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6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准确分析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可为制定和更新低碳化政策及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根据浙江省嘉兴市相关统计资料,参照《浙江省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2017年版)》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分析了嘉兴市2010—2016年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结果显示:嘉兴市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年均减排幅度达8.4%,2014年较2013年减排20.2%;种植业是嘉兴市农业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排放占比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依次为化肥氮、稻田甲烷和与羊养殖相关的排放源,2016年,三者分别占嘉兴市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0.2%、36.0%和10.5%;种植业发展规模较大的桐乡市和平湖市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位居嘉兴市前2位;种植业和畜牧业体量都不大的嘉善县,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总体相应较小。稻田甲烷减排、合理施用化肥将是未来嘉兴市低碳农业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种植模式对新丰生姜生产力与土壤环境的影响.[方法]通过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及相应的选择性培养基培养法,对大棚生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和露地生姜种植模式的土壤微生物和重金属含量进行比对,并对单位面积嫩姜的产量和效益进行测算.[结果]在大棚生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下的整个轮作周期内,土壤中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都低于露地生姜种植模式,土壤中细菌在大棚生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下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内都显著低于露地生姜种植模式,同时大棚生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土壤中的Cu、Zn、As、Pb都低于露地生姜种植模式,而土壤中Ni的含量略高于露地生姜种植模式.大棚生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提高了生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结论]该研究可为大棚生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于2016—2017年连续开展大田定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嘉优中科6号为材料,设置4种施氮水平(以纯N计:N0,不施氮;N1,225 kg·hm-2;N2,300 kg·hm-2;N3,375 kg·hm-2),研究秸秆全量还田下氮肥调控对浙北地区稻田土壤养分、碳库、微生物,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秸秆全量还田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稻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碳库和微生物数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与N0相比,N1处理的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7.14%、9.86%、54.74%和21.70%;N2处理的全氮、速效钾、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碳、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32.59%、20.16%、12.12%、58.34%、54.45%、29.57%、56.49%、211.16%、241.61%和96.10%; N3处理的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碳含量和真菌数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28.57%、16.84%、61.72%、27.45%、49.79%和231.54%。在产量方面,与N0相比,N1、N2和N3处理分别显著增加37.97%~45.47%、41.85%~53.35% 和38.85%~47.57%。在试验设置条件下,秸秆全量还田配施300 kg·hm-2纯N可以改善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碳库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4.
在太湖地区宜兴市采用~(15)N微区示踪试验,研究了太湖地区推广种植高产水稻武运粳23号(W23)和镇稻11号(Z11)及育种较早相对低产品种武育粳3号(W3)在不同供氮水平下齐穗期前后对土壤氮和肥料氮的吸收累积特性,土壤氮残留及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W23和Z11在N200(N,200 kg/hm~2)和N270(N,270 kg/hm~2)水平下整个生育期吸收累积3种类型氮量(总氮、土壤氮和肥料氮)均显著高于W3。不同水稻品种齐穗期前吸收累积3种类型氮量无显著差异,W23和Z11齐穗期之后对土壤氮和肥料氮的吸收能力均明显强于W3,特别是肥料氮,分别比W3高89.3%~134%和119%~157%;施氮量增加促进了W23和Z11齐穗期前对土壤氮的吸收,但对不同水稻品种齐穗期后对土壤氮和肥料氮的吸收无明显影响;不同水稻品种在两种供氮条件下的稻田土壤肥料氮残留(15N示踪),全氮、碱解氮、NH4+-N和NO3–-N均无明显差异;在同等施氮条件下,高产品种W23和Z11整个生育期稻田氮向环境的排放量低于W3,是相对环境友好型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对"藕-鱼"、"菱-鱼"共生种养结合模式下莲藕、南湖菱生长发育、品质及食品安全性的比较,研究了不同种养结合模式下水生蔬菜的生长发育、品质等的差异。结果表明:低洼田湿地农业"藕-鱼"共生种养结合模式莲藕的生长发育、产品商品性较单种藕对照有所提高,"莲藕-鲫鱼、黄颡"、"莲藕-黄颡、泥鳅"和"莲藕-乌鳢"3种种养模式较单种对照莲藕叶片长增加1.2%~38.2%,叶片宽增加-8.6%~30.9%,叶柄长增加10.1%~33.2%;莲藕的产品商品性较单种对照明显提高,全藕重较单种对照增加19.0%~77.8%,最大藕节重增加22.0%~77.5%;营养品质中,3种模式种养结合后莲藕产品淀粉含量较单种藕对照增加23.3%~34.0%,"莲藕-鲫鱼、黄颡"和"莲藕-黄颡、泥鳅"两种模式中粗蛋白含量分别较单种对照提高5.4%和47.3%,氨基酸总量分别较对照提高11.3%和48.7%,但"莲藕-乌鳢"模式中,莲藕产品的粗蛋白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均较单种对照略有降低。"菱-鳖"种养结合模式中,虽然南湖菱的营养品质较鱼塘单种菱对照略有下降,但南湖菱的生长发育性状和商品性均有提高,"菱-乌鳢"种养结合对南湖菱生长发育虽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产品商品性、营养品质较对照也均有所提升。"植-鱼"共生种养结合,对莲藕和南湖菱的食品安全性指标包括农药残留以及有毒重金属含量等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种养结合下主要莲藕品种的生长发育、莲藕产品商品性、商品藕的营养品质等进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的5个莲藕品种均适合进行种养结合栽培,其中鄂莲5号品种淀粉含量高、商品性好,适合加工型莲藕栽培及作为煲汤类鲜食藕销售;鄂莲6号商品性好,淀粉含量适中、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高,可作为鲜食菜藕替代老品种栽培;鄂莲7号熟性早,商品性好,同时其淀粉含量适中,可以作为早熟藕栽培,作为鲜食早藕销售。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浙北地区秸秆全量还田下单季晚粳稻适宜的施氮量,通过大田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根据当地农户施肥习惯,设置4种施氮水平(以纯氮计,N 0,不施氮;N L,165 kg/hm2;N M,240 kg/hm2;N H,315 kg/hm2),研究了浙北地区秸秆全量还田下氮肥调控对单季晚粳稻生长和土壤养分、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N M和N H的水稻分蘖数、株高、叶面积系数、叶绿素含量及地上部分干物质重均高于其他处理。在稻田土壤方面,N M的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N 0,N L和N H处理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43.16%,30.13%,13.13%和31.86%,22.13%,15.81%;N M的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有机碳含量较N 0和N L处理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88.47%,13.99%和37.10%,15.39%。在产量方面,N M的产量最高,较N 0,N L和N H处理分别增产51.70%,15.39%,9.4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秸秆全量还田施用240 kg/hm2纯氮为浙北地区单季晚粳稻最佳氮肥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8.
低洼田因地制宜创新农作制度,构建的藕-鱼种养结合模式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底栖动物是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藕-鱼种养结合模式对藕田底栖动物的影响,本试验设计了3种模式(莲藕-甲鱼模式、莲藕-彩鲤模式以及莲藕-泥鳅模式),以单养甲鱼模式作为对照,于种养结合前(2013年3月)、种养结合后作物生长旺盛期(2013年8月)以及鱼类捕捞后(2014年1月)3个时期对各试验田块底栖动物进行了取样,分析种养结合前后藕田底栖动物的种类构成、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种养结合模式对底栖动物种类无显著影响,共采集到底栖动物6科12属13种。但藕田套养水产动物,由于水产动物活动对底泥的扰动,底栖动物多样性有所下降。种养结合模式田块水生昆虫密度、生物量以及底栖动物总密度、总生物量均较种养结合前大幅度增加。3种种养结合模式种养结合后水生昆虫密度、生物量以及底栖动物总密度、总生物量的平均增加幅度分别达到12倍、336倍、11倍和273倍。而单养甲鱼模式池塘放养甲鱼后底栖动物生物量较放养前有所减少。另外,与单养甲鱼模式相比,莲藕-甲鱼种养结合模式水生昆虫密度、生物量以及底栖动物总密度、总生物量均有所提高,而寡毛类密度、生物量则有所降低。此外,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BI生物指数(Hilsenhoff生物指数)对3种种养结合模式藕田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采用BI生物指数评价的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3种种养结合模式中水质状况以莲藕-彩鲤模式最好,而莲藕-泥鳅模式水质最差。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适合浙江北部地区低洼田种植的藕莲品种,对11份引种自不同地区的藕莲品种资源进行了植物学性状、产量及品质特性的考查。结果表明,11份藕莲品种资源在农艺性状方面具有显著差异。从地域划分上看,来自湖北的品种其植株较江浙地区的更高大,而江浙地区的品种在单个或多个品质性状的表现较为突出。另外,浙江地区的品种产量表现相对比较均衡。综合来看,湖州早白荷、湖州迟白荷这两个品种在浙北平原地区新垦地环境的适应性较好,商品性及产量表现相对较为均衡。  相似文献   
10.
绿肥及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大区试验,以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晚粳稻秀水128为材料,研究绿肥及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绿肥和秸秆还田总体上对水稻株高和单株分蘖数影响不大,但紫云英全量还田能显著提高抽穗期和黄熟期的成穗数;绿肥和秸秆还田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情况下,全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常规施肥处理相似,这为籽粒灌浆充实和产量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在本试验条件下,如果当季不施肥而仅依靠土壤肥力减产幅度达25%以上,其主要是由于单位面积穗数与粒重的显著下降造成;绿肥、秸秆还田及与一定量有机肥配施,在化肥减量的情况下,可获得比常规施肥还高的产量,其增产原因主要是水稻成穗率上升使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