ-杨树白桦混交林,Ⅱ-油松落叶松混交林,Ⅲ-油松纯林,Ⅳ-白桦纯林,Ⅴ-落叶松白桦混交林,Ⅵ落叶松纯林),基于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从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土壤层等5方面建立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之后运用熵权法对各林分类型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森林抚育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在不同林分类型中,油松落叶松混交林乔木层的生长最好;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最高的为落叶松纯林;白桦纯林草本层生物多样性最高;落叶松纯林枯落物层有效拦蓄量最大为(23.42t/hm2);落叶松纯林土壤层最大持水量最大为434.89g/kg;水解氮含量排序为ⅤⅥⅡⅣⅠⅢ;油松纯林有效磷含量最大,为18.58mg/kg;杨树白桦混交林速效钾含量最大。6种林分类型生态效益排序为落叶松纯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油松落叶松混交林杨树白桦混交林白桦纯林油松纯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