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9篇
综合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宁南山区的实际情况,在注重生物培肥的同时,应适量增加化肥投入,走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培肥土壤的途径。适当当地生物培肥土壤的措施有: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夏季绿肥压青和秸秆还田等,其中以合理轮作更具有现实性和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项研究评价了固原、彭阳两县旱地农田的现实生产潜力,进行了两县的旱地农业分区,制定了农田种植制度改革方案。通过三个试区4~6年的验证性实验表明:该地区粮食生产存在很大潜力,可以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影响潜力发挥和达到自给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土壤肥力不足。为提高土壤肥力,当务之急是增加化肥投入,从长远看,应实行“退耕、改制、种草、还牧”,走农牧业结合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宁夏南部半干旱水土流失地区,在作物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建立以粮——豆——草轮作为中心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做到轮作制度化、栽培规范化,施肥模式化。系统内的能量转化效益提高14.7%,粮食单产和总产分别较实验前提高1.2倍和1倍。其中“轮作中心的平衡施肥”,既考虑到氮、磷等主要营养元素的协调平衡,也考虑到周期性的供求平衡,提高了系统内土壤养分的调控能力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春小麦各生育期的氮磷吸收趋势是一致的.植株的氮素相对含量苗期最高,抽穗期最低,灌浆期逐渐提高,每个时期与对照几乎相同.而绝对含量各时期是逐渐上升的,且明显高于对照;植株磷素相对和绝对含量苗期最低,拔节期急速上升.不同处理的相对含量与对照接近,绝对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同时,合理施用氮肥,不仅能促进磷素的吸收,而且能促进土壤磷的释放,改变土壤磷的形态.通过F值测定,不同氮肥品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氮磷配合处理间差异极显著.且以尿素和硫铵组合的处理增产效果最佳.同时,在人工灌溉条件下,施肥各  相似文献   
5.
长期来,由于建设方针上的失误,人口猛增,植被稀少,土壤瘠薄,“三料”俱缺,造成固原县水土流失相当严重,人民生活非常贫困。固原县经过1983—1985年的土地结构合理调整,生产力有较大提高,粮食产量明显增加,水土流失大幅度减少,群众收入净增两倍。结合全县的综合治理工作,确定了今后农林牧优化用地比例为1:1:3,农田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牧草用地比例为5:1:2。建立良性农业生态模式的关键一环,是建立起一个合理高效的农林牧生态经济结构,孤立地就水土保持抓水土保持,解决不了这样一个全局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固原县属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是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年平均降水量350—550毫米之间,多年(1949—1979年)平均每公顷单产为573.75公斤,降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就投肥量来看,在1980年以前,全县平均每公顷投入氮素只有22.5公斤(包括少量化肥在内),按40%的利用率计算,也仅能生产300来公斤粮食。那么,多余的273.75公斤粮食所带走的养分,主要来自土壤的释放。长此下去,土壤肥力水平将逐年下降,粮食单产会低而不稳。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调整农田结构入手,改单一的粮食生产为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改广种薄收为集约经营。在变革种植制度的同时,增施化肥和合理施肥就成为退耕种草和提高单产同步进行的关键措施之一。为此,我们就施肥技术——化肥合理深施、肥料组合、肥料配比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宁南山区盐碱地施磷对春小麦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9.
根据不同类型区农作物生产条件,分析了旱地农作物生产潜势及生态适应性,对8个有代表性县的农作物最大生产潜力进行了估算,并对阻碍农作物最大生产潜力发挥的限制因素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类型区农作物增产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该文研究了宁南水土流失区土壤盐分对春小麦生长发育及其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小麦幼苗期对土壤盐分比较敏感,生长后期抗盐害能力增强。而且,不同肥料对盐碱地春小麦的影响也不同,施磷肥较施氮肥增强了春小麦的耐盐能力,促进了春小麦的生长发育。在土壤盐分含量不同条件下,施磷肥比施氮肥功能叶片数增多,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加快,籽粒产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