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7篇
基础科学   11篇
  51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8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从地形和社会经济两个因素出发探讨广东省土地覆被变化的时空差异及成因,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1992-2015年间广东省土地覆被数据,使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量化土地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与差异。[结果] 广东省土地覆被变化以2000年为节点可分为前期(1992-2000年)和后期(2000-2015年)两个阶段。前期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建筑用地面积增速缓慢;后期耕地面积减小,建筑用地面积扩张迅速。地形因素造成土地覆被变化存在空间差异性。在高程低,坡度缓的区域土地覆被变化主要是耕地转化为建筑用地,而在坡度中等区域主要是林地转为耕地。社会经济因素造成土地覆被变化呈现较明显时间差异性,多种因子驱动广东省土地覆被发生变化。但对于不同的土地覆被类型,驱动因子前后期的关联度大小不同,土地覆被发生变化是多种因子驱动叠加的结果。[结论] 地形因素会造成土地覆被变化的空间差异,而社会经济因素导致土地覆被变化的时间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棕地再开发决策的科学性与安全性,以“建设用地准入机制”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为指导思想和标准依据,结合环境、经济、社会和地块特征等因素,构建棕地再开发决策指标体系及决策模型,运用模糊综合法对目标地块拟开发方向进行决策模拟。以广东省F市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数据为基础,结合“三旧改造”规划方案,测算土壤污染程度,采用ArcGIS进行可视化安全评估,对目标地块再开发方向进行决策模拟,并以变动权重组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 37%的棕地再开发方向需要修正,在各影响因子中,环境因素权重最大,地块特征其次,社会和经济因素最小。研究表明,模拟决策模型确定的土地分级分类风险管控措施对棕地再开发决策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环状毛细芯渗灌"是利用毛细现象的原理,在已有的毛细直芯基础上增加一个毛细环,通过毛细芯浸润方式给植物根部供水的节水渗灌方法。试验在宁夏自治区永宁县玉泉营农场的红地球(Vitis vinifera L.cv.red globe)葡萄园内进行,灌溉方式为环状毛细芯渗灌与常规沟灌(CK);毛细芯渗灌的灌水次数分为一次和两次,每次灌满一桶水(100L),水由毛细芯慢慢渗出,常规沟灌的灌水次数为两次;环状毛细芯的埋藏深度分为两种:30cm深和土壤表面(0cm深)。试验结果表明,处理0*1(环状毛细芯表面渗灌、一次灌水)下副稍增长量最大,与常规沟灌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相同灌水量下,处理0*1副稍增长量高于处理30*1(地下30cm深的环状毛细芯渗灌、一次灌水)。处理0*2(表面渗灌、两次灌水)叶中脉长势最好。处理0*2、0*1相比于其它处理果实粒径增长量最大,处理0*1横径增长速度比CK提高了55.6%,这说明环状毛细芯渗灌有效促进了葡萄果实的增长。在相同灌水量下,表面渗灌下葡萄粒径的长势明显好于30cm深的渗灌。处理30*2(地下30cm深的环状毛细芯渗灌、两次灌水)百粒重比相同灌水量下的CK提高了30%。常规沟灌下脯氨酸含量最高,处理30*2脯氨酸含量最低;在相同灌水量下,表面渗灌下脯氨酸含量高于30cm深的渗灌,这说明30cm深的毛细芯渗灌能较好地减轻植物的水分胁迫。处理30*2与30*1的可溶性固形物较高,处理30*1的糖酸比最高;在相同灌水量下,30cm深的渗灌下葡萄糖酸比高于表面渗灌。从最终产量和果实品质的角度看,处理30*2是旱区葡萄着色期~成熟期最好的组合。  相似文献   
4.
珠江流域1960―2012年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降雨侵蚀力反映了降雨对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研究其时空变化特征对流域土壤侵蚀监测、评估、预报和治理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珠江流域43个气象站1960-2012年逐日降雨资料计算各站点降雨侵蚀力,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方法,小波分析和Kriging插值等方法对流域降雨侵蚀力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珠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值的分布范围为1 858.0~14 656.6 MJ·mm/(hm2·h),平均值为7 177.1 MJ·mm/(hm2·h),与多年平均降雨量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952,P0.01),空间分布规律与多年平均降雨基本一致,即总体上均呈从东到西逐渐递减的规律,被统计站点的降雨侵蚀力随着经度增加而增加,但随纬度增加而减少;流域年、季节、汛期和非汛期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均不显著,均没有发生显著的突变,其中春、秋两季降雨侵蚀力呈下降趋势,其余时间段呈上升趋势;珠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年降雨侵蚀力呈上升的趋势,其中韶关站点上升显著,沾益站、风山站、河池站、百色站、柳州站、融安站和桂林站的冬季降雨侵蚀力同样上升显著,这些地区面临的水土保持压力较大;流域年均降雨侵蚀力变化主周期为3.8 a,且存在2.0~7.0 a的振荡周期。研究结果可为珠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农业和生态保护,灾害控制等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崩岗侵蚀地貌分布的海拔高程与坡向选择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崩岗侵蚀地貌在华南地区广泛分布,近年的崩岗普查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根据统计结果,重新认识了早期提出的崩岗侵蚀地貌的分布具有海拔高程和坡向选择性的特点。通过对几个典型崩岗发育区资料的分析表明,人类生产活动的高程范围影响着崩岗的发育和分布,崩岗分布的地形相对高差研究较海拔高程研究更具现实意义。以推理方式质疑已有崩岗侵蚀地貌分布坡向性选择的成因解释,并提出可能是由于统计盲点而导致的表象性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太阳辐射—崩岗发育的推论有其限制条件,应将人类生产活动作为崩岗侵蚀地貌发育新的驱动力给予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6.
张大林  刘希林 《水土保持通报》2015,35(2):251-256,262
[目的]崩岗内部堆积土体是侵蚀的主要物质来源。通过对其渗透过程进行研究,揭示其中的规律性,探索崩岗的侵蚀机理。[方法]采用自制双环渗水试验装置,结合PR2/6土壤剖面水分测定仪,在广东省五华县莲塘岗崩岗野外现场进行渗水试验。[结果](1)崩积锥稳渗率在0.58~2.41mm/min之间,3个试验点平均稳渗率为1.37mm/min,沟道土体平均稳渗率高达5.58mm/min,渗透过程以重力流为主,土体结构稳定;(2)入渗速率与时间成负指数幂函数关系,符合Kositakov模型;(3)初始含水率越高,湿润锋移动速度越快,影响范围越深,稳渗时湿润锋深度在600~1 000mm及以上;(4)土体剖面含水率分布受土体非均质性的影响,自上而下呈波动式下降。[结论]崩岗堆积土体最大失稳深度至少为600~1 000mm,甚至可以达到1 000mm以上,崩积锥的非均质性具有阻渗作用,易形成滞水层并发生潜蚀,对崩岗侵蚀过程产生影响,是渗透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将海拔高程引入到薄板样条函数中,建立三维薄板样条模型(3DTPS),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广东省降水量进行空间插值。以广东省气象站分布图、90m×90m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实验数据,以Visual Basic.Net为平台,ArcGIS Engine为二次开发工具,提取DEM的海拔高程值以及广东省气象站点的经纬度坐标和年均降水量,用3DTPS进行空间插值,最后生成等间距的广东省年均降水量分布图。通过交叉实验,与普通TPS、反距离加权法、克里金插值进行对比分析,用均方误差作为评价指标,得出3DTPS插值精度最高。  相似文献   
8.
土地财政的微观实施机制是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探究城市政府基于城市重点发展地区的土地经营模式以及融资机构与开发商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对理解城市土地财政的具体运行机制具有重大作用。以广州市新中心区珠江新城为例,从土地财政运作的主体、初始动机、影响因素和运行过程4个方面对土地财政的实施机制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城市政府在追求土地财政收入过程中,利用城市规划改变土地规划条件和引导基础设施集中建设提升了土地价值,并通过土地供应管理的手段实现土地交易价格的上涨,而金融机构在城市政府经营土地的过程中发挥着土地银行的重要作用,同时土地财政收益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大瑶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大瑶山旅游资源,采用合理的开发建设方式;基于对大瑶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进行的评价,就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寻了其形成原因。以大瑶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为出发点,以实现旅游业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提出确保旅游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利用交叉信息熵模拟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空间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作物时空分布变化是农业研究的重要内容。近30a来,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显著增加,为探讨东北地区水稻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作物空间分布信息获取方法,研究作物空间分布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多种影响因素的响应关系,该研究综合80年代以来的作物面积与产量统计数据、耕地数据、农业灌溉数据以及作物生长适宜性分布等多源数据,利用基于交叉信息熵原理的作物空间分配模型(spatial production allocation model,SPAM)构建了针对中国作物分布特点的SPAM-China模型,模拟了中国东北地区1980-2008年像元尺度上水稻空间分布信息。结果表明,模拟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出东北地区水稻主要种植区域,近30a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时空变化特征显著,水稻种植区域向北向东扩展,种植重心北移了约1.76个纬度,中北部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且趋势明显,南部地区变化趋势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