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4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4篇
  3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马比木根茎中总黄酮和总三萜含量及其胰岛素抵抗降糖活性,对其采用甲醇提取测定根、茎总黄酮和总三萜含量,用HepG2细胞制备胰岛素抵抗降糖模型,进行了降糖活性的检测。结果显示:根中总黄酮含量(204.75 mg/g)高于茎中含量(114 mg/g);总三萜的含量根中(145 mg/g)低于茎中含量(225.17 mg/g)。采用MTT法对HepG2细胞进行活力检测,排除提取物溶剂及提取物的细胞毒性,且细胞活性良好,具有消耗葡萄糖的能力。与阳性药二甲双胍进行降糖活性对照,根-茎提取物的不同剂量的降糖活性均优于阳性药。根提取物的降糖活性优于茎提取物,这与总黄酮的含量结果一致,说明降糖活性与总黄酮具有正相关的作用。实验结果说明了总黄酮的降糖活性优于总三萜的降糖活性。这为马比木资源的再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既开拓了马比木功效利用的短板,又减少了马比木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对生态治理的响应,以贵州花江峡谷为例,将提供产品、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土壤肥力、固碳释氧5项功能作为服务价值评估指标,选择生态治理两个时段(前期2000—2005年、后期2005—2010年),基于实测与调查数据,采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研究区10 a的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过程中,发生转变的面积14.29 hm2,占总面积的27.7%。其中林分、灌丛、其他生态系统面积有所增加,而耕地、裸岩荒地面积大幅度减少。2000—2005年研究区生态系统类型发生转变的面积11.83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2.9%,主要变化区域集中在河岸两侧实施退耕还林区域。2005—2010年研究区生态系统类型发生转变的面积仅占总面积的4.8%,与上一阶段相比转变强度明显降低,变化区域较为分散。研究区生态治理后系统服务价值显著增加,2000—2010年共增加9.61×107元,其中前期增额占18.2%,后期占81.8%。前期年均增长3.49×106元,后期年均增长1.57×107元,后期生态服务价值增长更为显著。其中固定CO2、释放O2价值,产品供给价值和土壤肥力都是服务价值主要组成部分。功能价值的增加一方面源于服务价值低的生态系统向服务价值高的演变(10年间研究区耕地和裸岩荒地向经济生态系统转出868.60 hm2),另一方面归功于生态系统内部服务价值的增加,其贡献率大于80%,是驱动服务价值变化的主导因素。生态治理后生态系统类型间发生明显的空间转变,转变强度、场所与所实施生态治理工程的数量、区域密切相关。治理后生态系统类型间发生转变时间响应较快(前期转变面积占总转变面积的83.0%),但主要服务功能恢复期后才大幅度增加(后期增加功能价值占总增额的81.8%),相比较服务价值变化响应有一定滞后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方喀斯特山区虽然降雨丰富,但由于二元水文结构较为发育,地表严重渗漏,加之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雨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受地形地貌格局影响,该区坡耕地比重较高,灌溉水源主要靠坡面雨水,如何高效收集坡面径流和进行有效节灌,是提升坡耕地综合产出力面临的首要难题。由于地质背景的特殊性,喀斯特地区地表径流系数较小,降雨产流量很少,大部分甚至全部渗入地下,集蓄利用难度大。综述了喀斯特坡面地表径流特征,影响因素,收集和利用等几个方面的进展,发现喀斯特坡面集雨设施出现蓄不满水或空置的根本原因是坡面径流系数取值远超过实际值,坡面来水量被过大估算;进一步探讨了其他影响坡面径流集蓄利用工程布设及利用效率的原因,并对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马比木不同部位喜树碱含量及其运移过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色谱柱Syncyronis 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水(60∶40),等度洗脱;监测波长:254nm;流速:0.8mL/min;柱温:30℃。测定结果表明:马比木喜树碱含量为叶=嫩枝皮嫩枝木质部主枝皮主枝木质部主干皮主干木质部根木质部根树皮。不同部分喜树碱含量差异较大,根部到地上部分至植株顶端喜树碱含量逐渐降低,不同部位树皮喜树碱含量差异比木质部大。  相似文献   
5.
采用SPOT影像(2.5m分辨率),利用3S技术勘察研究了贵州省毕节市石桥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石漠化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部分耕地、灌木林地、疏林地、荒草地发生了石漠化(轻度及以上),其它土地利用方式无石漠化分布。根据流域上、中、下游段生境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别对发生石漠化的各类土地采取生物与工程措施治理,以坡耕地林—草、林—粮、粮—草间作及轮作复合经营作为高人口压力下生态建设的突破口,以水资源提取—高位水池—管网调度利用为核心,建立了城郊型混农林草牧(禽)业模式,初步形成引领小流域农村经济发展的生态产业。流域内水土流失与石漠化趋势得到遏制,流域土壤流失量减少了32%,人均收入增加了532元,生态、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6.
在贵州省锦屏县冷饭团原产地,挑选一片极具代表性冷饭团(野生)母本园,调查研究其僵苗类型,并施用生根剂、追肥、正确引蔓、做好排水、除草、修枝等。在果园出现"僵苗"后,开展田间管理的后期补救,观察园内植株长势由衰转旺的过程,总结研究其种植技术,以期为冷饭团种植者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中国南方喀斯特山区虽然降雨丰富,但由于二元水文结构较为发育,地表严重渗漏,加之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雨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受地形地貌格局影响,该区坡耕地比重较高,灌溉水源主要靠坡面雨水,如何高效收集坡面径流和进行有效节灌,是提升坡耕地综合产出力面临的首要难题。由于地质背景的特殊性,喀斯特地区地表径流系数较小,降雨产流量很少,大部分甚至全部渗入地下,集蓄利用难度大。综述了喀斯特坡面地表径流特征,影响因素,收集和利用等几个方面的进展,发现喀斯特坡面集雨设施出现蓄不满水或空置的根本原因是坡面径流系数取值远超过实际值,坡面来水量被过大估算;进一步探讨了其他影响坡面径流集蓄利用工程布设及利用效率的原因,并对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贵州岩溶地区的草地生态环境与草地畜牧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2005年贵州省土地利用与石漠化遥感调查数据,借助GIS分析空间功能,提取出全省岩溶区草地面积24 686.74 km2,占草地总面积的67.57%。其中39.77%的草地发生了石漠化(轻度及以上)。近20年,通过引进国外优质牧草、畜种及先进技术,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区域性的实验、试点及推广,在畜种改良、优质牧草培育及搭配栽植、围栏改良、间作(轮作)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探索并发展成熟多个适合的草地畜牧运作模式,如“研-学-产”、“国外合作”等。总体上,贵州岩溶区草地资源丰富,草地畜牧业发展前景好,但传统粗放经营方式占主导地位,草畜不配套,科技支撑薄弱,应对灾害,尤其重大气候灾害能力低,脆弱性突出,草地退化严重,趋势严峻。诸多科技需求,如优质牧草培育及栽植配比方式、本地良种培育、草地畜牧业的产业化技术及科技支撑体系、草地生态系统初步修复后的管理维护等迫切需要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9.
适合的土壤水分和光照强度更有利于植物生长。以冷饭团 (Kadsura coccinea)小苗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其光合日变化及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光合指标进行测定并分析。结果表明,冷饭团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双峰”型,有轻微“午休”现象。不同有效辐射(PAR)阶段,不同土壤含水率实验组变化趋势不同,在PAR为200~600 μmol.(m2.s)-1阶段,各实验组均达到较高的Pn值,且实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弱光条件下[PAR<200 μmol.(m2.s)-1],随着土壤水分减少,光补偿点(LCP) 减小,对弱光的利用能力增加;强光条件下[PAR>600 μmol.(m2.s)-1],除含水率19.6%实验组,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 呈升高或稳定趋势变化外,其余5组随着含水率的减小而减小,水分利用率(WUE)先减小后平稳,且随含水率减小而增大。土壤含水率为19.6%,PAR 为600 μmol.(m2.s)-1] 是冷饭团较为适合生长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地貌环境下喀斯特石漠化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明不同地貌环境条件下喀斯特石漠化分布的土地利用类型异同特征,利用2008年SPOT影像数据(2.5m分辨率),在3S技术支持下,定量研究了喀斯特盆地、山地和峡谷3类环境石漠化分布的土地利用类型。结果表明:(1)旱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天然草地、荒草地和裸岩地可能发生石漠化。其中:灌木林地最严重,为中度石漠化;疏林地、天然草地和荒草地可能发生强度及以下石漠化;旱地可发生各等级石漠化,裸岩地100%为强度及以上石漠化。(2)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一土地利用类型石漠化发生率及强度存在差异。(3)总体上,高原峡谷环境石漠化发生率最高,等级最强,盆地次之,山地最小。(4)峡谷环境和盆地环境石漠化演变主要表现在强度升高上,喀斯特山地环境石漠化发生面积及强度都可能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