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14篇
综合类   3篇
植物保护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资源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58县调查,黄土高原土壤水分资源有以下特征:一、土壤持水能力高,其主体质地土壤(轻壤、中壤占80%)的田间持水量一般在19%~22%之间,居于全国中上等水平;二、土壤经常处于低储量水分状态,一般只占到田间持水量的60%~80%和43%~55.9%;三、土壤水分利用率偏低。黄土高原地区,0~5m土层的农田存有剩余有效水为463.16~413.4mm;四、生物利用干层普遍存在,有临时和永久性干层。改善土壤水分条件的措施:1.建立合理的农地、林地、草地配置区;2.建立合理的立体利用土壤水分模式;3.采取相应保墒和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南部农田水量平衡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长期田间实验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南部裸地及农田水量平衡特征,研究了不同水文年对其影响,得出在平水年年蒸散量与降水量呈平衡状态;在干旱年份年农田蒸散量远大于裸地,说明农田具较高的调节能力,有利于作物生长,干旱年作物影响到农田水量平衡的全过程。干旱年农田水量平衡值为负。台塬区作物(冬小麦)对农田水量平衡的强烈影响为3~5三个月;高原区为4~6三个月;与作物发育相一致。无论平水年还是丰水年,作物对年农田水量平衡值仅在作物旺盛生长时期有较大影响。高原区裸地、农田年蒸散量均高于台塬区,干旱年高原区农田蒸散量与平水年相等,说明高原区更利于作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对宁南干旱山区发展高效农业途径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代中期,我所受中央领导同志指示,在宁夏南部山区开展科学考察,并开始了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和示范,从生产建设方针到实用高效农业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先后提出了“草灌先行”、“出路在肥”、“旱作增产体系”、“节水型早实丰产果园建设技术”等一批具有全局性的发展战略和技术措施。在此基础上,对本区发展高效农业的途径和基本战略进行了研究探索,认为“三缺”(缺水、缺科技、缺物质投入)是三大障碍因素,其中  相似文献   
4.
提高黄土高原农田土壤水分利用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黄土高原农田土壤水分利用的主要途径是:在半湿润地区,要建立合理的轮作施肥制度,试验结果为高肥豌豆小麦轮作,春玉米地主要通过增施肥料,可便水分效率由0.61kg/mm提高到1.26kg/mm。在半干旱的冬小麦地区,采取水平沟种植,半干旱秋田地区采取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海拔偏高的半干旱地区,采取带状平播起垄耕作法,丘陵地区的川平地和坝地,实行沟垄种植。在干旱地区采取的措施有沙石田、径流农业(包括隔坡梯田、带田、坑田、区田等),撂荒农业,地膜农业等。有地表水来源处可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相似文献   
5.
从土壤的储水能力分析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首要限制因子,并受大气降水和土壤质地等因素的影响。对黄土高原大范围内降水、土壤质地、土壤储水能力的区域变化趋势和不同植物正常生长的需水分析,认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对策是:在半湿润地区,发展乔林兼灌木,农作物以冬小麦为主,搞好耙耱保墒,使降水就地入渗;在半干旱地区,以灌木为主,兼顾乔林,农田以春作为主,争取雨作同步,并修梯田、水平沟等防治水土流失;在干旱地区,发展灌木和半灌木,不具备灌溉条件的农田搞秋作物轮休,争取雨热同步和伏雨春用或修隔坡梯田等发展聚流农业。三个类型区都可以发展草地。  相似文献   
6.
我国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包括甘肃、宁夏和青海的海东地区,位于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类型地带。土壤水分一般处于低储量、低利用的状况,各地程度不同地保持着可供地面作物利用的土壤水分潜力。采取调整农林草的地区品种结构;采取有效办法提高地温;提高施肥水平,以肥调水;发展作用较大的乔灌混交林和改变耕作方式等,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在半干旱偏旱地区旱作农田进行合理轮作,可以提高有限降水的利用率和粮食产量水平。本试验结果是:麦豆谷轮作比连作小麦三年总增产45.8~46.8kg/亩,增产幅度36.4%~37.2%;三年增值33.81元/亩,增值幅度37.3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054kg/mm,洋(芋)—糜(子)—豆轮作比连作小麦三年总增产138.1kg/亩,增产幅度1倍;三年轮作产值增加153.55元/亩,增值幅度近2倍,水分利用效率比连作小麦增加0.161kg/mm。合理轮作是本类型地区调控水分和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旱地土壤水分动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早地土壤水分动态具有如下特征:(1)土壤入渗快、蒸发快。雨季时土壤湿度迅速增高,雨季过后土壤湿度骤降;即使在丰水年,到11月底时,雨季降水已基本损失殆尽。土壤在经过四个阶段的循环后,开春时其湿度仍保持在田间稳定湿度左右。(2)降水和蒸发同步。降水量最大的时段,正是蒸发强度最大的时段。(3)土壤蒸发时,水分整体移动性较强,在旱季0~2m土层上下层之间土壤湿度无明显差异,土壤湿度剖面比较均一。(4)作物耗水绝大部分或全部来自生育期降水,土壤对生育期内降水起调节和再分配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4种质地(即沙壤、轻壤、中壤和重壤)土壤,在4种温度下的恒温烘干试验(105℃、125℃、140℃、150℃)和有机质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它们的失水规律一般是沙壤和轻壤采用125℃恒温2h;中壤和重壤恒温2h20min,可代替常规烘干土样方法,从而缩短了烘土时间。而高温烘干土样有机质含量与风干土有机质含量比较,绝对误差小于0.05%,故有机质含量不影响高温烘干法。  相似文献   
10.
渭北塬区农田水分供需特征和低定额灌溉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渭北塬区系指陕西黄土高原南部高原区和部分台原区,历来实行旱作农业。七十年代以来,发展了深机井灌溉,灌溉面积达百万亩以上。黄土塬区地下水的赋存特点是埋藏深,储量少。由此产生两个弱点,即单井流量小和提水费用高。因此,确定省水、增产、增收适合本区的灌溉制度和方式,就成为急需研究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