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农学   1篇
  8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西北高寒草甸植物根际促生菌筛选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婉秋  敬洁  朱灵  高永恒 《草地学报》2021,29(6):1174-1182
为获得多功能的高寒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并明确其生理生化特性,本研究采用选择性培养基法从川西北广泛分布的5种高寒草甸植物根际土壤和根系中分离了44株菌株,并对菌株的溶磷、固氮和解钾特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25株为溶无机磷菌株,24株为溶有机磷菌株,溶磷量分别在10.98~90.27 μg·mL-1和10.58~64.56 μg·mL-1之间;固氮菌株共20株,其固氮酶活性介于5.23~64.87 nmol(C2H4)·h-1·mL-1之间;解钾菌株21株,解钾量在9.23~73.21 μg·mL-1之间。经过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分析,最终筛选出12株兼具溶磷、固氮和解钾的多功能菌株,分子鉴定将其归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沙雷氏菌属(Serratia)、假单胞菌属(Pseudomo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戴尔福特菌属(Delftia)和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研究结果可为川西北高原土壤微生物菌肥的开发提供优质菌源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永恒  陈槐  吴宁  罗鹏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2):215-218
研究了生长季内刈割频次和时间对四川嵩草草甸植物全年积累的生物量及其氮素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刈割2次(6月和7月份每月1次)或3次(6、7和8月份每月1次)比不刈割(仅在生长季末收获现存生物量)显著降低了植物地上和地下积累的生物量,但生长季内多次刈割能增加植物地上部分氮含量和贮量。与不刈割相比,生长季内不论在6、7或8月份刈割1次有利于获得较高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和氮贮量,而且在8月份刈割1次是所有刈割处理中全年地上积累生物量及氮贮量最高的处理。除6月份刈割1次植物地下生物量及氮贮量显著小于不刈割外,7或8月份刈割1次与不刈割之间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生长季内多次刈割不利于四川嵩草草甸植物生物量及氮的积累,而在8月份进行1次刈割可获得全年最大的地上积累生物量及氮贮量。  相似文献   
3.
高寒草甸土壤温室气体释放对水分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未来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量再分配,将影响土壤水分含量状况,这会对土壤温室气体的释放产生直接影响。为了探明土壤含水量对土壤温室气体释放的影响,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田间持水量30%、45%、60%、75%和90%不同水分梯度对土壤CO2、CH_4和N_2O三种温室气体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寒草甸土壤CO_2和N_2O累积释放量在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时最大,分别为2.74 g kg~(-1)和1.54 mg kg~(-1);(2)土壤水分含量在田间持水量的30%~60%范围内,高寒草甸土壤是CH_4的"汇",土壤水分含量在田间持水量的75%~90%范围内,高寒草甸土壤转变为CH_4的"源";(3)CH_4累积释放量与土壤NO_3~--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N_2O累积释放量与土壤NO_3~--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4)不同水分梯度高寒草甸土壤释放温室气体的全球增温潜能(GWP)由大至小顺序为:60%75%90%45%30%。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土壤温室气体释放的估算和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高寒湿地温室气体释放对水位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水位变化对青藏高原高寒湿地温室气体释放的影响,以高原东部若尔盖典型高寒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型实验生态系"的技术手段,研究了两种不同水位情形[稳定水位(SW,0cm)和波动水位(DW,从0cm下降到45cm,再复原到0cm)]对高寒湿地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三种温室气体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寒湿地水位变化对土壤(0~10cm)可溶性有机碳(DOC)没有显著影响;水位从0cm下降到45cm,再复原到0cm,对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的转化起到了促进作用;2)水位变化对高寒湿地CO_2释放影响不显著,SW和DW处理下CO_2累积释放量分别为235.2和209.7g/m~2;3)水位变化对CH4释放有显著影响,CH4累积释放量从SW处理的1.79g/m~2下降到DW处理的0.86g/m~2,下降了52.18%;4)水位波动处理抑制了N_2O的释放,其在SW和DW条件下的累积释放量分别是6.72和-7.36mg/m~2;5)高寒湿地土壤温度在10℃以上,CO_2和CH_4释放量与其呈显著正相关性,水位下降提高了CO_2和CH4释放与温度的拟合度。  相似文献   
5.
青城山常绿阔叶林冠层结构对植被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青城山常绿阔叶林冠层结构与植被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方法】在青城山常绿阔叶林地段设立样方,调查了森林植被特征,并运用冠层分析仪测定了森林的冠层结构和光环境特征.【结果】青城山常绿阔叶林乔木和灌木层物种丰富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高于草本层,乔木层丰富度高于灌木层,但两层间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差异不明显.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冠层上方的光量子通量(PPFD)显著负相关,灌木和草本层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与冠层下方PPFD显著正相关.草本层均匀度与冠层孔隙度和开度呈正显著相关,与郁闭度呈负相关.【结论】青城山常绿阔叶林冠层结构及其引起的光环境变化对草本层的影响较乔木层和灌木层明显,尤其是对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影响更显著.在青城山低山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演替进程中,林下光照强度大小是影响林下植物生长和演替的重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李娜  王根绪  高永恒  籍长志 《土壤》2009,41(4):512-519
作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本身是一个复杂而又特殊的系统,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形成的高寒土壤更有其独特的性质.本文首先综述了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方法的研究进展及造成估算结果差异的原因,随后对高寒土壤有机碳排放的观测试验进行了综述,探讨了气候变化对高寒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源汇效应的影响.目前,全球变暖的趋势正在加剧,40 年来,青藏高原气温平均上升了约 0.3 ~ 0.4℃,冻土面积正广泛退缩,这直接导致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发生了以植被覆盖度减少、高寒草原草甸面积萎缩等为主要形式的显著退化,植被生产力和土壤有机碳输入量都减少,而温度升高加快了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从而影响到高寒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碳储量.青藏高原土壤有机碳的源汇效应问题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到目前为止,温度升高到底如何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没有明确的定论,为此,我们必须从长期的观测试验来说明气候变化对土壤碳库的源汇效应.  相似文献   
7.
采用4种土壤改良剂对黄河沿岸兰州段盐碱土壤进行改良,观察了改良土壤上多年生黑麦草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YNEC、康乐、圃园和绿能4种土壤改良剂各用量处理都能不同程度的促进多年生黑麦草的生长;在相同用量水平下,改良剂康乐可明显增加草层高度和植物量;4种改良剂都能促进多年生黑麦草的分蘖,分蘖数随改良剂施用量的增大呈增加趋势,其中改良剂康乐对分蘖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改良剂圃园的效果相对较差;随改良剂施量的增加,各处理地上植物量增大,以2 kg/m2土壤改良剂地上植物量最大。  相似文献   
8.
1后备公猪的饲养1.1后备公猪的饲喂体重在120kg以下时日喂2.5~3.0kg的全价颗粒料(冬季增加10%~20%),此期间实行限量饲喂:80kg以前日喂量占体重2.5%~3.0%,80~120kg期间的日喂量占其体重的2.0%~2.5%,适宜限量饲喂即可保证后备公猪良好的生长发育,又可控制体重的高速度增长,保证各器官系统的充分发育,当体重达到120kg及以上时,日喂2.0~2.7kg的全价颗粒料直到参加配种。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生长季内刈割频次和时间对四川嵩草(Kobresia setchwanensis)草甸植物全年积累的生物量及其氮素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刈割2次(6和7月份每月1次)或3次(6、7和8月份每月1次)比不刈割(仅在生长季末收获现存生物量)显著降低了植物地上和地下积累的生物量,但生长季内多次刈割能增加植物地上部分氮含量和贮量.与不刈割相比,生长季内不论在6、7或8月份刈割1次有利于获得较高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和氮贮量,而且在8月份刈割1次是所有刈割处理中全年地上积累生物量及氮贮量最高的处理.除6月份刈割1次植物地下生物量及氮贮量显著小于不刈割外,7或8月份刈割1次与不刈割之间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生长季内多次刈割不利于四川嵩草草甸植物生物量及氮的积累,而在8月份进行1次刈割可获得全年最大的地上积累生物量及氮贮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土壤磷素组分决定着土壤演变过程中磷素的迁移和可用性。探讨高寒草甸不同退化程度下土壤磷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沙化草甸植被恢复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以青藏高原若尔盖沙化高寒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后的Hedley磷素分级方法,探究未沙化、轻度、中度和重度沙化程度下高寒草甸土壤磷组分变化。[结果] ①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剧,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磷及含水量显著降低(p<0.05);pH值显著升高(p<0.05)。②土壤树脂态磷(Resin-Pi)、碳酸氢钠磷(NaHCO3-P)、氢氧化钠磷(NaOH-P)、稀盐酸无机磷(D.HCl-Pi)和浓盐酸磷(C.HCl-P)含量随沙化程度的加剧均出现显著(p<0.05)下降,其中在中度和重度沙化下有机磷组分含量较无机磷下降更为明显。③相关性分析显示,在高寒草甸沙化过程中土壤磷素组分的转化主要发生在D.HCl-Pi,NaHCO3-P与氢氧化钠有机磷(NaOH-Po)组分之间;而HCl-P,NaOH-P和Resin-Pi是植物生长重要的磷源。[结论] 沙化对土壤碳氮、水分、pH值和磷素组分有显著影响,沙化导致土壤碳氮、水分及pH值和磷素组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且多发生于沙化中后期;在高寒草甸沙化土壤中HCl-P,NaOH-P和Resin-Pi是植物生长重要的磷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