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试论将“水土保持”改称“水土生态保持”的科学性 总被引:6,自引:6,他引:3
我国“水土保持”一词的提出已有60多年的历史,而治理水土流失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公元前16~11世纪)。水和土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因子,而以水和土为首要立地条件的生态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也是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的直接承担者,所以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是水土保持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生态保护和生态与环境的改善愈来愈成为水土保持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从水土保持的历史和当今不断丰富的水土保持实践来看,应将传统的“水土保持”称谓改称“水土生态保持”,这样更符合水土保持学科发展的需要,能够反映当前水土保持实践,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认知度,有利于水土保持的行业管理。 相似文献
2.
关于建立东江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江源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面临危机,区内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水量减少,水质变差。当地政府虽然尽了最大努力,但仍无法扭转日渐脆弱的生态环境。要从根本上保护好东江源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就必须在保护中调整上中下游相关各方的经济利益关系,建立起跨省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以实现全流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出了建立东江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辉南县水源地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水土流失导致的泥沙淤积和水质污染,使辉南县水源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对辉南县水源地生态现状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水源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因水土流失而产生的水资源损失、泥沙淤积、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产生活垃圾导致的水质污染。针对污染现状,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提出了水源地生态环境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城市综合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构建,为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生态规划等专题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为研究对象,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选择生态源地,以地形坡度、土地覆盖和植被覆盖为阻力因子,应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以生态阻力面直方图分布的突变点2 983和9 268为界,分别构筑延平区底线型、缓冲型和理想型生态安全格局。[结果]延平区生态源地,即底线型生态格局用地面积为534.51 km~2,占延平区面积的20.10%;缓冲型和理想型生态安全格局用地面积分别为771.17和1 592.79 km~2,占到延平区的29.00%和59.89%。结合这3种不同安全水平的生态安全格局,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源地间的13条生态廊道和5个关键生态节点,共同组合形成了延平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结论]在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结合延平区山水型城市的特点,确定了不同安全水平的生态用地分布格局、生态廊道和关键生态节点,形成了延平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5.
结合浑太河流域的下垫面、水文气象、污染源的物理特征,基于实际监测数据,率定验证模型,建立降雨径流、土地利用方式对应下的SWAT模型,对农业面源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进行模拟计算,系统解析流域面源污染物排放量、分布特征。划定浑河、太子河、大辽河干流左右岸河流两侧l km、水库周围5 km为缓冲区,改变现有的土地利用方式,恢复天然生态。以常规发展模式为基础,计算在区域生态保护占优模式下污染物产生量。在常规发展模式下,浑太河流域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400 kg/hm2,总氮、总磷输出强度为19、7 kg/hm2;从单位面积上看,总氮、总磷负荷强度最大值分别为317、260 kg/hm2。总氮、总磷负荷强度空间差异较大,通过面积加权计算,平均负荷强度为29和10 kg/hm2。在生态保护占优模式下,耕地的氮、磷损失量有所减少,总氮、总磷单位面积年减少量为9.5、0.9 t/hm2;从农业面源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氨氮来源层面分析,单位面积土地退耕后化学需氧量、氨氮污染物减少量为14、5 kg/hm2。经比较,在生态保护占优发展模式下面源污染物产生量相对常规发展模式下减少9%,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分别减少5.12%、31.67%、10.40%、25.95%,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效果明显。研究为实现浑太河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标、水体水质达标,并确保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充分挖掘区域农业减排增收潜力提供策略依据。 相似文献
6.
山区生态脱贫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实践——以浙江省磐安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浙江省磐安县根据自身的生态条件和地理位置 ,坚持把生态建设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 ,走生态脱贫 ,生态致富的生态产业化道路。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 ,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稳定粮食生产总量 ,发展开发农业 ,促进经济发展 ,并采取有效措施 ,推广立体种植 ,大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 ,采取多种途径 ,提高土壤肥力 ,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草综防、农作物免耕栽培和水稻节水栽培等生态保护型的农业技术 ,使农业生产得到了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着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不协调、不平衡。明确环境资源的产权归属问题,解决特殊利益集团对生态保护的障碍,建立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有效利益平衡机制,能有效遏制农村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创新水土保持理论 攀登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制高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恶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生态环境恶化的种种表现可归咎于三大原因:一是水土生态恶化,二是环境污染,三是资源衰竭。水土生态保持认为植被与水土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水土生态恶化是最大的生态环境恶化,抓住了水土生态保持这个关键,也就占领了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制高点。依据水土生态的内涵,对我国水土生态保持宏观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浅论石质山区河(沟)道的生态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区是城市的生态屏障,山区河(沟)道是河流的发源地及主要涵养地,对山区水源涵养及下游大河道的水质水量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河道的自然生态功能已遭到破坏,同时随着人口增加及旅游业的发展,这种破坏有向河流上游发展的趋势。建议加强对山区河(沟)道的调查研究,尽快建立山区河(沟)道的生态评价标准体系;落实山区河(沟)道的管护责任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开展生态保护与近自然治理,保护山区河(沟)道的自然和生态属性,达到人水相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生态安全格局空间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护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生态保护红线是识别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框架和关键组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有助于保障生态安全.为研究山西省生态安全格局空间识别,结合山西省生态环境现状,应用水源涵养、水土流失、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敏感性评价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方法,利用最小累积阻力算法的思想,通过确定生态保护红线为“生态源地”、进而得出缓冲区、生态廊道、辐射通道和战略节点识别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分为三级,依次分为高安全水平格局、中等安全水平格局和最低标准安全水平格局,各分区面积比例分别为24.45%,25.66%和30.24%,有效突出了山西省生态安全格局分布,为保障我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