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植物篱技术发展回顾和贵州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国际国内植物篱技术发展的回顾,认为通过研究,已初步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可供推广应用的坡耕地治理技术。植物篱技术的优点在于能有效的控制坡地的水土流失,增加作物的产量,增加经济收益,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在逐步形成梯地的过程中,投资较省、地力得到提高。但在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因受地域条件差异的影响和农民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使成篱作物较难选择,形成的植物篱容易破坏。我们采用农民参与选择成篱作物的方法,实践证明在一定范围内,农民能选择出风险小、经济效益较高,适合当地条件的,受群众欢迎的新型植物篱模式,能促进植物篱技术发展,明显地提高了植物篱技术推广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3.
为了弄清农业机械化对财政投入的依存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根据全国各省横截面数据建立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对财政投入的依存度模型,结果表明农机化对财政投入的依存度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呈负相关关系,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呈正相关。多元化投资格局要求政府财政、农民和集体等多个投资主体的投资比例基本均衡,当前中国农业机械化对财政投入的依存度仅为10.44%,总体上进入了需要强化财政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机械化对财政投入的依存度日益增强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4.
不同水肥组合对红壤地区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不同水分、施N量和N肥运筹方式对红壤地区早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N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稻间歇灌溉比淹水灌溉显著提高早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和产量,早稻的植株吸N量可以提高1.7%~6.2%,而N肥表观利用率低于淹水灌溉;随施N量的增加,早稻千粒重和结实率降低,但单位面积有效分穗数、产量、植株吸N量和N肥利用率增加;不同N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因灌溉方式和施肥量差异而表现出不同规律,分次施肥显著提高了早稻产量、植株吸N量和N肥利用率,但分3次施肥和分4次施肥时上述3个指标并无差异.结果显示:在采用间歇灌溉、施N肥量为210 kg/hm2、N肥运筹方式为基肥50%十分蘖肥30% 拔节肥20%的水肥管理措施更具有合理性,该种措施比农民习惯采用的淹水灌溉、施N肥量为140 kg/hm2、N肥运筹方式为基肥50% 分蘖肥30% 拔节肥20%的水肥管理措施植株吸N量提高50.9 kg/hm2(34.3%),产量提高631 kg/hm2(11.1%),其N肥利用率为36.7%,是红壤地区兼顾生产、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理想稻田种植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细碎化越来越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该文根据广西龙州县弄农屯实地调研,探究破解耕地细碎化的路径——农民自主型"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模式,以期对创新土地整治实践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借鉴。该文主要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模型定量法和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1)农民自主型"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模式是农民"自下而上"开展权属调整并主导实施,政府"自上而下"按照相关农田建设标准进行经济补偿相结合的土地整治模式创新;2)该模式机理是,细碎化通过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地、资本、技术、劳动等耕地利用系统要素,进而影响产量、成本和效率;通过"小块并大块",改进的细碎化与高水平经济发展下耕地利用系统要素重新协调与适应,即"小块并大块"通过调整地块空间位置而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重新协调适应;3)弄农屯农民自主型"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模式,通过填平土沟和归并田埂增加耕地面积,通过地块归并显著减少地块数量,完善田间道路和农田水利设施,从而显著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和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以显著增加收益。研究结论:农民自主型"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模式是农民"自下而上"与政府"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典型模式,能够显著降低耕地细碎化程度,促进细碎化与耕地利用系统要素优化与协调,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安塞县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8
通过对陕西省安塞县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及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当地石油资源的开采,县域经济的发展、市场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方式和类型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耕地面积,特别是坡耕地面积减少,以果园、蔬菜大棚为代表的高技术、高产值的农产品增加、以林地为代表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土地利用面积扩大.进而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当地农民个人纯收入由1989年的200多元提高到2004年2000多元. 相似文献
7.
浅析水土保持与农业、农民利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沈阳市是辽宁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土壤侵蚀遍布全市,强度高,成因复杂,危害严重,直接影响到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全市总面积为12840.87 km2,1995年水土流失面积1925.87 km2,占总面积的15%。据遥感监测,2000年水土流失面积1947.73 km2,占总面积的15.17%,增加侵蚀面积21.2 km2。经过5 a的治理,流失面积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其中的原因除注重工程与农业 相似文献
8.
农业结构调整与技术推广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是结构调整的两个基本要素。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体制下,农民看到高收益后,高效作物在一些地区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进而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经济优势,在农民致富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此带来的生态变化,在短期内往往难以引起重视并缺乏有效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黄土高原生态退耕政策实施效果及对农民生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国家把退耕政策作为推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恢复的关键举措,以宝塔区和安塞县为案例区域,采用农户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了近年来的退耕状况以及退耕政策对农民生计的影响。结果表明:被调查农户人均退耕坡地0.205 hm2,退耕指数达79.21%;2003年479农户因退耕导致的粮食减产量人均74 kg,得到政府补贴人均171元;退耕补贴对贫困农户的影响程度较大,停止退耕补贴后存在反垦可能性。2003年被调查农户人均现金收入1492元,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卖粮菜、退耕补贴、卖畜禽产品和做小生意等。未来几年,能获得稳定收入且报酬相对较高的行业是农民谋生的首选,有资金积累或一定技能的农户正在将生计转向高附加值农业或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