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农学   1篇
  4篇
综合类   3篇
  2017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与对策中国水稻研究所土化系陆雅海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肥所朱华潭全球变化正在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又一热点。1984年在加拿大举行的国际科学联合会上,理事会安排了三个大主题的讨论,其中之一就是全球变化。全球变化是局部环境问题的深入...  相似文献   
2.
砖红壤及其矿物表面对重金属离子的专性吸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Cu^2+、Zn^2+、Co^2+、Ni^2+和Cd^2+在砖红壤、针铁矿、无定形氧化铝和高岭石表面上的专性吸附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PH是影响重金属离子吸附过程的最重要因素,而表面带电性质对吸附过程的影响不大。砖红壤表面的吸附顺序是Cu^2+〉Zn^2+〉Co^2+〉Ni^2+≥Cd^2+;针铁矿表面的吸附顺序是Cu^2+〉Zn^2+〉Cd^2+〉Ni^2+〉Co^2+;而无定形氧化铝和高岭  相似文献   
3.
针铁矿对重金属离子的竞争吸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Zn存在对Cu吸附影响很小,而Cu则明显干扰了Zn吸附,在金属浓度较高时,其干扰程度更显著。Ni和Co并存使各自吸附量都有相应减少。表面络合常数用于表征表面对不同金属离子的相对选择性。Cu和Zn并存基本没有改变pKCu(int),但使pKZn(int)增大了2.13单位;Ni和Co并存使各自pKM(int)都有增大,在金属浓度较高时,Co的pKM(int)增加值相对较大。这些结果  相似文献   
4.
了解转基因抗虫棉的稀土元素吸收分配特性对于稀土肥料的高效利用意义重大。应用ICP-MS测定了转基因棉花及其亲本苗期各个器官中稀土元素La、Ce和Pr的含量。结果显示稀土元素在转基因双价抗虫棉和常规棉对照中的分配规律一致:根系>叶片>茎部;每个器官中都是Ce>La>Pr。但是转基因抗虫棉与常规棉相比,在稀土元素的吸收分配比例上却表现出较大差别:转基因抗虫棉根系中稀土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常规棉亲本;地上部(叶片和茎部)表现相反,常规棉含量大于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抗虫棉稀土元素吸收分配特性发生了明显变化,应当根据其特点制定稀土肥料使用办法。但是发生上述变化的机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了解转基因抗虫棉的稀土元素吸收分配特性对于稀土肥料的高效利用意义重大。应用ICP-MS测定了转基因棉花及其亲本苗期各个器官中稀土元素La、Ce和Pr的含量。结果显示稀土元素在转基因双价抗虫棉和常规棉对照中的分配规律一致:根系>叶片>茎部;每个器官中都是Ce>La>Pr。但是转基因抗虫棉与常规棉相比,在稀土元素的吸收分配比例上却表现出较大差别:转基因抗虫棉根系中稀土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常规棉亲本;地上部(叶片和茎部)表现相反,常规棉含量大于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抗虫棉稀土元素吸收分配特性发生了明显变化,应当根据其特点制定稀土肥料使用办法。但是发生上述变化的机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78,自引:4,他引:7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雅海  张福锁 《土壤》2006,38(2):113-121
根际是土壤-植物生态系统物质交换的活跃界面。植物作为第一生产者同化大气CO2,将部分光合产物转运至地下,激发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新陈代谢;土壤微生物则将有机态养分转化成无机形态,利于植物吸收利用。这个植物-微生物的互作关系维系和主宰着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自从100年前德国科学家LorenzHiltner提出根际概念以来,根际研究方兴未艾,研究内容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在土壤环境领域的应用,根际微生物研究出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本文根据2004年在慕尼黑召开的第一届国际根际大会交流内容、结合近年来国际上报道的研究动向,对根际微生物研究方法、根际微生物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转基因生物的环境安全和根际微生物生物修复技术等内容作一综述。期望我国的根际微生物研究能在基础和应用领域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耕地地力对化肥养分利用的影响机制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耕地地力影响了化肥养分的利用效率,是调控养分利用率的基础途径。本文概述了耕地土壤障碍对养分利用的制约机制、耕地地力培育对养分利用的促进机制、提高养分资源利用效率的耕地培肥模式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我国主要的耕地土壤–作物系统,提高化肥养分利用率需要解决4个地力调控方面的关键问题:地力与养分利用率关系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土壤障碍制约养分高效蓄积转化机制与消减原理、地力培肥促进根系–土壤–微生物互作提高养分耦合利用机制及调控途径、肥沃耕层构建与生物功能提升对养分蓄纳供应的协同驱动增效机制与调控理论。本文提出基于多时空尺度综合研究,建立稳定提升土壤功能–加速养分循环利用的"双核驱动"地力综合管理理论,在不同区域构建并应用化肥减施增效的耕地地力综合管理模式,实现耕地大面积均衡减施化肥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种植杂交稻对甲烷排放及土壤产甲烷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早稻、中稻、晚稻三季24 h 稻田甲烷监测结果表明,种植杂交稻没有明显增进稻田甲烷排放的作用。在三季种植中,甲烷释放总量除连晚杂交稻田比常规稻高外,早稻、单季稻都是杂交稻田低于常规稻。稻田甲烷每周日平均释放量在水稻生长前期( 移栽后5 ~7 周) 杂交稻高于常规稻,孕穗至收获则杂交稻低于常规稻。温度对甲烷释放影响十分明显,在不同种植季,稻田甲烷释放模式不同。在三个水稻种植季中,除个别值外杂交稻田的土壤水溶甲烷含量基本都低于常规稻田。经测定,杂交稻田的土壤产甲烷细菌数量及土壤产甲烷潜力明显高于常规稻田,其中产甲烷细菌数可相差数倍乃至2 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