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林业   2篇
  3篇
综合类   11篇
  2019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指出了大通县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依然严峻的县域之一,干旱阳坡造林成活率低下的问题是困扰大通县林业发展的瓶颈。培育抗旱树种,综合应用抗旱造林配套技术,解决青海省困难立地的造林成活和保存问题,便成为林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采用通过培育樟子松容器苗,应用保水剂、集水托盘等措施,进行了抗旱造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有效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为青海省相似立地条件的地区造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青海大通退耕还林生态功能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黄河上游退耕还林还草综合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以青海大通县为例,对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荒草地、天然灌丛等植被类型进行综合生态效益评价,与农田生态系统进行对比研究。评价结果表明: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灌丛等类型的生态效益指数均大于农田生态系统,其综合生态效益指数排列顺序为,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灌丛>农地>天然荒草地。这一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上游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工程区的林木耗水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给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树种选择提供依据,2002—2003年,通过实地观测并应用PenmanMonteith方程和定位通量法,对青海大通黄土高寒区自20世纪80年代陆续退耕还林后营造的青海云杉、紫果云杉、华北落叶松、白桦、青杨和沙棘进行了林木耗水特性研究。结果表明:2种方法测算林地蒸散的月平均相对误差是57%。中龄林的青杨沙棘混交林、白桦纯林、青杨灌木混交林和白桦青海云杉沙棘混交林的生长季蒸散总量为488~538mm,其中蒸腾量占蒸散总量的74%~79%,林地土面蒸发总量占蒸散总量的10%~12%,林地无地表径流产生;处于幼龄生长阶段的紫果云杉、青杨、华北落叶松、青海云杉混交林生长季蒸散总量为450~510mm,其中蒸腾总量占蒸散总量的45%~69%,林地土面蒸发总量占蒸散总量的16%~44%,地表径流量占林地降水量的1%~6%。大部分林分6—8月的蒸腾耗水量占全年的80%。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生态功能综合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黄河上游退耕还林还草综合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以青海大通县为例,对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荒草地、天然灌丛等植被类型进行综合生态效益评价,与农田生态系统进行对比研究。评价结果表明: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灌丛等类型的生态效益指数均大于农田生态系统,其综合生态效益指数排列顺序为,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灌丛>农地>天然荒草地。这一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上游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宝库林区的鬼臼野生植物资源,进行了植苗和直播引种繁育驯化,结果表明,采用森林土,栽或播后,进行覆盖,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大通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林业产业结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林业产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通宝库林场1981年引进红皮云杉,通过5a时间的观测调查发现,红皮云杉适应本区环境条件,具有速生抗病虫害的特点,试验结果表明,红皮云杉的引种是成功的。1986年开始上山造林试验,并被引种到大通植物园、西宁植物园。经过20多年的引种驯化试验,初步证明:红皮云杉在引种区生长正常,能安全越冬,没有发生病虫危害,比乡土树种青海云杉生长快1~2倍,是一个很有栽培前途的针叶树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大通县林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思考,提出我县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影响干旱河谷造林成活率的因素较多,如何解决这些因素,提高干旱阳坡造林成活率,是困扰我县提高造林质量和生态环境建设稳步发展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退耕还林(草)工程区不同施肥技术小区试验的调查分析,总结出适合于本地而又经济合理的施肥技术。以便在今后的生产中推广应用。达到退耕还林、改善生态、增加收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