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11篇
农学   4篇
  15篇
综合类   98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PCR技术检测欧洲黑杨植株内转入Bt基因的稳定性,连续1 a对苗期转Bt基因和其林地间及根际土壤中3大类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进行选择性培养和数量统计分析,并将经过辐射杀菌的转Bt基因欧洲黑杨和其落叶干粉加入培养基,分别对已知细菌、霉菌和放线菌培养并对其数量和生长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Bt基因稳定存在于苗期转Bt基因欧洲黑杨植株内。(2)转基因和对照林地间及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在不同月份无显著差异。(3)转基因植株落叶干粉对已知微生物的培养结果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从而得出:苗期转Bt基因欧洲黑杨林对土壤微生物尚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普通建筑用砖为吸附载体对硝化细菌固定化,研究固定化硝化细菌(INB)对NH3及NH4+-N的转化效果。结果表明,INB与NH3接触6 h后,NH3的转化率为60.2%;INB对(NH4)2SO4溶液中的NH4+-N有很强的转化能力,在初始质量浓度为5.0、20.0 g/L的(NH4)2SO4溶液中,NH4+-N平均转化率分别为81.7%、86.6%;INB在37℃硝化细菌富集培养液中培养12 h,对NH3平均转化率提高27.5%。说明,普通建筑用砖可以作为硝化细菌的固定载体,用该载体制备的INB对NH3和NH4+-N均有较强的转化能力,可以通过加入硝化细菌培养液进行再培养提高砖质INB对NH3转化率,实现INB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3.
对魔芋软腐病在魔芋种植业中的为害及目前的防治措施进行了阐述,针对目前魔芋软腐病防治技术虽然很多,但效果均不理想的现状,提出利用生防菌来防治魔芋软腐病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利用微生物防除根寄生杂草列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寄生杂草列当(Orobanche spp.)已经严重制约全球许多地区的农业发展,寻找有效防除措施迫在眉睫。由于列当具有特殊生活史且与寄主关系密切,常规防除杂草措施难以达到理想防效。目前,尚无既能有效防除列当又不对寄主造成危害且便于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列当防除措施。在众多列当防除措施中,微生物防除越来越引起关注和重视。本文对微生物防除列当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防除机理进行了综述。目前,列当生防微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镰刀菌(Fusarium spp.)等列当病原菌和根瘤菌(Rhizobium spp.)等列当寄主植物共生菌上。微生物防除列当的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产生代谢产物直接影响列当的萌发和生长,或通过降解列当种子萌发诱导物质间接影响列当的萌发;二是通过提高寄主植物自身对列当的抗性间接影响列当的寄生和生长。此外,本文还重点介绍了植物土传病害的土壤拮抗微生物防除列当杂草的可行性及研究进展。植物土传病害病原菌和列当均首先通过在地下侵染作物的根系进而危害作物正常生长,而作物抗土传病害的机理也与抗列当的机理类似。因此,存在于土壤中具有防治植物土传病害能力的微生物可能也具有防除根寄生杂草列当的功能。本团队前期试验从植物土传病害的土壤拮抗微生物中筛选到在盆栽试验中能够有效防除向日葵列当(O.cumana Wallr.)和瓜列当(O.aegyptiaca Pers.)的放线菌各1株,分别为淡紫褐链霉菌(Streptomyces enissocaesilis Sveshnikova)和密旋链霉菌(Streptomyces pactum Bhuyan B.K)。其中,密旋链霉菌的菌剂在田间试验中既降低了瓜列当的出土数量又增加了番茄的产量。总之,微生物是防除根寄生杂草列当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棉秆生物炭对大丽轮枝菌生长及毒素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黄萎病难以防治的根源在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在土壤中形成的微菌核能抵抗不良环境,并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将棉秆加工成生物炭施入棉田,可克服棉秆直接还田的缺点,从源头上防止黄萎病菌进入土壤。为探索棉秆生物炭还田对棉花黄萎病原菌的影响机理,采用液态摇床培养及平皿固态培养法研究生物炭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及微菌核萌发的影响;通过平皿内棉花和甜瓜种子发芽试验研究生物炭对大丽轮枝菌毒素的减毒作用。结果表明:液态培养条件下,棉秆生物炭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不明显,在固态培养下对菌丝体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生物炭能减慢微菌核的萌发速率,但对最终萌发率无影响;液态培养中加入棉秆生物碳对大丽轮枝菌毒素有较强的减毒作用。在摇床培养中期,加入2.0 g·L-1生物炭处理与对照棉种在培养12天时的发芽率分别为53.3%与33.3%(P0.05);前期、中期及后期加入0.5 g·L-1生物炭处理的棉花幼苗总长度分别为对照的4.9、2.1倍及3.2倍;加入棉秆生物碳处理甜瓜种子发芽率、胚根长度、胚轴长度及总苗长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表明棉杆生物炭对棉花黄萎病菌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微菌核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弱,对大丽轮枝菌毒素危害有较强的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油松刺槐人工林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黄土高原油松、刺槐人工林对土壤的培肥效应,结果表明:油松、刺槐人工林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水平,降低土壤PH,18龄油松1.2m^2及33龄刺槐1.6m^2根区土壤断面的有机质,全氮、有效氮、有效钾、CEC均值无林对照分别提高57.8%、68.6%、109.3%、28.9%、54.5%及74.3%,123.6%、285.3%、42.4%、63.7%,pH降低14.4%及2.9%,油松,刺槐林对土  相似文献   
7.
放线菌对对羟基苯甲酸的降解作用及草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液体培养及温室连作草莓土壤修复试验,从自毒物质降解角度研究了4株放线菌对草莓连作障碍的修复作用及对草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液体培养条件下,7 d后4株供试放线菌对对羟基苯甲酸的降解率达到97.6%~98.7%。同样,在温室连作条件下,4种供试放线菌制剂对草莓根区土壤中的对羟基苯甲酸有明显的降解作用。与对照相比,在草莓种植结束时,251、252、40号菌剂处理的草莓根区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含量显著下降。供试放线菌接种处理后,草莓根系总重量及新根较对照分别增加28.5%~50.4%及25.7%~80.2%,表明其对草莓根系生长和新根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菌剂还能有效降低草莓植株死亡率和发病率,相对防效达到51.9%~56.3%。但他们对连作温室草莓植株总重量、叶面积及叶片PPO活性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放线菌对棉花幼苗生长及抗旱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种衣剂包衣接种及盆栽生物试验研究了放线菌对棉种发芽、棉苗抗旱能力、光合能力及生长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单用放线菌剂做种衣剂,棉种的发芽势与发芽率分别提高了11.75%与7.41%;单用保水剂做种衣剂,棉种的发芽势、发芽率分别降低了17.65%与14.81%;二者混合做种衣剂,对棉种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影响不大。②单用放线菌作种衣剂,棉苗在第10天和第20天时的萎蔫率分别较对照降低了43.48%和92.86%,其降低幅度随着棉苗苗龄增加而增强;单用保水剂作种衣剂,棉苗的萎蔫率在第10天和第20天时较对照分别降低了56.52%和28.57%,其降低幅度随着棉苗苗龄增加而减弱。③放线菌对棉花幼苗真叶面积、叶片绿色度和棉花幼苗生物量的菌剂效应分别约为保水剂效应的8倍、2倍和4倍,保水剂对棉苗根系生长表现出抑制作用。供试放线菌制剂作为棉花种衣剂能显著促进棉苗生长并提高抗旱能力,与保水剂以适宜比例混合时,也表现出良好的效果。菌剂效果优于保水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蒙古芹菜根腐病发生的微生物生态机制,为利用微生态调控技术防治蔬菜根腐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法,以内蒙古根腐病芹菜病株和健株的根区土壤、根表土壤和根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根域微生物数量及其组成;同时利用CTAB法对优势真菌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1)就根区土壤而言,发病初期病株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分别较健株有所减少,而在发病中、晚期,病株细菌和真菌数量均较健株有所增加。(2)就根表土壤而言,发病初期病株细菌数量较健株减少,发病中期和晚期的细菌数量均较健株大幅提高;发病初、中和晚期根表土壤的真菌数量均高于健株。(3)发病初、中和晚期,根区和根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B/F)值均大幅度减小,表明病原真菌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土壤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变。(4)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优势病原真菌分别为接骨木镰刀菌(Fusarium sambucinum)、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和尖孢镰刀菌芬芳变种(Fusarium oxysporum var.redolens),这3种病原真菌在根区、根表土壤及根内的数量远远高于常见真菌。【结论】内蒙芹菜根腐病的发生与根区、根表土壤中的微生物区系异常变化及3种病原真菌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覆膜条件下小麦和玉米根系化感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对西北旱地覆膜条件下小麦和玉米根区和根外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进行测定,并将其与常规对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覆膜模式下小麦和玉米根区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高于常规处理,增率均为正值,小麦根系利于根区与根外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的生长,玉米根系化感作用利于根区土壤真菌数量的增加;玉米和小麦根区形成的微环境有利于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增加,即R/B值大于1,玉米的根系化感作用能够强化根区与根外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差异,即R/B值较高;玉米根区土壤微环境较小麦更利于土壤放线菌生长。小麦和玉米对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化感效应表现不同,覆膜模式下小麦利于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增加,玉米根系的化感效应利于根区土壤真菌数量增加。玉米根区放线菌数量高于根外,小麦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