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林业   3篇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以标准地内109株白桦的每木检尺数据为基础,计算出单木的树高与胸径之比得出相应系数,即高径比,再乘以各径级平均胸径的方法得出理论平均高,并与真实林分各径级平均高相比较,作出误差分析。结果显示:(1)高径比的大小与胸径呈反比,随着胸径的逐渐增大,高径比逐渐减小;随着树高的增加,高径比的波动程度趋于平缓,逐渐接近一个固定常数(2)当径级范围在8.0~8.99cm时,平均相对误差值及标准差值最小,分别为0.11%、0.33,其他径级的误差值和标准差值依次为:0.32%、0.69(径级7.5cm),0.43%、0.75(径级6.5cm),0.46%、0.71(径级9.5cm),0.65%、0.85(径级5.5cm),0.82%、0.88(径级10.5cm)。因此,在林木测算中,利用高径比指标在平均胸径易测的情况下可以对林分的平均高做出较为准确的估算,并用于二者的相互检验。还可根据不同的经营目的,人为控制高径比的变化来获取最佳效益。  相似文献   
2.
以闽江入海口沿岸上游林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量推算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处理,从森林植被类型和林龄两方面分析林区主要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除西部高山区外,碳密度分布从东往西逐渐升高,在人类活动区域碳密度变化范围主要为20~40t/hm2。不同林龄碳储量从小到大排序为中龄林(82 171.91t)幼龄林(43 692.93t)近熟林(18 851.71t)成熟林(5 789.81t),碳密度在针叶林、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各林龄分布中均表现为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随着龄级的增大,碳密度增大,随着森林的增长,固碳能力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3.
4.
为进一步提高林分质量,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的,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对优势木和平均木解析的方法,研究了冀北山地亚高山地区阴坡中幼龄白桦林不同发育阶段的生长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0~20a间,树高、胸径、材积均处于高速生长的时期,并且从3个指标来看,优势木均比平均木达到最快生长的时期早,并通过对3个指标的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的对比分析,得出白桦优势木在10~15a间生长速度最快,平均木在15~20a间生长速度最快。速生期后,林分进入平稳生长的时期,连年生长量逐渐降低,平均生长量趋于平缓,并继续进入慢生期。  相似文献   
5.
在水温(28.5±1.0)℃下,将初始平均体质量(45.00±3.00)g的锦鲤(Cyprinus carpio)放入780 mm×575mm×467 mm(实际加水110 L)的养殖箱中,采用槟榔(Areca catechu L.)和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1∶1混合制剂粉碎后无纺布挂袋药浴,浸泡浓度分别为0 mg·L-1(对照组)、6.25 mg·L-1(A组)、12.5 mg·L-1(B组)、125mg·L-1(C组)和250 mg·L-1(D组)。试验开始的第0 d、3 d、6 d、9 d、12 d和15 d随机取出3尾鱼测定血清中C3a、C5aR、PGE2、PGF-2a、LZM和IL-6含量及鳃部表观变化,研究这两种中草药浸泡对锦鲤非特异性免疫因子活性、鳃及鳃丝组织病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天中,浸泡组C3a、PGE2、PGF-2a和LZM含量显著上升(P<0.05),C5aR和IL-6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同浓度的C3a...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究冀北山地杨桦低效林改造的成果,为该地区的森林健康经营理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生态疏伐后人工林下更新的方式进行改造,并以定量计算的方式对改造后样地和未改造对照样地分别从林地生产力、固碳释氧功能、水源涵养功能3方面进行效益分析。[结果]改造后的样地较对应的对照样地在总体效益方面具备很大优势,具体高出值分别为25 008.89和14 802.17元/hm2,增长率分别为16.6%,14.6%。其中林地生产力价值分别高于对照样地44.9%,73.11%;固碳释氧价值分别高出13.4%,9.2%;涵养水源价值分别高出5.4%,2.6%。[结论]对杨桦低效林进行生态疏伐、人工林下更新改造后,林分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提高了林地生产力和林分生态功能的同时,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增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