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21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完全免费 | 236篇 |
专业分类
3072篇 |
出版年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65篇 |
2016年 | 98篇 |
2015年 | 66篇 |
2014年 | 134篇 |
2013年 | 112篇 |
2012年 | 170篇 |
2011年 | 144篇 |
2010年 | 128篇 |
2009年 | 158篇 |
2008年 | 223篇 |
2007年 | 162篇 |
2006年 | 178篇 |
2005年 | 98篇 |
2004年 | 90篇 |
2003年 | 71篇 |
2002年 | 74篇 |
2000年 | 100篇 |
1999年 | 107篇 |
1998年 | 137篇 |
1997年 | 148篇 |
1996年 | 90篇 |
1995年 | 82篇 |
1994年 | 86篇 |
1993年 | 67篇 |
1992年 | 44篇 |
1991年 | 43篇 |
1990年 | 70篇 |
1989年 | 72篇 |
1983年 | 14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Effect of vegetation changes on soil eros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ZHENG Fen-Li 《土壤圈》2006,16(4):420-427
Vegetation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soil eros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destruction and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soil erosion were quantified using data from long-term field runoff plots established on the eastern slope of the Ziwuling secondary forest region, China and a field surve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efore the secondary vegetation restoration period (before about 1866-1872), soil erosion in the Ziwuling region of the Loess Plateau was similar to the current erosion conditions in neighboring regions, where the soil erosion rate now is 8 000 to 10 000 t km^-2 year^-1. After the secondary vegetation restoration, soil erosion was very low; influences of rainfall and slope gradient on soil erosion were small; the vegetation effect on soil erosion was predominant; shallow gully and gully erosion ceased; and sediment deposition occurred in shallow gully and gully channels. In modern times when human activities destroyed secondary forests, soil erosion increased markedly, and erosion rates in the deforested lands reached 10 000 to 24000 t km^-2 year^-1, which was 797 to 1682 times greater than those in the forested land prior to deforestation. Rainfall intensity and landform greatly affected the soil erosion process after deforestation.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accelerated erosion caused by vegetation destruction played a key role in soil degradation and eco-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in deforested regions. 相似文献
2.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对稳定粮食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的重开垦轻保护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影响到了粮食生产的地位。以东北松嫩黑土区面积约2080万hm2的区域为研究对象,根据950个野外调查点资料,推算研究区农地面积为1727.40万hm2。通过径流小区和137Cs监测资料,估算该地区农地水土流失强度。东北黑土区农地土壤流失量与坡度的关系为A=0.7379θ。利用美国SRTM 90 m×90m地面高程资料,得出研究区总体地形平缓,坡度1°以下面积占72.25%,1°~5°面积占27.05%,5°以上面积仅占0.70%;但由于坡面较长,观测与计算结果表明,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1339.45万hm2,占研究区总土地面积的64.40%,占研究区农地面积的77.54%。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已经十分严重,开展针对该地区水土流失特点的水土保持措施建设已刻不容缓。同时,为全面了解东北地区水土流失状况,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整个东北地区水土流失监测与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建设中侵蚀环境及水土流失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高速公路水土流失属典型的人为加速侵蚀类型,水土流失类型、程度和强度与主体工程建设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侵蚀环境由侵蚀动力系统、侵蚀对象和侵蚀地貌单元3部分组成;高速公路水土流失在空间上表现为沿高速公路呈离散型分布,在时间上与主体工程具有高度同一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重庆市已建、在建和拟建高速公路实地调查和现场量测,对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的侵蚀地貌单元及其水土流失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对高速公路沿线不良地质结构稳定性特征及关键控制因子进行了分类探讨,最后也讨论了高速公路沿线环境敏感区特点,以期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预测、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及水土流失监测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掌握黄土丘陵区雨强和土地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规律和机理,利用人工降雨模拟器,设计了5种雨强和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区组试验,对水土流失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雨强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产流产沙都呈极显著的正效应,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地表平均产流产沙与雨强均呈幂函数显著增长趋势;5种雨强的平均地表产流量为林地>休闲耕地>栽培草地>草地,平均产沙量分别为休闲耕地>栽培草地>草地>林地,产流与产沙没有呈现完全的对应关系。如果没有林冠层、灌木层和枯枝落叶层对降雨的截留、阻滞和消弱,林地产流量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但具有良好的保土效果,而草地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保土效果。 相似文献
5.
6.
根据实地考察,提出我国南方8省当前水土流失及生态安全存在10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其中前5个是水土流失现状与问题,诸如,整体好转,局部恶化;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生态安全问题凸现;治理经验不少,但效益局限;农村水保,治理应当先;后5个问题是水土治理措施与途径,诸如;国家扶持,地区自立;开发治理,经济生态优先;防治规划,战略推进;政策法制,配套实现;科技领先,体系周全。所有这些问题,对该区当前水土流失治理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特点、成因、危害以及近50年来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南方红壤考察区目前有水土流失面积13.12万km^2,占红壤考察区土地面积的15.06%。近50年来,南方8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在1985年前呈增加趋势,1985年以后呈现递减趋势。针对水土流失的特点与危害,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的综合治理对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根本保证;科学规划、分区治理、实施战略性推进是综合治理的前提,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重大工程是综合治理的契机;水土保持科技进步是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8.
以2005年在滇、黔、桂岩溶石漠化区科学考察活动取得的成果和近年来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的遥感解译资料为依据,分析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揭示了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性与过程的特殊性。根据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与当前水土流失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著名的玉米带和大豆主产区,但水土流失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剥蚀表土、恶化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和侵蚀沟侵吞耕地上,估算坡耕地水土流失导致的粮食减产和侵蚀沟导致的粮食损失总量达108亿kg左右。通过扩大农田灌溉面积、改造中低产田、治理水土流失、科学施肥、应用新品种和耕作栽培新技术等,在未来15~20年内,可实现增产粮食约2 000万t的目标,相当于全国为保障粮食安全需新增4 000万t粮食生产能力的50%。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和防治对策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加之长期以来对水土资源的过度利用,当前我国水土流失仍然面积大、分布广、流失严重,防治任务艰巨.同时,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十分突出,新的水土流失不断产生,这给水土保持提出了严峻挑战.分析了水土流失在农业生产、水利工程、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的危害,提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在发挥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做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