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4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71篇
林业   214篇
农学   155篇
基础科学   203篇
  98篇
综合类   834篇
农作物   96篇
水产渔业   103篇
畜牧兽医   477篇
园艺   216篇
植物保护   61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3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物可降解地膜对棉花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求华北平原棉花可降解地膜覆盖替代普通膜覆盖的可行性,解决白色污染问题,试验设置4种处理:6 μm PE普通地膜(PE)、8 μm生物可降解地膜(M1)、6 μm生物可降解地膜(M2)及不覆盖地膜(CK),分析比较各处理对棉花出苗率、叶面积指数(LAI)、农田耗水速率、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处理CK相比,覆盖地膜显著提高了棉花出苗率,但3种覆膜处理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棉花生育前期,2种生物可降解地膜处理的LAI显著低于PE处理的.3种覆膜处理之间的籽棉产量和霜前花率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种覆膜处理间WUE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高于CK的.2种生物可降解地膜处理相较于PE,对棉花的出苗率、霜前花率、籽棉产量及WUE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相较于PE,使用6 μm生物可降解膜不会造成棉花耗水量升高,而8 μm可降解膜则显著增加了棉花的耗水量.因此6 μm生物降解膜取代PE膜较好.  相似文献   
2.
豫东平原夏玉米病虫害综合化学防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郑单958’为试材,选用8种药剂,设置10个处理,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种子包衣对玉米地下害虫和灰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31%寡糖?噻?氟虫种子包衣+14%氯虫?高氯氟抽雄期喷施,玉米螟虫防效为90.35%~93.96%,蚜虫防效为91.82%~92.72%,均显著高于单独喷施。抽雄期喷施18.7%丙环?嘧菌酯、75%戊唑?嘧菌酯、75%肟菌?戊唑醇对玉米叶斑病、南方锈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抽雄期喷药,对小斑病、褐斑病、南方锈病的防效,18.7%丙环?嘧菌酯分别为83.36%、76.51%、78.93%;75%戊唑?嘧菌酯分别为79.25%、75.76%、83.81%;75%肟菌?戊唑醇分别为76.32%、82.83%、74.51%。不同药剂处理均比对照显著增产。31%寡糖?噻?氟虫+14%氯虫?高氯氟+75%戊唑?嘧菌酯比与对照增产21.77%,比31%寡糖?噻?氟虫+14%氯虫?高氯氟增产7.94%,比单独种子包衣增产13.83%,比单独喷洒14%氯虫?高氯氟增产13.45%,比单独喷洒18.7%丙环?嘧菌酯11.54%。因此,豫东平原夏玉米高产栽培,应采取种衣剂包衣和田间喷施杀虫防病农药相结合综合防控病虫害。  相似文献   
3.
4.
国内外尚无针对非洲猪瘟的疫苗和对症药物。切断感染病毒途径,做好生物安全是防控非洲猪瘟的最有效措施。从食物及饲料管控、猪场分区管理、人员及车辆管控、清洗消毒措施等4 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非洲猪瘟疫情下及后“非洲猪瘟”时代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 viroid,ASSVd)引起的苹果花脸病在田间的病情发展情况以及ASSVd在组培条件下的传播方式,2012—2015年对河北省顺平南神南村3个果园进行持续调查和检测。结果显示,果园A、B、C的显症率分别从3.00%、19.35%和10.00%上升至10.00%、34.41%和22.00%,带毒率分别从11.00%、20.43%和14.00%上升至23.00%、37.63%和30.00%,带毒率和显症率都逐年增加,而且带毒率大于显症率,即有些带毒果树不显症。发病果树田间分布有明显的发病中心。通过高通量测序发现显症果树ASSVd vsiRNA reads数是带毒未显症reads数的4.08倍,同时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显症树ASSVd病毒积累量显著高于带毒未显症树。以携带ASSVd的组培苗和无毒组培苗为试材,利用RT-PCR检测明确了ASSVd可通过伤口沾染带毒汁液、组培剪污染、含毒培养基、根系接触进行传播,其中根系接触传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河北省不同产区苹果园施肥现状及其与产量的关系,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调查了太行山和燕山两大产区苹果园肥料投入种类、投入量及产量,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主产区79.17%的苹果园施用有机肥,以羊粪、鸡粪和牛粪为主;所有果园均施用化肥,以三元复合肥为主,N、P2O5、K2O投入量分别平均达到了1 106.87、689.88、902.47 kg/hm2,处于严重过量水平。太行山产区有机肥投入量高于燕山产区,施用有机肥的果园比率较燕山产区高48.19%,而燕山产区无机肥投入量高于太行山产区,2个产区间苹果产量无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N、P2O5、K2O投入量分别处于600~900、300~600、300~600kg/hm2区间时苹果产量最高,其中分别只有27.97%、27.97%、27.12%的农户施肥量处于该范围,且不同产区间存在较大差异。综上,河北省苹果园整体养分投入水平较高,变异较大,无机肥种类单一,占比较高;不同产区间养分投入量、投入种类存在较大差异,但苹果产量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7.
为摸清信阳茶园常用药剂的残留情况,跟踪检测20%啶虫脒可溶性液剂、50%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等10种农药施用后在不同时期新鲜茶叶内的农药残留参数。检测结果显示,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在药后2 h时检测出含量为7.320 mg/kg,与欧盟规定茶叶中最高农药残留限量要求的10 mg/kg较接近,但其消解速度较快,在第3天时已降至2.060 mg/kg。综合看,茶小绿叶蝉和茶尺蠖对10种药剂的抗药性水平较低,且茶叶药剂残留量均在欧盟规定茶叶中最高农药残留限量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因拷贝数变异是一种常见又重要的基因结构变异,往往影响个体表型。低分子量麦谷蛋白(low-molecular-weight glutenin subunit,LMW-GS)是小麦贮藏蛋白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Glu-3位点。小麦作为异源六倍体,其庞大且复杂的基因组结构导致难以利用传统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拷贝数,针对小麦基因组,筛选可靠稳定的内参基因和体系,探索适合复杂基因组的拷贝数变异测定技术,测定Glu-3位点LWM-GS基因拷贝数。【方法】以Acc1为内参基因,根据基因序列设计内参引物和探针,通过定性和定量PCR测定内参基因在12个普通小麦品种中的拷贝数,分析该基因拷贝数在不同品种间的稳定性;又以小麦品种篙优2018的5个稀释浓度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qRT-PCR验证Acc1内参系统的重复性和准确性;根据Glu-A3位点LMW-GS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及探针,利用qRT-PCR和ddPCR 2种方法检测8个小麦品种Glu-A3位点基因拷贝数,比较后选择更优的高通量基因拷贝数检测方法;再根据Glu-B3Glu-D3位点LMW-GS基因序列设计相应的特异性引物及探针,并利用ddPCR技术检测和分析了231份小麦品种的Glu-A3Glu-B3Glu-D3位点上LMW-GS基因拷贝数。【结果】Acc1在12个普通小麦品种间、同一品种5个DNA稀释浓度间的拷贝数测定结果一致,技术重复间的变异系数仅为0.07%—0.77%,所构建的Acc1内参系统稳定;比较qRT-PCR和ddPCR 2种拷贝数检测方法,8个品种所测的Glu-A3位点拷贝数结果一致,分别为3、5、3、4、3、3、3和3;且ddPCR检测重复间的变异系数为0.30%—1.67%,远低于qRT-PCR的3.14%—12.72%,更加可靠;利用ddPCR对231份普通小麦品种的Glu-A3Glu-B3Glu-D3位点上LMW-GS基因拷贝检测后分析发现,大多数小麦品种在3个位点上的拷贝数为4,所占频率分别为51.95%、32.03%和28.57%,Glu-3位点总拷贝数变异范围为10—21,变异系数为16.12%。【结论】Acc1内参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可以用作小麦Glu-3位点和其他目的基因拷贝数检测的内参;qRT-PCR和ddPCR均可用于小麦基因拷贝数的检测,但后者更稳定、可靠,且操作简单、检测通量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在不同发育期线粒体基因组(mtDNA)拷贝数的变化特征,本研究共采集其8个时期(受精卵期、溞状幼体Ⅰ期、溞状幼体Ⅱ期、溞状幼体Ⅲ期、溞状幼体Ⅳ期、溞状幼体Ⅴ期、仔虾期和成虾期)的DNA样品,利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上述各发育期单个细胞中的mtDNA拷贝数进行了测定。检测结果显示,脊尾白虾受精卵期、溞状幼体Ⅰ期、溞状幼体Ⅱ期、溞状幼体Ⅲ期、溞状幼体Ⅳ期、溞状幼体Ⅴ期、仔虾期和成虾期的mtDNA拷贝数的均值分别为2366、2648、2644、2873、3559、9948、6452和8872。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mtDNA拷贝数与发育时间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3。研究表明,随着脊尾白虾不断生长,其单个细胞中mtDNA拷贝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机器视觉的冬枣病害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枣皮薄肉脆,富含维生素C和矿物质,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冬枣的销量逐年增加,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是,冬枣病害种类繁多,如日灼伤、炭疽病、轮纹病、裂纹病及缩果病等,采用人工分级方式成本高、效率低,严重制约了冬枣的产业化发展,可见研究冬枣病害的自动化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冬枣的轮纹病、日灼伤、炭疽病和裂纹病等黑斑类病害和缩果病病害采用机器视觉技术进行无损检测,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费希尔最小显著差异检验(Fisher’s LSD)获得有效识别黑斑类病害的颜色分量为RGB模型的R分量,HSB模型的S分量和L*a*b*的b分量,建立Bayes线性判别函数得到黑斑类病害的分类正确率达到89.6%。通过计算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纹理特征对缩果病进行检测,探索纹理特征最优构造参数距离d为1,灰度级为3 2,建立SVM模型得到缩果病的分类正确率达到9 9.4%。该方法为冬枣病害的自动化分级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