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征地补偿中农民间接损失及其量化为研究对象,重新界定征地补偿的范围,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的生态价值及社会保障价值列入到补偿范围内,并运用收益还原法、成果参照法等数学方法测算农民的间接损失,建立间接损失评价体系。以长春市为例,将上述评价体系运用到实践中,得到长春市各区县农民间接损失补偿的具体数值,分别与其现行征地补偿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长春市各区县农民的间接损失补偿均高于现行征地补偿水平,证明了对农民间接损失进行补偿的必要性,并为重建科学、合理、公平、高效的征地补偿制度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2.
周浩  雷国平  赵宇辉 《土壤》2016,48(3):606-614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实现农村土地合理布局、挖掘土地整理潜力的重要依据。以五常市北部地区为例,从自然、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构建典型粮食产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地区内部特点量化指标因子;依据适宜性评价分级和区域模式差异,综合考虑人口城镇化影响实现居民点的整治分区规划。结果表明:北部12个乡镇中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区间为0~3.996 8,不存在最高适宜的居民点用地,域内以高适宜和中适宜用地为主,低适宜和不适宜的居民点用地相对比例之和5.02%,地区仍有部分居民点需重点整治;兴隆乡、营城子乡、民乐乡等部分地区应引导村内人口外迁,八家子乡、常堡乡、牛家镇等应积极迁村并点,兴隆乡部分地区、八家子乡和卫国乡实施内部改造,保留发展型均有分布。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居民点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自行车的停放装置做了深入的研究,设计了自动式定位夹持助力抬升立式自行车停放装置。该装置采用机械助力,能方便快捷地停放自行车,稳定安全,空间利用率高,可广泛用于城市人流量大的地方,以便绿色出行。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挠力河流域耕地资源水分盈亏态势,该文以遥感数据、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和DEM数据为基本数据源,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旱改水角度出发探讨1990-2013年间流域耕地变化下的水土资源平衡效应问题。结果表明:20多年间挠力河流域水田、旱地间变化极为剧烈,其变化以耕地内部转化为主;农田需水量由1990年的541 mm上升至2013年的581.82 mm,变化主要集中于流域西北部和中部地区,年实际蒸散量区间为438~587 mm,整体表现出"中间低,两头高"的分布特征;耕地水分盈亏程度变化明显,盈亏指数评价等级空间分布差异较大,除严重缺水耕地面积少量增加外,其余4种评价等级耕地变化强烈,其中正常缺水耕地的面积比例下降22.06%,其余3种评价等级耕地都出现较大面积的增加,表明流域耕地水分亏缺态势进一步加剧。该研究结果可为挠力河流域农田灌溉方案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MUSLE模型的阿什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系统评价与分析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风险,对其防控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以遥感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壤图件和相关文本资料为基本信息源,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MUSLE),结合各乡镇等标污染负荷大小,对阿什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风险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1)流域地表潜在侵蚀风险存在明显的空间地域分布规律,东南部地区风险整体偏高,而西北部和中部平原地带多为中等和低侵蚀风险区;乡镇尺度上,小岭乡、玉泉镇、交界镇、红星乡和大岭乡潜在侵蚀最为严重。2)流域山地丘陵区林地面积大,侵蚀风险最高,其平均值为0.037,风险贡献率为61.88%;农业用地风险贡献率仅次于林业用地,达到20.50%;坡度上,微坡36.26%的风险贡献率在所有坡型中最高。3)乡镇侵蚀风险分布与对应非点源污染风险不能完全重叠,位于平原地带的杨树乡和双丰镇侵蚀风险良好,其单位面积污染风险值远高于乡镇平均值,应重度防控,大岭乡、小岭乡和玉泉镇侵蚀风险严重,污染防控等级为适度。  相似文献   
6.
极端降雨引发的浅层滑坡,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与社会经济损失。为探究极端降雨条件下土地利用、植被类型和地形因素对浅层滑坡的影响,通过对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2021年10月3—6日极端降雨引发的浅层滑坡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了极端降雨的特征与过程,不同土地利用和植被状况条件下、不同地形条件下浅层滑坡的数量与破损面积。结果表明:(1)极端降雨降雨量为年平均降雨量的31.2%,达到了161.3 mm,降雨历时84 h,峰值降雨强度7 mm/h,平均降雨强度2.1 mm/h,发生该种程度降雨的频率为0.16%,为625年一遇的极端降雨。(2)蔡家川流域内的农地小流域、人工林小流域和次生林小流域共计发生浅层滑坡479处,破损面积达183 881 m2,90%的浅层滑坡面积小于885 m2。(3)单位面积上浅层滑坡的数量与破损面积均表现为农地小流域(214个/km2,109 241 m2/km2)>人工林小流域(163个/km2,48 779 m2/km2)>次生林小流域(42个/km2,17 176 m2/km2),在小流域尺度上森林植被对浅层滑坡的防治作用显著高于农地,且次生林地预防浅层滑坡的作用优于人工林地。(4)浅层滑坡发生的坡面坡度为10°~80°,浅层滑坡数量与破损面积均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在40°~50°达到峰值,坡度>50°后,浅层滑坡数量与破损面积随坡度增大而减少,坡度是影响浅层滑坡的主导因素。(5)浅层滑坡发生在坡向为22.5°~337.5°的坡面上,浅层滑坡数量和破损面积随坡向变化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坡向对浅层滑坡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晋西黄土区蔡家川小流域切沟的空间分布及形态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了掌握切沟的空间分布及发育特点,实现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切沟治理措施的精准对位配置,该研究以晋西黄土区吉县蔡家川小流域为对象,利用Quickbird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对流域内370条切沟的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进行了提取和解译,并对其中40条切沟进行实地调查验证,采用核密度指标探讨切沟在小流域内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坡度、坡向、高程等地形因子对切沟空间分异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蔡家川小流域内农地、果园的主要分布区(东北部和东南部)是切沟的高聚集区,而在人工林为主的中上游区属于中密集区;2)切沟数量、密度、频度和规模均随坡度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坡度阈值为25°。 5°~25°的坡面切沟广泛发育,数量占研究区的71.5%,密度、频度也远高于其他坡度的坡面;3)切沟密度和频度的坡向分异与流域走向有关。切沟密度北坡最大(3.03 km/km2),东坡最小(0.86 km/km2),切沟频度西北坡最大(12.7条/km2),东坡最小(6.1条/ km2)。南北向的切沟规模明显大于东西向;4)切沟数量、密度、频度随海拔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海拔为1 000~1 200 m的坡面上切沟数量占77%,海拔为1 100~1 200 m的坡面上切沟密度最大(2.17 km/km2),海拔为1 000~1 100 m的坡面上切沟频度最高(15.5条/ km2)。随海拔升高切沟逐渐向大型化发展,沟道越发平缓,下切侵蚀逐渐减弱。研究结果可揭示流域切沟发育的重点地形以及在地形上的共性特点,为黄土区小流域切沟治理提供依据,可为科学认知切沟空间分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