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10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随着稻、麦的持续高产,高产稳产水稻土的土壤条件日益受到重视,不少单位进行了专门研究(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土肥植保研究所土壤组,1975;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土肥所土壤组,1976;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苏南调查组,1977).但研究的内容多偏重于土壤的农业化学性状或土壤形态的描述,而较少进行土壤结构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许绣云  姚贤良 《土壤》1988,20(4):169-174
本文研究了有机肥料对水稻土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排水良好的望城试区,施用稻草肥并配施适量化肥处理区与单施化肥区相比,前者的土壤粗微团聚体含量有所增加;土壤分散度有所下降;2-7 cm土层的总孔隙度和充气孔隙度有所增多,而且低吸力时的土壤持水量也明显增大。在有机质含量较高而排水又不良的双峰试区,施用稻草肥并不能引起土壤上述各物理参数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水稻对土壤缓效钾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先苓  俞金洲  许绣云 《土壤》1983,15(4):137-139
前报指出[1],在苏州地区某些土壤类型上,施用钾肥对水稻的增产效果,有随氮肥施用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趋势;同时,水稻还能吸收利用相当多的非代换性钾。  相似文献   
4.
红壤生态站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绣云  姚贤良 《土壤》1990,22(2):60-65,74
测定了生态站垦前8个代表性土壤剖面的物理性质,包括剖面的颗粒和微团聚体组成、土壤孔隙大小和穿透阻力、原位分层透水性以及原状土和扰动土的水分特征曲线等。根据测定结果阐述了红壤水分的入渗性和供水性都较差的主要原因,为合理利用红壤,特别为合理管理水分和结构提供了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红壤利用中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积累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红壤性水稻土的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本文研究了施用有机物料(连续11年)对水稻土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使土壤粗微团聚体(1-0.05mm)含量增加,土壤分散系数下降,随着有机物料施用年限的增加,高水势段特片曲线上各级持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都有明显的提高,而土壤的破裂系数有明显的降低,这些对改善水稻后的旱作土壤物理环境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6.
两种不同结构性的黄泥土对早稻吸收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富安  许绣云 《土壤学报》1981,18(2):199-202
太湖地区由麦稻二熟制大面积改为麦稻稻、肥稻稻双三制以来,由于土壤全年渍水时间的增加和不合理耕作等方面原因,一些地区出现了土壤结构性变差的现象.田间大土块增加,土团变硬(抗压碎强度增加)、变僵(粗孔隙减少、细孔隙增加)[1].  相似文献   
7.
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结构的形成   总被引:38,自引:10,他引:28  
本文应用顺序脱胶法,对砖红壤、赤红壤和红壤在不同利用方式下的水稳性团聚体的有机和无机胶结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水稳性团聚体共分>5,3-1,1-0.5和<0.25毫米四级。结果表明,红壤开垦后随着粘粒活度的增加和无机胶结物含量的降低,土壤团聚体的水稳性和土壤结构系数逐渐降低。但是,一旦采用合理的施肥和管理方法,这些物理参数又会逐步恢复和增加。此外,还研究了土壤结构稳定性与土壤地带性的关系。作者认为在中亚热带的红壤上施用有机物料以增强它的结构稳定性比热带砖红壤上施用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粘质红壤的导水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绣云 《土壤》1994,26(1):22-25
本文研究了粘质旱地红壤的导水率。结果表明:土壤饱和导水率明显受土壤结构的影响,与大孔隙和总孔隙度呈显著的正相关;非饱和导水率是土壤水势或温度的函数,在0-80KP范围内,约下降三,四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9.
红壤的不同物理条件对磷素扩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质在土壤中的移动涉及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就物理学而论主要与孔隙几何特征及容积含水量密切相关.因此,这一问题是土壤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13].  相似文献   
10.
河西地区喷灌自动化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1986年,我们参与了高台骆驼城喷灌试区与黑河灌溉试验站自动喷灌工程部分设备的研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研制喷灌试区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和调试各类传感器件;(2)提供相应的自动喷灌控制模式,及有关的软件编程依据;(3)为研究喷灌及大型灌机在河西走廊地区的适用性进行相应的试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