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4篇
综合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水分利用效率(WUE)是衡量植物光合固碳和水分消耗之间权衡关系的重要指标。研究区域植被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区域生态恢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等方面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MODIS的GPP和ET数据评估2000—2019年盐池县植被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19年盐池县的ET和GPP分别以7.61 mm·a-1和7.23 g C·m-2·a-1的速率显著增加,空间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2)近20 a,盐池县植被WUE变化范围在0.80~1.11 g C·kg-1·H2O之间,多年均值为0.91 g C·kg-1·H2O,年际变化不显著;从空间上来看,全县WUE存在较强的异质性,高值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低值位于西南部。(3)近20 a,宁夏盐池县WUE在空间上有54.70%的区域呈上升趋势,主要分布在东北部;45.30%的区域以下降趋势为主。未来,盐池县61.48%...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典型农牧交错区的蒸散格局、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系统需水规律进行研究,为区域生态治理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为例,选择2000—2017年的4期Landsat遥感数据和气象资料等辅助数据,利用SEBAL模型反演该县不同时期秋季初的日蒸散,结合同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①秋季初的日蒸散量由2000年的0.89 mm/d增加到了2017年的1.71 mm/d,增幅为92.1%,增强趋势显著。②日蒸散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总体呈南高北低的格局,尤以东南部的黄土丘陵区蒸散最高;近17 a蒸散的年增幅也表现出南高北低的特征,但不同时段的年增幅空间格局存在较大差异。③不同地类的蒸散存在差异,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平均蒸散量分别为1.42,1.33,1.27 mm/d,但蒸散量年增幅最大的是草地。④近17 a盐池县生态需水总量和各地类的生态需水量都在增加,各地类生态需水量由高到低依次是草地、耕地和林地,但单位生态需水量最高的是耕地,最小的是草地;近17 a耕地和林地的生态需水量占总生态需水量的比例在下降,而草地生态需水量的比例则呈上升趋势。[结论]在盐池县大力实行生态治理工程的背景下,区域蒸散显著增强,植被生态系统的需水量明显增加,不同地类的蒸散和需水结构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评估人工灌丛植被重建对干旱半干旱区陆地生态系统蒸散的影响,不仅能揭示植被变化与水文过程的耦合机理,又可为区域生态治理与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指导.该研究利用Landsat-8 OLI/TIR遥感影像及气象数据等驱动SEBAL模型,反演宁夏盐池县的年内不同日期的陆表蒸散,结合目视解译选取的人工灌丛区与对照草地,评估了人工灌丛...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荒漠草原人工植被重建对区域蒸散的潜在影响,旨在为区域生态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1—2018年MODIS ET和NDVI产品,利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分区统计等方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为例,研究了荒漠草原人工植被重建对区域生态系统蒸散的影响。[结果]①2001—2018年盐池县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增长幅度为0.006 0/a,98.55%的区域显著上升。②2001—2018年均蒸散量(ET)为266.73 mm,空间上表现为西南高于西北的特征,近18 a盐池县蒸散量显著上升(p0.01),增长幅度为6.27 mm/a,全县区域内ET均达到了显著上升趋势。③盐池县大面积人工植被重建后,ET显著升高,ET与NDVI呈显著正相关。ET与NDVI的变化趋势相关性为0.76(p0.01)。④在盐池荒漠草原地区,人工植被重建造成的植被结构变化导致生态系统蒸散量更大,消耗更多的水分,同时也使ET增长速率加快。[结论]盐池荒漠草原人工植被重建提高了区域NDVI值,也增强了生态系统的ET,水分消耗的加剧将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明确树种属性和养分添加对亚热带森林粗木质残体分解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的影响,为森林养分管理和碳循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在浙江天童野外观测研究站森林选取6种典型树种粗木质残体,通过开展野外氮(N)磷(P)添加试验,设置对照(CK,蒸馏水)、氮添加(N,100 kg hm−2 a−1)、磷添加(P,15 kg hm−2 a−1)和氮 + 磷添加(N + P,N100 kg hm−2 a−1 + P15 kg hm−2 a−1)4种处理,测定粗木质残体分解初期(3年)N、P养分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比,分析树种属性和外源养分添加对粗木质残体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结果  与初始养分含量相比,分解三年后,CK处理的被子树种N、P含量显著增加,C/N显著降低,裸子树种P含量显著降低(P < 0.05)。与CK相比,P和N + P添加处理显著增加了裸子树种P含量,增加幅度分别为57.29%和53.79%;N + P添加处理显著降低了裸子树种碳(C)含量、C/N、C/P,降低幅度分别为24.0%、30.58%和44.91%(P < 0.05)。N + P添加处理对被子树种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无显著影响。主成分分析表明,N + P添加处理对裸子树种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大于被子树种,P元素是影响粗木质残体养分及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因素。分解三年后粗木质残体的养分含量和初始密度显著正相关,而与初始C含量显著负相关。  结论  总体而言,由于粗木质残体养分含量和物理性质的差异,被子和裸子树种粗木质残体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比对氮磷添加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初始养分含量较低的裸子树种粗木质残体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受氮磷添加的影响较大。因此,未来研究气候变化(如氮磷沉降)对森林养分库和有机碳分解影响时应考虑粗木质残体树种属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社会各界一直在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破解三农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但始终没能跳出生产和价格这两大思维定式。诚然,以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和农业生产方式转换为代表的生产优化以及以农产品保护价格和农业补贴为代表的价格支持,在农民增收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上述政策取向,效用正在递减,亟需进行战略变革和制度选择,确立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