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4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篇
  50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8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壤水势测定方法的选择及准确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土壤水势常用的3种测定方法探讨,发现测定土壤水势的方法存在差别,压力膜的准确度为最高,其次是离心机,张力计的准确度较低.压力膜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形状与原状土壤的特征曲线大致相符,但要完整地测出某土壤的特征曲线需要长达半年之久.离心机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较压力膜测定有偏离,离心机测定过程中土壤容重的不断变化、土...  相似文献   
2.
小麦与豆科绿肥轮作和合理施用氮肥对黄土高原旱地缺素地区具有特别重要意义.本试验以夏休闲为对照,比较了小麦与绿豆、大豆、秋豆轮作和氮肥水平(0、108、135、162kg/hm2)对小麦产量和籽粒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与豆科绿肥轮作,在黄土高原早地受水分限制影响,小麦产量降低9.7%~26.6%;同时,与休闲处理相较...  相似文献   
3.
黄河中游严重水土流失区土壤粒径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计算,在利用水文站实测悬移质颗粒级配组成和淤地坝取样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总结了研究区粗颗粒泥沙、平均粒径以及中数粒径的变化规律,提出了黄河中游严重水土流失区土壤粒径由南向北颗粒逐渐变粗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大田试验研究补充灌水、施N肥与秸秆覆盖对冬小麦根系和地上部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N肥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效应最明显 ,单独覆盖秸秆或补充灌水基本无效甚至出现副作用。施用N肥和秸秆覆盖可促进冬小麦根系发育和地上部生物量累积。肥料供应充足时覆盖秸秆对冬小麦根系的作用与水分状况有关 ,土壤水分胁迫下秸秆覆盖效果不明显 ,此时施用N肥甚至出现一定负效应。水分充足与否 ,施N肥和秸秆覆盖均对冬小麦产量的形成有一定协同效应 ,补充灌溉与施用N肥和秸秆覆盖配合处理小麦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稻麦轮作条件下长期不同土壤管理对磷、钾和pH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免耕土壤速效磷含量在整个面均低于耕翻土壤;0~5cm土壤生物量磷含量免耕高于耕翻,5~15cm免耕低于耕翻;施肥和休闲土壤均维持了较高的有效磷和生物量磷水平。种植作物的免耕土壤缓效钾含量与耕翻土壤没有显差异,0~5cm速效钾含量呈免耕高于耕翻的趋势,休闲的免耕土壤整个剖面缓效钾和速效钾含量都高于耕翻;免耕土壤缓效钾的分布无明显的层次性,速效钾则相反;施肥明显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但对缓效钾的影响不大。长期免耕没有导致土壤酸化;免耕土壤pH与耕翻土壤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在低氮(不施氮)和高氮(施氮0.2 g·kg~(-1))水平下接种不同种类丛枝菌根(AM)真菌[Funneliformis mosseae(BGC-NM03D)、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BGC-NM01B)和Rhizophagus intraradices(BJ09)]对小麦生长、氮吸收及根内4个硝态氮转运蛋白(NRT)基因、1个辅助蛋白(NAR)基因和2个铵态氮转运蛋白(AMT)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AM真菌均能够侵染小麦根系,以R.intraradices菌根的侵染率最高;接种R.intraradices或C.etunicatum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的生物量或地上部氮吸收量;无论是高氮还是低氮处理,接种AM真菌后均显著下调了小麦根内NRT、NAR和AMT基因的表达水平,且不同AM真菌调控小麦根内氮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能力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对黄河下游河道主槽淤积危害最大的是粒径d≥0.10mm的粗泥沙。按照快速减少黄河下游河道主槽粗泥沙淤积和治理面积相对较小、拦减粗泥沙量相对较多的原则,以≥0.10mm的粗泥沙输沙模数分别为≥1400、≥700而<1400和<700t/(km2·a)为指标,将黄河中游7.86万km2的多沙粗沙区分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多粗泥沙区和多沙粗沙区3个治理期(区),其对应的面积分别为1.88万、2.06万和3.92万km2。经分析,该研究治理分期(区)中的划分结果,符合黄河水利委员会针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先粗后细,分期治理”的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8.
不同小麦品种生育期氮素效率差异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个小麦品种(洛麦1、郑麦9023、豫麦18、小偃22、小偃6和小偃107)为材料,设置低氮和高氮两个处理,分别在小麦的4个生育期收获取样,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生育期氮吸收和利用效率差异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关生理参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氮吸收方面,洛麦1为低氮高效品种,小偃107为高氮高效品种;氮利用方面,豫麦18为低氮高效品种,洛麦1为高氮高效品种;小偃6在两个氮处理中无论是氮吸收还是氮利用均为低效品种。造成小麦氮吸收或利用效率差异的主要时期为灌浆期到成熟期之间的籽粒产量形成阶段。低氮条件下,氮利用高效品种灌浆期的地上部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也较高,而根系生物量和根系活力与小麦氮吸收效率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
不同氮吸收效率品种油菜氮素营养特性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在不同供氮水平下对50份甘蓝型油菜进行氮吸收效率筛选,并比较其不同品种的氮素营养特性。结果表明,油菜的氮素营养特性表现出一定的品种差异,其中根系氮累积量及其占总吸氮量的百分比变异系数最大,超过50%,而生长前期植株含氮量的变异系数最小。不论氮素供应水平高低,油菜氮高效品种的总吸氮量和各器官的氮素累积量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其中根系氮素累积量的差异最大,而果荚氮素累积量的差异最小;氮高效品种根系中累积的氮素比例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而果荚中累积的氮素比例均显著低于氮低效品种;氮高效品种营养生长阶段地上部的含氮量与氮低效品种的差异不显著,而地上部的氮素累积量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营养生长阶段功能叶片的SPAD值也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随着供氮水平的改变,氮高效品种各器官的含氮量、氮素累积量和氮素分配比例的变化幅度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不同品种油菜氮素营养指标的显著差异为通过遗传改良途径培育作物新品种和提高作物氮肥利用效率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陕西渭北旱塬进行了连续三年定点小麦田间试验,通过栽培模式、氮肥水平、种植密度三因素的不同处理,研究多因素小麦栽培优化组合.结果表明:采用垄沟、覆膜、秸杆覆盖栽培模式对小麦穗数不产生影响;施用氮肥能极显著地影响小麦穗数,在施纯氮0~240 kg/hm2范围内,每增减纯氮1 kg,增减穗数4 288;增加播量,极明显地提高小麦穗数;不同的栽培模式、氮肥用量和小麦种植密度对小麦的穗粒数不产生影响;覆膜栽培与垄沟栽培之间千粒重差异显著,种植密度对小麦千粒重在不同的条件下影响明显,覆膜栽培条件下,高氮肥水平,低密度(播种量180 kg/hm2)的千粒重大于高密度(播种量225 kg/hm2),垄沟模式下,高氮水平(施纯氮240 kg/hm2)与中氮水平(施纯氮120 kg/hm2)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不施氮肥相比,千粒重明显提高,秸秆覆盖模式下,高密度(播种量225 kg/hm2)与不施氮、高氮水平组合的平均千粒重最低,两者差异不显著,但与其它各组合差异显著.正常降水年份,旱地小麦采用一定的农业栽培模式,能够显著影响小麦的产量,尤其是覆膜下,产量显著高于对照;降水量多的年份,采用垄沟模式及秸秆覆盖模式对小麦产量甚至产生负效应.施用氮肥对小麦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在施纯氮0~240 kg/hm2范围内,每增减纯氮1 kg,增减籽粒产量5.7 kg;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产量与生物产量的影响显著,秸秆覆盖栽培和常规栽培(对照)模式下籽粒产量差异显著,产量排列次序都为高密度(播种量225 kg/hm2)大于低密度(播种量180 kg/hm2),低氮和不施氮时,增加密度,可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