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4篇
  2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新华 《种子科技》2020,(5):60-60,62
苗木是树木成活的物质基础,而由于苗木来源不同,可采用播种育苗、扦插育苗和嫁接育苗3种方法,不同的苗木造林成活率会有所不同。主要论述了林木播种育苗的方法及技术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摘要:笔者对全国195家各类猪场养猪成本数据进行问卷调查,并就猪场对低成本的态度和方法措施进行整理,期望能为养猪场降低生产成本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家庭农场如何进行 风险可控的复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洲猪瘟在我国发生一年多时间以来,全国生猪存栏急剧下降,一直以来作为我国养猪主流群体的家庭农场更是损失惨重,恢复生猪生产势在必行。复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家庭农场由于资金、技术、人员素质、种源缺乏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复产无疑存在一定难度。本文结合大量非洲猪瘟防控、"拔牙"、复产的成功经验,做好关键节点控制总结,旨在为家庭农场复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对新疆育成的春小麦系列和目前大面积推广品种进行处理,研究其对赤霉素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新春4号、新春22号、宁春16号、E28号、04单04、04单08对赤霉素反应均不敏感,含有对外源赤霉素不敏感的矮秆基因;其中新春4号、新春22号、宁春16号、E28号含有对外源赤霉素不敏感的隐性矮秆基因.可作为发展新疆范围内育种新矮源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模拟增温对梭梭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荒漠植被作为荒漠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分,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本文以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典型荒漠植被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作为研究对象,采用OTC(Open top chamber)开顶箱方式模拟温室效应。通过研究增温处理对梭梭同化枝气体交换参数(PAR,Tleaf,Pn,Gs)、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Pro,SS,Pr)含量的影响,为荒漠植被在全球进一步变暖下产生的反映提供科学的预判和依据。结果表明:增温组梭梭的PAR,Pn及Gs均低于对照组;而Tleaf,MDA含量、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Pro,SS,Pr)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增温生境下梭梭受胁迫程度加强。与此同时,也更进一步预示着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格局下,梭梭将面临的一个更为严峻的生存挑战。  相似文献   
6.
对当前福建省农民工创业培训现状进行回顾和总结,并针对现实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促进农民工创业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7.
8.
当前,哺乳仔猪腹泻的发生率很高,征出生后1~3d内腹泻发生严重,产后1日龄内的仔猪死亡率最高,特别是黄色水样腹泻几乎死亡率100%;其次部分仔猪征7~9d开始拉稀,15日龄小得不断奶;有些仔猪在哺乳后期腹泻。  相似文献   
9.
模拟降水和氮沉降对准噶尔盆地南缘梭梭光合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氮沉降和降水格局变化是目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课题,也是荒漠生态系统的两个主要限制因子。因此,研究两者对荒漠植物的效应有助于深入了解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本文选择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地区的建群种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作为研究对象,设置自然降水(W0)与增加降水30%(W1)两个水分条件和自然氮沉降(N0)、增加氮素30 kg(N)·hm~(-2)·a~(-1)(N1)与增加氮素60kg(N)·hm~(-2)·a~(-1)(N2)3个施氮水平,连续处理2年,以探究降水、氮沉降及其交互作用对梭梭光合日变化及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氮沉降及其交互作用对梭梭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产生极显著正相关影响;同时根据梭梭Pn、胞间CO2浓度(Ci)及气孔限制值(Ls)的变化方向,推测梭梭光合"午休"主要由非气孔因素引起。此外,W0条件下,梭梭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POD、CAT、SOD)活性、可溶性蛋白(Pr)和可溶性糖(SS)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降低,脯氨酸(Pro)含量则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而W1条件下,梭梭MDA含量、抗氧化酶(POD、CAT、SOD)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Pro、Pr、SS)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加呈显著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两种水分条件下,除W1N1处理梭梭的Pro含量高于对照组外,其余处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梭梭的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Pr及SS含量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增氮及其交互作用均有利于梭梭的生长,但其交互作用效应的强弱则取决于二者间的比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土壤养分循环是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微生物是驱动养分循环的关键因子。挖掘微生物调控土壤–植物系统养分循环功能的潜力,已成为提高农田养分资源利用效率的发展趋势。通过梳理我国土壤养分循环和土壤微生物学交互研究的发展历史和脉络,审视与国际前沿研究比较的不足之处,指出未来的研究热点,促进我国在相关领域研究水平的提高。【方法】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及大数据可视化方法定量分析了60年来土壤养分循环和土壤微生物学交互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的科学文献,研究了相关领域不同时期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对比了国内外土壤养分循环和土壤微生物学交互研究发展的异同点。主要进展分析表明国内研究主要分为起步期 (1981~1990年),发展期 (1991~2005年) 和定型期 (2006~2016年)。起步期的研究热点分散,主要研究了红壤、水稻土和紫色土中特定微生物和酶活性的肥力功能。发展期研究热点关联度加强,主要研究了红壤、黑土、水稻土中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肥力和环境功能。定型期研究热点间的连接度不断增强,主要研究了土壤养分循环与微生物群落结构耦合的微生物学机制。通过与国际相关研究比较,国内学者追赶国际研究可以分为起步追赶期 (1990~2005年) 和快速追赶期 (2006~2016年)。在起步追赶期,国内学者追随国际上对碳氮转化与微生物交互研究的热点,但研究热点的关键词交互网络成熟程度低,侧重对红壤的研究,缺少对根际的研究。加速追赶期,国内学者从水稻土和根际方面强化了对养分转化微生物机制研究,开展了土壤微生物网络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但需要加强土壤生物网络结构和功能的实证研究。总体上,与国外相比,国内研究相对滞后,但发展迅猛,从简单关注酶活性,发展到微生物网络结构与土壤功能的交互。同时国内研究热点的关键词交互网络日益成熟,且与国际相比表现出趋同趋势,但仍需深入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对养分循环的驱动机制。结论与展望在未来研究中,应在建立养分利用率提升的区域微生物调控技术体系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完善土壤微生物结构和功能协同演变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