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31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208篇
林业   447篇
农学   296篇
基础科学   333篇
  200篇
综合类   2350篇
农作物   288篇
水产渔业   263篇
畜牧兽医   1344篇
园艺   442篇
植物保护   223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190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269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256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264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253篇
  2006年   236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71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176篇
  1998年   175篇
  1997年   172篇
  1996年   156篇
  1995年   160篇
  1994年   138篇
  1993年   155篇
  1992年   153篇
  1991年   115篇
  1990年   128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39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27篇
  1979年   16篇
  1965年   6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4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土壤主要盐分离子高光谱反演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快速、无损、定量地获取土壤盐分离子组成及含量是盐渍化土壤治理、改良和利用的重要依据。以新疆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应用高光谱分析技术获取不同区域土壤盐分离子的特征光谱,在对光谱数据去噪、数据变换基础上分析了鲜样(T1)、风干(T2)和干燥(T3)3类土壤,过2、1、0.15 mm筛处理对离子含量光谱拟合模型精度的影响,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土壤主要盐分离子光谱反演模型,并对模型的精度和普适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土壤原始特征光谱与盐分离子含量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Na+的0.41;通过光谱数据变换能够明显增强特征波段与离子含量的相关性,K+、Na+、Mg2+、Ca2+、SO_4~(2-)、Cl-和HCO-3的最优变换形式分别为(lgR)'、(lgR)'、R'、(lgR)'、CR、R'和CR,T1处理构建的拟合模型均不能很好地反演离子含量,T3处理的模型估测精度优于T2,土壤粒径越细对土壤离子含量的光谱反演效果越好。分析各处理模型的决定系数和标准误差表明,经T3处理、过0.15 mm筛所构建的离子拟合模型预测精度最高,其中K~+、Na~+、Ca2+和SO_4~(2-)的RPD分别为2.153、2.674 5、2.051和2.786 4,以未参与建模和检验的石河子垦区土样对4种离子模型的普适性检验,其R2分别为0.621 4、0.689 7、0.614 4和0.650 7,说明构建的模型适于估算该区域土壤K+、Na+、Ca2+和SO_4~(2-)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了解核桃内生细菌HT-6菌株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中的利用潜力,采取延长对峙培养时间以及致病疫霉预先培养后再接种HT-6的方法,对其抑菌特性及持续抑菌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延长对峙培养时间到第15天时,致病疫霉菌落半径为11.0 mm,与对照(40.0 mm)仍有极显著差异;以可溶性淀粉和葡萄糖代替黑麦培养基中的蔗糖,对于抑菌作用无明显影响;HT-6菌液浓度与抑菌效果关系密切,最适浓度分别为OD值1.088和1.928的菌液,其抑菌率分别为95.33%和91.78%,且随OD值升高其抑菌率降低;预先培养致病疫霉10 d后再接种HT-6菌液继续对峙培养21 d,仍可强效抑制致病疫霉生长;镜检发现受抑制的致病疫霉孢子囊数量显著低于对照,菌丝体和孢子囊的畸形率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3.
Tgf2转座子介导的草鱼、团头鲂和鲫插入诱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座子介导的插入诱变(insertional mutagenesis)策略在养殖鱼类功能基因发掘和解释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本研究以高效Tgf2转座子为研究基础,构建了pTgf2-β-actin-eGFP、pTgf2-EF1α-eGFP、pTgf2-Myo D-eGFP和pTgf2-Krt8-eGFP这4种带有不同启动子的供体质粒,以及pCS2-gf TP这种gf TP转座酶mRNA的体外表达的辅助质粒。将供体质粒和gf TP转座酶mRNA一起注射到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鲫(Carassius auratus)的1~2细胞期受精卵中,经对子代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整合率的检测和筛选,初步构建了1个以转座子为工具介导的插入诱变库。实验表明,在早期胚胎中,鲫和团头鲂的荧光率达到90%,在草鱼中则高达95%,随着供体质粒注射的改变,表现出肌肉、表皮及全身不同的绿色荧光发光特征。eGFP基因平均整合率在3种鱼类子代平游期的为50%~53%,在1龄阶段为33.0%~36.1%。在3种鱼类中得到插入诱变突变体,获得草鱼阳性个体162尾,其中有45尾表型明显差异;鲫阳性个体60尾,其中有14尾表型明显差异;团头鲂阳性个体51尾,其中有10尾表型明显差异。结果表明,通过插入Tgf2转座子,可在草鱼、团头鲂和鲫等鲤科鱼类中实现基因组的插入诱变,本研究结果可为目标性状功能基因的挖掘和功能机制研究积累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做好《园林建筑》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是教育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园林人才的重要环节。为此,要改变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模式,积极引入校企合作模式,使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需求实现无缝对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实用能力强的园林规划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不同单色光下,雄性大恒肉鸡的体重增长变化、屠宰性能、肉质指标以及鸡肉中所含的各种氨基酸含量。【方法】同一批次0日龄雄性大恒肉鸡360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包含6个重复组,每个重复组15只鸡。试验组包括红光组(660 nm)、绿光组(540 nm)、和蓝光组(480 nm),白光组(400~760 nm)作为对照组,自由采食和饮水。【结果】体重增长结果显示在0~70各阶段日龄中,每次称重均是红光组最重,增重速度最快;屠宰试验结果显示红光组活体重及采食量为所有组中最高,但其半净膛率却是实验组中最低的;此外红光组的脂肪和肌苷酸含量均要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但各组之间氨基酸含量差异不大。【结论】红色光照对鸡增重和生长速度有提升作用,同时对于鸡肉肉质的口感风味也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园林种植工程理论是园林工程课程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选择正确的种植方式和科学的养护技术是提高植物成活率、发挥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必要条件。本文从种植时间、土壤处理、定点放线、种植穴开挖、植物选择和挖运、种植过程、养护管理7个方面阐述了园林种植工程的主要内容,并从水分管理、施肥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4个方面阐述了园林植物养护管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8.
以豫南地区42份茶树种质资源的茶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茶籽含仁率及茶籽仁的脂肪含量,范围分别在33.53%~71.60%、17.77%~38.39%。利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检测了茶籽仁中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共检测到21种脂肪酸,其中主要成分棕榈酸、硬脂酸、顺-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的含量分别在2.64%~5.70%、0.21%~1.11%、7.33%~17.29%、0.09%~8.44%和0.01%~0.15%;相关性分析显示,顺-油酸与十三碳酸、十四碳酸和顺-二十碳二烯酸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亚油酸与反-油酸、顺-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除了水仙7202茶籽仁中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值为3.08∶12.16∶1,其余茶树种质资源茶籽仁中,这三类脂肪酸的比值均约为1∶2.69∶1.37。中黄1号、农抗早、迎霜、鄂茶11号、龙井43、中选8号、崂山3号和黄金叶8个茶树品种,不仅含仁率和脂肪含量较高,而且茶籽仁脂肪酸的组分和含量丰富、均衡,可初步筛选出来作为豫南地区叶籽两用茶园的候选品种。  相似文献   
9.
根据猪生产课程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按照"模拟猪场为载体,异常问题为主线"的设计思路,从养猪企业调研、整合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案等方面对该课程教学设计进行了改革。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国产花卉的规模化、高品质生产,对盆栽小菊橙色雨燕开展离地潮汐式灌溉栽培技术研究,通过对栽培基质、灌溉供液模式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形成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模式,在提高花卉品质的同时,实现水、肥、人工的节约,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重要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