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篇
综合类   5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了加速发展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村经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使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2000—2009年黑龙江省和绥化市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对绥化市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协调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绥化市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指数呈上升趋势,农村经济发展快于农业生态环境;二者总体协调发展曲线呈现上升趋势,属于优质协调发展类型;2007年以前农村经济滞后于农业生态环境,从2007年开始农业生态环境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说明目前农业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应加大治理"三废"污染的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小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使其与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参考若干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黑龙江省特点,选取能代表农村城镇化水平的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居民生活、社会进步等4个方面的20个指标,建立了农村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黑龙江省12个地市的农村城镇化水平进行定量计算,以地学信息图谱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最高的哈尔滨市(0.684)与最低的绥化市(0.217)相差3倍.从系统的角度对评价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整体水平和缩短区域差异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以寒地黑土区核心地带绥化地区为主体研究区域,分析寒地黑土区土壤退化的现状以及产生土壤退化的原因,并且提出防治寒地黑土区土壤退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区际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10》中的数据为基础,采用陈明星的象限图方法,对黑龙江省13个地市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其关系差距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2000~2009年黑龙江省和绥化市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法和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模型对绥化市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各子系统间的协调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绥化市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调等级在10级左右,但协调发展度处于0.5~0.8,呈现中等水平的协调发展状态;总体协调发展呈现上升趋势,但2009年已经出现环境滞后问题,说明加速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在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中,农村社会系统整体滞后。  相似文献   
6.
为加快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以2003~2012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为数据源,利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通过14个指标对该省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动态评价。结果显示:10 a来,黑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呈波动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以2006年最低(0.246),2010年最高(0.540);总体质量相对较好,但也存在着污染加重的潜在危机;为此提出了改善黑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农田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连续3年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翻耕、旋耕、免耕)对玉米农田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pH值略显酸性,土壤容重与土壤总孔隙度变化趋势相反;土壤容重基本表现为:免耕 > 翻耕 > 旋耕;土壤总孔隙度TSP基本表现为:翻耕 > 旋耕 > 免耕,不同耕作方式差异均显著(p<0.05)。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含量)和有效养分(有效磷、铵态氮和硝态氮)均呈现出一致性规律,大致表现为翻耕 > 旋耕 > 免耕,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全磷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 > 0.05);与免耕相比,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菌和纤维素菌)均有明显的增加,大致表现为:翻耕 > 旋耕 > 免耕。土壤微生物活度的变化范围为0.38~0.69,依次表现为翻耕 > 旋耕 > 免耕,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活度差异均显著(p<0.05)。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周转率高于氮周转率,说明微生物量碳更新比微生物量氮快,其中翻耕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更新较旋耕和免耕快。通径分析发现,不同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微生物活度产生直接和间接负作用,其中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细菌数量对土壤微生物活度产生直接效应;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真菌数量和固氮菌数量对土壤微生物活度产生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