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3篇
综合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2008年建立的雅鲁藏布江中游的山坡流动沙地植被恢复试验基地,选取丘间地和迎风坡2个类型,并随山坡海拔增加布设了4条调查样带,调查了160个样方的植被恢复物种组成与生长状况,分析了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随微地形改变的变化特征,以期为西藏沙地植被及物种多样性恢复提供实践依据。结果表明:2011年山坡流动沙地恢复植被共有14个种,隶属9个科,12个属。Shannon-Wiener指数在4个调查样带之间的变化较大,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较小,α多样性指数总体上表现为随物种丰富度的增大而增加。丘间地的群落相似性大于迎风坡,在群落梯度上丘间地的物种多样性恢复效果较好。2016年山坡流动沙地平均植被盖度达65.6%,最大达94%,物种丰富度显著提升。局部微地形、恢复植物种的选择是影响山坡流动沙地物种多样性恢复的主要因素,建议通过设置沙障改变局部微地形,或采用沿等高线人工脚踩回头撒播的方法等,以增加山坡流动沙地植被恢复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长江经济带坡面土壤保持服务功能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长江经济带2010—2015年坡面土壤保持服务功能的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方法]采用修正的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分析长江经济带剖面土壤保持服务功能变化。[结果]2010—2015年,长江经济带年均剖面土壤保持量为1.88×1010 t/a,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为91.54t/(hm2·a)。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的单位面积坡面土壤保持量依次为129.09,111.47,40.38t/(hm2·a)。5a间,长江经济带坡面土壤保持服务功能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国家级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坡面土壤保持服务功能依次增强。[结论]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的坡面土壤保持能力依次降低。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对于提升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岸交错带沙地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壤水分是制约西藏高寒河谷风沙化土地植物群落自然演替和人工促进植被恢复的重要因子之一,准确把握沙地土壤水分的分布状况,对指导正在进行的沙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实践意义。该文采用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方法,以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风沙化土地为对象,研究了河岸交错带沙地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及不同类型沙地和沙丘部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试验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平均值为6.14%~14.20%,随着湿沙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平均值随之增大。各层土壤含水率均表现为强变异性。2)除0~20cm土壤含水率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外,其它各层土壤含水率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空间相关性减弱。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以20~40cm和40~60cm相关性最高。3)流动沙丘迎风坡和河滩地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背风坡、沙砾地、沙丘顶。雅鲁藏布江河水丰枯变化、微地形和风沙运动则是造成不同类型沙地、沙丘部位土壤含水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运用RS与GIS技术,以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归一化差值山地植被指数(NDMVI)定量分析了大青山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随坡向的分异规律。结果表明:保护区的植被覆盖度总体上随坡向呈现明显的分异;大青山保护区植被覆盖度的坡向分异随海拔的升高而越明显。垂直分异规律在不同的坡向上不相同:北坡和西北坡在海拔1 400m以上植被覆盖度变化随高度增加而越不明显,1 400m以下则随高度增加而越明显;其它坡向,在1 600~2 000m的海拔高度上,植被覆盖度差异相对更高和更低海拔上的植被覆盖度差异较小;所有坡向在1 200~1 600m的海拔上植被覆盖度差异很小。  相似文献   
5.
西藏高原近50年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西藏高原3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月气象资料,通过累积距平曲线和M-K检验可以看出,西藏地区平均气温和年降水均呈现1990年前后由偏低期到偏高期的转变,采用气候倾向率及GIS空间插值方法,对比分析了1990年前后两个时段平均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西藏呈现出温度升高、降水增多趋势,气温的高值区不断北扩、西伸,且西部地区增温速率最大,降水量的高值区有向西延伸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藏东高山深谷区气候由冷湿型向暖干型方向发展外,西藏大部分地区气候向暖湿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采用相邻格子法,以西藏山南地区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砂生槐种群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设立20 m×30 m的样方,研究了不同生境条件下砂生槐种群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等生活史特征的异同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藏高原砂生槐在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2种生境中的种群径级结构均呈现基部宽,顶部窄,随径级增大个体植株数减少的趋势。半固定沙地砂生槐种群是增长型种群,固定沙地砂生槐种群结构偏向成熟型。砂生槐种群在幼苗阶段死亡率较高,进入中龄期后死亡率有所降低。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的砂生槐种群均呈DeeveyΠ型(直线型)分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