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11篇
园艺   1篇
  2020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2.
水稻土供钾特性及其与壤水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在生活环境中到处充斥着致癌、致病的因子, 不仅空气、水源等遭到严重污染,就是加工食品中的合成色素和防腐剂,残留在蔬菜、水果上的农药,在污染水域生长的鱼虾积存的有害物质,以及烧、烤、熏、腌食品中的突变物等,都有一定的致癌作用。这些有害物质通过饮食等途径进入人体内,刺激组织细胞变异而诱发癌症。人们要完全杜绝这些有害物质,几乎办不到。对应方法是提高人体的抗氧化功能和免疫能力,清除体内的毒废物质,以便抵御入侵的病菌和有害物质的危害。研究证实,每天饮食中如果有大量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即可提供丰富的维生素、矿…  相似文献   
4.
台糖134吸钾能力最强,能较好地在低钾红壤上生长,但钾素生产效率中等;仙糖73/35耐低钾能力也较强,钾素生产效率较高,但施钾效应较低,其产量也不如台糖134;闽选703的钾素生产效率较高,耐低钾能力中等;闽糖70/611吸钾能力和钾素生产效率都较低,耐低钾能力很弱,施钾效应极显著,只有供钾充足时,才能发挥该品种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多数稻田土壤供钾能力为中下水平。在61个代表性土样中,缓效性钾<30mgK/100g,占71%;速效性钾<8mgK/100g,占57%;其中以烂泥田最低,黄泥田次之。只有埭田、乌泥田和潮沙田等供钾能力较高。供试土壤更换水分状态,都能促进非交换性钾的释放。释钾顺序为干湿交替>湿润>淹水。净释钾量乌泥田最多,烂泥田和黄泥田最少。不同土壤水分状态对肥料钾的固定同释钾顺序一致。供试土壤培育4个月,其固钾率为灰泥田(40~55%)>乌泥田(12~18%)>潮沙田、灰黄泥田、黄泥田、烂泥田(3~15%)。  相似文献   
6.
水稻对氮钾两元素的需要要相近。为保持土壤养分平衡,氮钾肥配施比例似以1:1为宜;但为了提高当季作物施钾的增产效应,氮钾配比可乐用1:0.4~0.5。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协调生长受到氮钾肥配比的影响:N>K,有利于地上部生长;K>N,则有利于地下部生长。过量施氮对根系生长不利。氮钾供应状况影响稻株中的养分平衡,提高氮钾施用水平,稻株中氮钾的浓度随之提高,但钙镁的浓度下降,钾镁的拮抗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酸性红壤上水稻钾钠配施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壤区低钾土壤施用钠盐,能够促进水稻对钾离子的吸收,并运转至地上部功能叶中,从而提高光合效率;钠离子又可部分取代钾的生理功能,相应降低植株中需钾的临界浓度,这是钾钠配施显效的主要原因。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低钾水稻土用25-50%氯化钠代替氯化钾施用,能够达到等量钾肥的效应。  相似文献   
8.
氮钾营养与葡萄植株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中N、K供应状况是影响葡萄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土壤N、K供应充足,葡萄枝条和根系生长良好,浆果产量提高N、K两种元素对浆果产量存在正交互作用.在本试验条件下,提高供K水平。浆果可溶性固形物和糖分含量显著增加,而浆果的含酸量随供N量的增加而增加.本研究证实,福建红壤区土壤有效钾不足是葡萄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盆栽试验证明;如果施N过多而增施K肥.不但无法减轻过量N的危害,反而会促进土壤N的释放,加剧过量N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农业保险作为国家政策类保险,是我国为保障农民生产的重要手段,随着技术的发展,卫星遥感技术独特的优点可在农业保险的各个阶段进行应用,尤其是在大面积灾害发生后,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大规模快速有效的灾损分析,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损失,指导农民进行灾后恢复生产和灾区重建。  相似文献   
10.
供试甘蔗品种的有效茎数和植株干重均随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但N素生产效率下降.提高施N水平,蔗汁中N和Ca的含量则相应增加,而蔗糖分以及P、K、Mg含量反而下降.在本试验条件下,供试的3个品种中,闽糖70—611蔗茎产量最高,耐肥性较强;福引79—9蔗茎产量较低,耐肥性较弱,但其蔗糖分含量高,适量施N可获最高产糖量;闽糖77—208居中.关键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