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3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城市绿地景观与城市总体形象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具体到城市的空间节点,如市民广场、公园、居住区等各个小型城市公共空间绿地景观的设计,则是以绿色植被为基础的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城市绿地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利用绿地景观的概念来改善城市的文化及生态环境也将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结合淮北市城市近郊煤矿塌陷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实践项目,对农业园区废弃地整治、产业规划、功能分区、土地利用规划、景观空间格局优化进行探讨,寻求煤矿塌陷区发展现代景观农业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4.
生态园林是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基础,也是当今可持续性城市的重点发展方向。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是一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尤其注重生态效益的维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对此简要了解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及特点,浅析了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要注意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碳足迹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近年来碳源碳汇的基本演变趋势,识别江苏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碳排放源,指导江苏农业低碳化发展。[方法]利用模型对农田碳排放量、碳吸收量及碳足迹进行测算,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总量总体趋向于增加,2001年江苏省碳排放量为4.44×10~6 t,2016年碳排放量为4.60×10~6 t,增幅为3.4%,化肥为碳排放的主要贡献因子。碳排放强度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各阶段碳排放强度均低于1t/hm~2。(2)碳吸收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2001—2016年农作物总碳吸收量增加了3.57×10~7 t,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2%,单位面积碳吸收量呈整体增加趋势。园艺作物的碳吸收量明显高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3)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总体呈现降低趋势,存在较大的生态盈余。[结论](1)2001—2016年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量明显高于碳排放量,具有良好的固碳能力,农田生态系统呈现碳汇;(2)农业投入物品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不同,化肥是影响农业碳排放的最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人居环境适宜性在时空尺度上的变化和驱动性因素,为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构建由社会、经济、生态和建设环境4个维度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趋势分析法、地理探测器法等对2009,2013和2017年江苏省65个县域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①江苏省人居环境适宜性空间分异显著,总体呈现出"局部连片",自南至北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变化上,人居环境适宜性自南至北递减的空间分层显著度降低,中高水平、中水平和低水平地区连片分布趋势减弱。②2009,2013和2017年的江苏省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平均得分和变异系数分别为0.432,0.475,0.494和0.179,0.192,0.165。研究末期95.38%县域的人居环境适宜性得分上升,人居环境县级区域性差异减小。研究期间内,苏南地区各县域人居环境适宜性排名较稳定,苏中和苏北地区波动性显著。③地理探测研究表明,经济环境是江苏省人居环境适宜性演变的主要驱动力,社会和建设环境是关键动力,生态环境是次要动力。[结论]未来江苏省应扩大经济规模,刺激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及均等化,并主要通过缓解老龄化危机,加强区域人口资源流动,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提高空气质量等方面加强人居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大港片区某固体废物处理厂为研究对象,对地下水污染情况进行模拟研究,为同类建设项目及企业的地下水污染预测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系统分析该固体废物处理厂野外水位和水质观测数据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资料,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构建了地下水水流和溶质运移模型。[结果]对厂区污水处理站防渗破损后特征污染物CODMn和氨氮运移情况以及地表硬化污染控制措施对污染物的阻隔效果进行预测评价,数值模拟预测污染物的影响范围、超标范围和最大运移距离。预测时间20a后,污染物影响范围最大,运移距离最远,且CODMn影响范围较氨氮大,运移距离较远;地表硬化后,20a后污染羽未超出评价范围。[结论]污染物主要沿水流方向迁移,对水环境的影响随时间逐渐增大,污染物浓度随着迁移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不同污染物在地下水含水层中的溶质运移范围和迁移距离不同。地表硬化措施能有效控制污染物扩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