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4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10篇
  15篇
综合类   83篇
农作物   122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规格大钵育秧盘育秧对水稻秧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钵苗机插有利于机插高产,以甬优538和中早39为材料,分别设计不同钵深(4mm、8mm、12mm、16mm)处理的钵形毯状秧盘,研究不同钵深大钵秧盘育秧对水稻秧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钵碗深度可降低钵外根重和钵外根比,使水稻秧苗的根系很好的被保护在钵内,有利于秧苗根系生长发育,同时提高产量,其中甬优538和中早39的16mm钵深处理的产量分别为7.95t/hm~2和7.53t/hm~2,比4mm处理高出17.26%和10.74%;但钵深过大则会取秧困难,成毯质量变差,不利于机插。钵碗深度为8mm或12mm能够保证秧盘取秧顺利且秧苗成毯质量高,进而保证大钵苗机械插秧质量,同时有利于机插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2.
盐碱地耕作和洗盐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盐碱地种植水稻的关键是降低土壤盐碱含量。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大田耕作方式及洗盐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耕能显著降低大田耕作层的土壤电导率,冬耕结合洗盐的方式效果更好。与不冬耕处理相比,冬耕处理水稻叶片黄叶率显著降低,叶面积指数、干物质及氮积累量显著增加。不同耕作方式下,洗盐均能降低土壤电导率,改善水稻生长状况,提高产量。在冬耕条件下,洗盐2次和洗盐1次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冬耕条件下,洗盐2次和洗盐1次的处理,除了黄熟期生物量和产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水稻生长参数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与不冬耕处理相比,冬耕显著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增产达66.7%。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杂交稻70 g以下低播量精量穴播和条播对育秧效果及机插特性的影响,突破生产中杂交稻机插的技术瓶颈。【方法】以中浙优1号和甬优1540两个杂交稻品种为材料,利用机插标准9寸盘,设置机械穴播和条播两个精量播种方式,并以机械流水线撒播为对照,穴播规格为16(纵向)×34(横向)穴,条播为纵向16条,以穴播5粒、3粒及2粒的播种量进行播种试验。考查了低播量下不同播种方式对秧苗生长影响及配套取秧效果【结果】1)低播量下不同播种方式对秧苗成苗率的影响不大。2)降低播种量提高秧苗生长一致性,且穴播和条播秧苗生长一致性好于撒播。3)与撒播相比,精量穴播和条播能够在低播量下提高秧苗根系盘结力和成毯性,中浙优1号和甬优1540根系盘结力比撒播平均高75.4%和81.0%,播量每穴3粒时即能有效成毯,穴播和条播差异不大。4)精量穴播和条播能够显著降低低播量下机插漏秧率,中浙优1号和甬优1540机插漏秧率平均分别比撒播低76.3%和74.6%,穴播和条播下,两个品种每穴播量3粒的漏秧率均在1%以下,与撒播相比降幅在10个百分点以上。5)精量穴播和条播机插取秧苗数均匀度比撒播要好,两个品种预期取秧2~5苗(5粒)、1~3苗(3粒)和1~2苗(2粒)比例均达80%以上,中浙优1号和甬优1540机插苗数均匀度平均比撒播高121.2%和67.0%,其中,穴播机插取秧苗数均匀度及预期取秧苗数比例高于条播。【结论】精量穴播和条播可以解决目前杂交稻机插用种量大、漏秧率高和机插取秧苗数均匀度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以中浙优1号和甬优1540为材料,采用栽培池培养试验,研究缩二脲对水稻出苗率及叶片白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缩二脲含量在0~2.0%时对水稻的出苗率和秧苗生长量影响较小;缩二脲含量高于4.0%时显著降低了出苗率,显著抑制秧苗的生长,中浙优1号和甬优1540干物质量分别降低24%和17%;水稻叶片对缩二脲比较敏感,缩二脲造成叶片发白的叶位主要在第2叶,第3叶叶片发白比例较低,但是当缩二脲含量达到4.0%时,第3叶叶片发白比例也开始上升;当缩二脲含量过量时,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a/叶绿素b比值。化肥中的缩二脲是引起直播稻出现白化苗的重要原因,在直播稻和水稻育秧中,应选用缩二脲含量较低的肥料。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韩国水稻种植方式发生了转型。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韩国水稻机插秧比例快速上升,手插秧比例下降,到90年代基本实现了水稻种植的机械化;省工节本的直播稻产量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且稻米品质不如机插秧和手插秧,其种植面积出现了波动,现只占韩国水稻种植面积的4%左右。本文介绍了韩国水稻机插秧、湿润直播和旱直播技术的作业流程。  相似文献   
6.
我国稻作技术转型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我国稻作技术创新及其对水稻生产发展的贡献,当前水稻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情况及其对稻作技术创新的需求。我国水稻品种更新换代及稻作技术进步推进了水稻生产能力的提升和产量的提高。当前,水稻生产受到了自然资源、劳动力、生产成本、稻谷价格、生产效益等因素的制约,消费者需求优质安全稻米,社会各界要求水稻绿色生产。为实现水稻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需加强优质高产、肥水高效利用、机械化与信息化、气候变化影响与灾害防控、新型稻作制度等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以籼型杂交稻中浙优1号和籼粳型杂交稻甬优12为材料,试验分析了花前不同时期氮亏缺处理对水稻叶片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前氮亏缺导致植株上3叶氮浓度、NR、GS、GOGAT、GOT和GPT酶活性大幅下降,GDH活性显著增长,且各叶位对花前氮亏缺敏感度总体上表现为剑叶倒2叶倒3叶;破口期亏氮对籼型杂交稻中浙优1号上3叶氮同化酶活性的影响远小于减数分裂期处理,与之相比,籼粳杂交稻甬优12对破口期亏氮胁迫仍较敏感,表明中浙优1号植株氮代谢酶的亏氮敏感性由减数分裂期至破口期逐步下降,对土壤速效氮的需求同步降低,甬优12则对土壤供氮存在更高需求。  相似文献   
8.
复合微生物肥应用对水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浙优1号、Y两优900、甬优538和甬优12为材料,研究复合微生物肥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成本下,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比传统施肥平均增产331.41 kg/hm~2,增3.58%,主要是通过增加每穗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来实现;施用复合微生物肥能提高水稻株高和收获指数,并通过增产实现增效。因此,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可通过施用复合微生物肥实现化肥减量目标。  相似文献   
9.
以中浙优1号和甬优9号为试验材料,在免耕机插条件下比较三种种植密度(20.83万/hm2、18.52万/hm2和15.87 万/hm2)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行距30cm固定,株距16~21cm范围内,通过缩小株距增加机插密度,可增产免耕机插水稻产量,增产幅度在中浙优1号在22.5%~27.3%,甬优9号在1.8%~18.4%;种植密度增加,也有利于增加高峰苗和有效穗数,提高成穗率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基部透光率下降,从而提高光能利用,促进高产群体形成和后期干物质积累.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秧龄对双季机插晚稻生长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机插晚稻移栽秧龄过长的问题,选取温光特性及熟期各不相同的4个代表性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秧龄移栽对双季晚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移栽秧龄的增大,感温性水稻穂、成熟期均明显推迟,而感光型水稻生育期受影响较小;感温性迟熟品种25天、30天移栽产量显著下降,而感温性中早熟及感光性迟熟品种至30天移栽产量才发生显著下降。最佳移栽秧龄为感温性晚稻15天左右,感光性晚稻20天左右。感温性品种作双季晚稻种植时应选用中早熟品种,而感光性品种可选用高产的中迟熟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