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6篇
综合类   8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2.
基于粮食安全的河南省耕地压力动态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阐述河南省的耕地压力状况和粮食供给情况,依据统计数据,分析了1978—2012年河南省耕地、人口、粮食产量等的动态变化,计算了耕地压力指数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最后应用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对2013—2022年的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但由于耕地生产率的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却逐渐增加,从而耕地压力指数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呈波浪式递减趋势。通过预测,2013—2022年河南省的耕地压力指数持续缓慢减小。可见,农业科技水平以及复种指数的不断提高能够减轻耕地压力,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不同量秸秆覆盖对作物生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应研究的最新进展,归纳了该领域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就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渭北旱塬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土壤水分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为了探明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渭北旱塬土壤水分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于2008-2009年在陕西合阳县旱农试验站进行了3个水平的秸秆覆盖量(4 500、9 000和13 500 kg/hm2)试验,以不覆盖为对照(CK)。2 a结果表明,3个处理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贮水量较CK均显著提高,分别增加16.52、25.52和34.04 mm(P<0.05);播后0~60 d,农田蒸散量较CK分别减少4.43、8.23(P<0.05)和6.96 mm(P<0.05);9 000 kg/hm2处理2年平均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表现最优,较CK分别提高11.03%(P<0.05)和9.25%(P<0.05),13 500 kg/hm2处理次之,4 500 kg/hm2处理最差。本研究表明,渭北旱塬春玉米生育期降水量低于390 mm时,不同秸秆覆盖量处理蓄水保墒及增产效应明显,且以9 000 kg/hm2覆盖量为宜。  相似文献   
5.
伏牛山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伏牛山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异特征,为探明中国暖温带与北亚热带交界地带山地土壤空间分异机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垂直梯度取样法,在伏牛山南北坡海拔1640~1870m处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并结合传统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伏牛山南北坡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土壤pH、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受海拔高度影响显著,其中土壤pH和全氮含量随着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大,而有机质含量则呈减小趋势;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电导率、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全钾含量并无显著差异;土壤理化性质受坡向影响也较为显著,电导率、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南坡较高,分别为0.092Ms/cm、273.69mg/kg、2.46mg/kg,北坡分别为0.087Ms/cm、215.42mg/kg、2.23mg/kg;北坡土壤速效钾、全氮和全钾含量相对稍高。【结论】海拔高度和坡向是影响伏牛山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针对黄淮海平原广泛分布的砂姜黑土结构性差、有机质含量偏低的特征,通过中国科学院封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试验站2年砂姜黑土不同外源有机物料施用处理盆栽试验[共设8个处理,分别为空白(CK)、施秸秆(S)、施有机肥(M)、施1/2秸秆+1/2有机肥(SM)、施生物炭(C)、施1/2生物炭+1/2秸秆(CS)、施1/2生物炭+1/2有机肥(CM)和施1/3生物炭+1/3有机肥+1/3秸秆(CSM)],研究了等C、N输入下不同稳定性有机物料(生物炭、秸秆、有机肥)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施用外源有机物料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19.60%~32.23%,增加饱和含水量7.91%~28.99%、田间持水量10.47%~30.76%,提高耕层土壤总孔隙度10.36%~28.21%,提升全量有机质11.00%~37.00%;并对活性有机质组分(低活性有机质、中活性有机质、高活性有机质)产生显著影响,其中高活性有机质增加幅度高达39.22%~83.83%。从有机物料的配比效果来看,CSM处理土壤容重最低,为1.28 g?cm?1,C、S处理土壤容重分别为1.30 g?cm?1、1.36 g?cm?1。CSM处理土壤总孔隙度最大,为58.53%;S、CS、SM处理次之,分别为55.62%、56.90%、54.38%;C、M处理最小,分别为53.18%、50.38%。CS、CM、CSM处理土壤总有机质含量较高,分别为30.76 g?kg?1、32.99 g?kg?1、31.45 g?kg?1;C、S处理相对较低,分别为25.36 g?kg?1、26.16 g?kg?1。CS、SM、CSM处理玉米产量最高,分别为463.67 g?盆?1、376.31 g?盆?1、471.77 g?盆?1,且差异性显著。可见不同稳定性有机物料施入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玉米产量,生物炭配合秸秆、有机肥还田处理改良土壤及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明不同量秸秆覆盖对春玉米全生育期光合特性的影响机理,2007—2009年在陕西合阳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农试验站,以传统耕作为对照(CK),设置玉米秸秆覆盖量分别为4500(S1)、9000(S2)、13500kg.hm-(2S3)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各覆盖量处理春玉米叶片群体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在2008和2009年均表现出协同变化趋势,随覆盖量的递增,Pn、Tr、GS、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瞬时)、PSⅡ潜在活性(Fv/F0)、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化学萃灭系数(qP)呈依次升高趋势,其中,S1和CK处理的Pn在2008—2009年均呈"单峰型"曲线变化特征,峰值出现在拔节期;S2和S3处理则表现为"双峰型"曲线变化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拔节期和孕穗期,且前者高于后者。S1、S2和S3处理2008年籽粒产量较CK分别显著增产7.65%、16.19%和17.84%(P〈0.05)。2009年各处理籽粒产量增长趋势和2008年一致,但增幅整体低于2008年,统计分析表明,S3处理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整体优于S2,但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不同量秸秆覆盖措施均能通过改善春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光合特性,达到增产目的,但从有利于生产实际及提高经济效益来看,渭北旱塬乃至其他同类生态区(春玉米生育期降水量低于390mm)进行玉米整株秸秆覆盖时推荐选择9000kg.hm-2的覆盖量。  相似文献   
8.
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春玉米冠气温差和叶水势日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春玉米冠气温差(CATD)和叶水势(LWP)日变化的影响,在渭北旱塬设置了3种不同秸秆覆盖量(4 5009、000、13 500 kg/hm2),以不覆盖为对照(CK),研究了孕穗期春玉米冠气温差及叶水势的日变化。结果表明,4 500~13 500 kg/hm2覆盖量处理,较CK均能显著降低CATD、提高LWP(P0.05),尤其中午13:00—15:00效果最为明显。9 000 kg/hm2覆盖量处理综合表现最优,其日平均和14:00的CATD分别为0.79、-0.20℃,较CK依次降低了75.8%、111.4%,差异均显著(P0.05),15:00时LWP为-1.58 MPa,较CK增加7.06%(P0.05);其次为13 500 kg/hm2覆盖量处理,其日平均和14:00的冠气温差与9 000 kg/hm2覆盖量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4 500 kg/hm2覆盖量处理表现最差,与CK无显著差异(P0.05)。各处理冠气温差与秸秆覆盖量、土壤贮水量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认为,冠气温差可合理反映不同覆盖量条件下作物水分亏缺程度和土壤水分变化状况,且渭北旱塬适宜的秸秆覆盖量以9 00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9.
随着节水农业和土壤碳循环理论的发展和成熟,不同量秸秆覆盖研究作为当代保护性农业的新颖课题之一,备受广泛关注.为了深刻理解不同量秸秆覆盖的农田生态环境效应,本文综述了不同量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水分、养分、酶、土壤碳库、生物结构和农田杂草病虫及小气候影响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农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三维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河南省新郑市为研究区,分别采用三维克里格(Kriging)插值法和三维反距离加权(IDW)插值法模拟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交叉验证法,比较2种三维空间插值方法的预测精度。研究表明,有机质和全氮沿不同土层深度(0~20 cm、20~40 cm、40~60 cm)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3种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变化范围为11.31~15.48 g/kg,全氮的变化范围为0.48~0.79 g/kg,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三维空间分布表达的信息量更加丰富,可直观展示任意土体切面的养分含量分布信息;通过三维克里格方法得到的有机质插值结果的预测精度高于反距离加权法,全氮亦然,三维克里格插值法更能真实反映土壤养分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