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7篇
综合类   7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贾松伟 《河南农业》2011,(12):25-26
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环境学与经济学相交叉的学科.因其具有理论性强、内容多、实践难度大等特点,所以对于资源环境类专业学生来说,其学习难度相对较大.本文在阐述环境经济学课程特点及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案例教学在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分别从案例选择;案例呈现;案例分析与讨论;案例总结评价四方面进行分析,以...  相似文献   
2.
贾松伟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8):3980-3983
以小江流域不同时期遥感数据为基础,应用多种景观格局指数,对小江流域的景观格局效应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斑块形状都极不规则,而且还呈明显增大趋势;小江流域的景观类型多样性在研究期间呈递增趋势,但增幅不大,同时景观优势度指数则表现出递减趋势,表明该研究区中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的差异在不断减小,这从景观均匀度指数上也得到了验证.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居民点与工矿用地的破碎度最大,草地的破碎化程度最低,这与居民点与工矿用地的分布比较分散有关.  相似文献   
3.
黄绵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侵蚀和沉积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活性有机碳作为土壤有机碳中活性最强的部分,它比土壤有机碳更敏感于环境的变化。通过野外径流小区观测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侵蚀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和泥沙中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在0.15~0.34g/kg和0.28~2.92g/kg之间;坡度≤20°时,活性有机碳的流失量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其富集比介于3.25~8.47,且随着侵蚀强度和坡度的增大均减小。泥沙中活性有机碳含量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加呈对数递减趋势,而活性有机碳流失程度则相反。  相似文献   
4.
小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取了小江流域1987,1995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分析了1987~2000年间小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类型之间相互转移,并应用马尔柯夫概率模型对小江流域2015年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3年来小江流域耕地、林地以及城乡工矿用地面积均显著增加,其中耕地增加最为显著,由1987年的345.1km^2增加到2000年的398.7km^2。小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很快,年均变化速度达0.49%;对单一土地利用类型来说,城乡工矿用地的年均变化速度最大,年变化率达3.52%,其次为耕地和水域。增加的耕地主要来自草地、林地和水域;林地中除部分转化为耕地外,由12.64%的林地退化成草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基本保持不变。到2015年,小江流域耕地、林地、水域和城乡工矿用地面积和比例将会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和比例将会下降。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森林植被碳储量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结合生物量估算模型及植被含碳系数,研究了黄河流域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的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1989—2008年期间黄河流域森林植被总碳储量由131.15Tg C增加到265.63Tg C,且占全国森林植被碳储量的比例从2.83%增加到4.18%;期间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为34.47~39.00 Mg/hm~2。(2)从林龄来看,2004—2008年期间黄河流域森林植被碳储量在各林龄组的分布差异不大,介于46.64~68.31Tg C之间;天然林碳储量主要分布在中龄林、过熟林、成熟林、近熟林;人工林碳储量主要集中在幼龄林和中龄林。流域内森林植被、天然林及人工林平均碳密度均随着林龄增加而表现出上升趋势。(3)从森林起源来看,黄河流域天然林碳储量是人工林的3.5~4.5倍,且随着时间推移,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碳储量均表现出增加趋势。(4)从不同河段来看,黄河流域森林植被碳储量主要集中于黄河上中游地区,占全流域的97%以上;2004—2008年期间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森林植被碳储量比1999—2003年期间分别增加了7.61%,13.13%和136.98%。研究表明黄河流域森林植被碳储量占同期全国碳储量的比例呈增加趋势,且未来固碳潜力巨大,将在全国森林碳汇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8年全国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建立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对河南省森林植被的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碳汇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2008年全省森林总碳储量约为8 090.72万t,主要分布在乔木林中,占86.22%;森林平均碳密度约为20.00 t/hm2,远小于全国平均值;2阔叶林是全省乔木林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碳储量约为5 584.44万t;杨树和栎类作为主要的两个优势树种,二者碳储量占阔叶林的86.22%;3全省乔木林碳储量主要集中于幼龄林和中龄林中,占全省乔木林碳储量的81.74%;从起源来看,人工林碳储量占55.26%,且固碳潜力巨大,将是河南省森林碳储量的主体;4河南省全部森林碳汇经济价值约为220.63亿元,其中,乔木林为190.24亿元,主要源于杨树和栎类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库。土壤侵蚀是导致陆地碳库衰减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陆地碳汇与海洋碳汇相互作用的重要过程。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物理和人为因素对侵蚀区域土壤有机碳迁移蓄积过程的影响,尤其关注了侵蚀过程碳的重新再分配,这一点是准确预测土壤有机碳循环对碳源/汇贡献及准确评估碳收支的关键。针对土壤有机碳循环的特点,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黄土丘陵区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土壤侵蚀是造成土壤中有机碳迁移、流失的主要原因,也是陆地碳循环的重要动力过程之一。通过野外径流小区观测和室内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流失主要随着泥沙流失,最高可以达到95%以上;土壤侵蚀造成了有机碳在泥沙中的富集,且富集比大于1。植被覆盖度对小区有机碳的流失有很大的影响,随着植被覆盖度增大,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减小。侵蚀强度与泥沙中有机碳含量呈递减的对数关系;而与土壤有机碳流失程度呈明显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小江流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1974-2005年小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速度及土地利用程度。结果表明:30多年来,小江流域耕地和城乡工矿用地面积均显著增加,林地面积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草地面积相对变化不大,未利用土地面积研究期间共减少12.9km2;小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总体速度在下降,1974-1987年土地利用变化最剧烈;同时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一直在增加,表明小江流域土地利用仍然处于发展期。小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深受该地区历史原因、人口增长以及政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区不同坡度下土壤有机碳流失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通过野外径流小区观测与采样分析,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坡度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黄土丘陵区,随着坡度增加(10°~30°),其侵蚀强度(A)变化趋势为:A20°>A30°>A15°>A10°>A25°,表明在20°和25°之间存在着临界坡度;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变化趋势与侵蚀强度一致,可见有机碳流失主要受侵蚀强度的影响.土壤侵蚀造成了泥沙中有机碳的富集,其平均富集比为2.27~3.74,且富集比随着侵蚀强度和坡度增大而减小.土壤有机碳流失程度与降雨特征值PI<30>.呈幂函数关系.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是降低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