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8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8篇
  4篇
综合类   16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常德市各县域基础设施与经济现状的样本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法构建了区域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模型,揭示出了常德市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都存在相关关系,包括正相关和负相关。常德市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显著程度因基础设施指标种类而不同,并且常德市基础设施指标中绿化基础设施指标的产出弹性大于经济性基础设施指标,体现了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经济型酒店在全国各地目前的发展是如雨后春笋般崛地而起,发展势头惊人,在大城市得到较好发展后,现在中小城市遍地开花,而因"水土不服"等各方面的因素而发展受挫,出现了一系列混乱竞争、恶性定价等现象。以及各大连锁品牌酒店的入驻,加上本地原有的中、低星级酒店及本土经济型酒店,使得经济型酒店在中小城市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能在新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经济型酒店在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此次研究以常德市经济型酒店发展的为例,运用SWOT方法对发展常德市经济型酒店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常德市经济型酒店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湖南省马尾松次生林单木断面积与材积生长模型,为林木的生长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南省2014年一类清查样地中的20块马尾松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选取5个具有生物学意义的生长方程,建立马尾松断面积和材积随年龄变化的基础模型,在此基础上,加入以样地为随机效应的随机参数,构建基于混合效应的湖南马尾松次生林单木断面积和材积生长模型。【结果】断面积生长最优基础模型为Logistic方程,其确定系数(R2=0.746)和预测精度(P=98.13%)最大,残差平方和(SSE=0.025)最小;材积生长最优基础模型为Richards方程,其R2为0.703,预测精度为97.20%,SSE为1.034;混合效应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断面积和材积生长模型的随机参数均为μ1、μ2、μ3。混合效应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基础模型有显著提升,其中断面积生长模型的R2由0.746提升到0.974,平均误差Bias由0.000 26降低到0.000 01;材积生长模型的R2由0.703提升到0.984,平均误差Bias由0.001 73降低到0.000 13。两个模型的预测精度较对应的基础模型均有所提升。【结论】含样地效应的混合效应模型拟合效果和预测精度均优于基础模型,具有更高的适用性,可为该林分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4.
长期磷肥投入显著增加了耕层土壤各团聚体组分中磷素累积,而作为评判磷素是否向地下水迁移的重要指标,深层土壤团聚体磷素分配对长期磷肥投入的响应仍缺乏系统评估。本研究依托始于1981年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不施磷肥(NK)、氮磷钾化肥(NPK)和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在长期试验40年后(2020年),分别采集0~20、20~40、40~6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全土和各团聚体组分的总磷和有效磷含量,并探讨了施肥-团聚体质量百分比-团聚体磷素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所有施肥处理均表现为>2 mm团聚体质量百分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与NK处理相比,磷肥施用显著提高了0~20 cm和20~40 cm全土和团聚体组分中有效磷含量,且NPKM处理的增幅最大。与NK处理相比,NPKM处理下0~20、20~40cm和40~60 cm各团聚体总磷含量分别提高了2.14~2.60、1.39~2.80倍和27.03%~180%,各团聚体有效磷含量增幅分别为12.95~18.29、7.57~12.31倍和70.67%~709%。同时,NPKM处理总磷和有效磷的增幅呈现出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的趋势。水稻吸磷量和磷素盈余量也表现为NPKM处理最高,NPK处理次之,NK处理最低。进一步分析发现,团聚体总磷和有效磷含量主要受磷素盈余量的影响,且团聚体中的有效磷含量还受总磷含量的直接调控。研究表明,40年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影响红壤稻田表层和深层团聚体磷素分配,且>2 mm团聚体组分中有效磷含量的响应最为敏感,通过调控磷素盈余可以显著影响团聚体中磷分配。  相似文献   
5.
定量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反映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利用不同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和资料分析法,分析和评价了湖南省常德市“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产业结构变化对生态环境质量有显著的影响,第一、二产业内部结构层次低,第三产业比重低,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2)产业结构变化的RCⅢSNE值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与GDP呈正相关性,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与影响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各县(区、市)RⅢSNE值呈波动性变化,幅度不大,保持在2.5~3.5,但空间差异明显;(3)三次产业结构对RCⅢSNE值的影响差异明显,第二产业远大于第一、三产业,第一产业中农业>牧业>渔业>林业的结构形势,不利于RⅢSNE值的降低;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对RⅢSNE值的负态影响最强.  相似文献   
6.
南洞庭湖湿地龙虎山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优化洞庭湖湿地典型森林类型林分空间结构,充分发挥湿地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等多项功能,以南洞庭湖湿地龙虎山林场次生林群落为研究对象,依据现代森林生态和森林经理学原理,在现有林分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应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分析林分空间结构的树种隔离程度和林木大小分化程度,并提出应用角尺度和空间密度指数在分布角度和林木分布密度上分析林分空间分布格局的新方法,克服了传统研究中用角尺度不能确切反映树木个体之间距离的不足。结果表明:南洞庭湖龙虎山林场次生林林分1、2、3、4的混交度分别为0.29、0.43、0.46、0.16,属于弱度混交与中度混交的过渡类型,树种隔离程度不高,与多次人为干扰有关;平均大小比数分别为0.45、0.43、0.7、0.22,其先锋树种生长优势明显;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65、0.47、0.53、0.40,平均空间密度指数为0.65,其值分布在[0.485,0.806]的区间,总体分布格局呈均匀分布向随机分布演替的趋势,接近于近自然的随机分布状况。龙虎山林场次生林群落林分空间结构是洞庭湖湿地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恢复和近自然经营研究的较理想的森林群落。  相似文献   
7.
森林经营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从单一永续利用到多目标持续利用, 最终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演变过程。森林景观“斑块耦合网络” 代表森林景观整体结构的骨架,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指导意义。阐释了森林景观“斑块耦合网络”理论对森林异质性经营、适应性经营与跨尺度经营的实践应用价值,进一步揭示森林异质性景观的稳定机制、森林整体约束下的适应性调控机制与多尺度上森林经营机制,提出了现代森林经营对“斑块耦合网络”研究的启示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目的】土壤有机质及其活性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研究洞庭湖区典型双季稻轮作水稻土总有机碳、全氮积累及其活性对长期不同施肥的响应特征,为稻田施肥管理和土壤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国家稻田土壤肥力与施肥效应长期试验平台,以不施肥处理(CK)为对照,研究农户习惯施氮磷钾化肥(CF)、施氮钾化肥(NK)、均衡施氮磷钾化肥(NPK)、低量有机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LOM,有机肥氮比例为30%)、高量有机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HOM,有机肥氮比例为60%)影响下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TOC)、全氮(TN)含量及储量积累效应、有机碳氮活性组分含量及其比例的变化特征。【结果】26年不施肥0-20 cm土层土壤TOC含量基本稳定,仅较原始土壤增加0.64 g·kg-1,持续植稻可能是其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因。两土层土壤TOC、TN含量在长期不同施肥后均有显著增加(P<0.05),但其储量仅仅在均衡施氮磷钾化肥特别是与有机肥配施后显著提升(P<0.05)。0-4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有机氮(DON)含量变幅分别为64.54-708.76、22.92-92.25、39.06-63.24、10.76-31.87 mg·kg-1,均随土层加深而下降。施肥后0-20 cm土层土壤MBC、MBN、DOC、DON含量提高34.1%-81.8%、56.1%-134.4%、23.5%-42.0%、20.3%-83.2%,20-40 cm土层则分别提高-3.8%-38.1%、32.5%-78.2%、8.2%-37.5%、9.3%-56.8%,施肥对相同土层土壤MBC、MBN、DOC、DON含量的增加效应均表现出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明显优于化肥单施的处理效应,但不同化肥处理间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溶解性有机碳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随土层加深,土壤MBC/TOC、MBN/TN、DON/TN数值显著降低,而DOC/TOC值则有所增加。长期不同施肥有利于提升土壤总有机碳、全氮中活性组分比例,且以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效果最佳,其两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全氮中各活性碳氮组分的分配比例均较CK处理显著提高(P<0.05),且该效应随有机肥用量增加而增强。土壤MBC、MBN、DOC、DON两两之间及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容重、pH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与碳氮比、粘粒含量的相关关系不显著,但总体以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所获相关系数高于溶解性有机碳氮。施肥明显提高早、晚稻产量,两土层MBC、MBN、DOC、DON均与周年水稻产量呈现正相关性,但相关系数总体上随土层加深而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洞庭湖双季稻区,长期不同施肥后,相同类型土壤活性有机质组分中活性氮组分含量增加较活性碳组分更明显,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氮活性,更有利于土壤总有机碳氮积累及生产力提升,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可更敏感地预测长期施肥影响下土壤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从全息论的体系框架、理论基础、辩证特性、动力机制与实践启迪五个方面解读全息论内涵:(1)在全息论的体系构成上,可归结为全息相关、全息相似、全息对应、全息控制;(2)普遍联系是全息论的产生根源和理论基础,全息论通过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反映着整体或他物的全部信息,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新渠道、新机制;(3)全息论蕴含着深刻的辩证特性,全息性和非全息性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全息论是全息与非全息的辩证统一;(4)复杂性是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特性最活跃的因素,驱动了全息性的动态发展,形成了全息的共性,全息性是复杂系统的普遍特性。  相似文献   
10.
根据人类干扰对森林景观变化效果大小,把对森林景观产生作用的人类干扰类型分为调控型和变迁型,建立了定量评价人类干扰对森林景观类型相关性影响的综合测度模型.结果表明,人类干扰调整了森林景观的总体格局,改变了森林景观类型间的相关性;从森林景观与人工景观、管理景观的相邻度可以衡量人类干扰的影响程度;人类干扰因素的复杂性及各因素间的关联性,导致各因素对干扰机理存在模糊性,要进一步把握干扰影响的内在规律,必须结合其它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