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5篇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土坝漫坝风险分析理论对广西澄碧河水库整个汛期抬高防洪限制水位和分期抬高防洪限制水位运行进行漫坝风险计算与分析,在不降低大坝防洪标准以及水库大坝漫坝风险控制在标准值范围内的前提下提出水库防洪优化调度方案,即水库汛前期以原防洪限制水位185.00 m迎洪,9月初起逐步将防洪限制水位提高到187.20 m,从而增加水库发电与其他方面的效益。  相似文献   
2.
孙桂凯        黄瑞        王国帅        王熙财        马龙        王蕾        莫崇勋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3):327-335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形势下流域的碳循环和水循环相互关系,对流域的水资源科学配置有重大意义。[方法]以西江流域为例,基于2001—2018年GLASS产品中的初级生产力(GPP)和蒸散发(ET)数据,定量计算区域生态系统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UE),利用趋势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植被WUE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2001—2018年西江流域植被的WUE总体呈增加趋势;林地的WUE增长速率最快,草地次之,耕地最慢。从空间分布来看,WUE值从广西中部的耕地向四周逐渐升高,WUE低值还零星分布在云南东部的台地和丘陵地区;西江流域15.23%,12.12%的区域WUE分别与气温、降水呈显著正相关;11.54%的区域WUE与太阳辐射呈显著负相关;NDVI与WUE具有显著正相关性;WUE随海拔的上升呈上升—平缓—上升的趋势,在2 100 m左右,WUE出现明显波动。[结论]气候因子、NDVI、海拔、人类活动均不同程度影响西江流域植被的水分利用效率,本研究可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和流域生态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采用SMI-P法构建广西区域人水和谐度量化评价模型。在全面分析水系统和人文系统的基础上,以量化的人水和谐度为目标,以健康度、发展度和协调度为控制要素,选取与控制要素相关的23个指标建立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模糊变权法确定权重,对广西区域2010-2015年人水和谐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广西区域"十二五"期间在协调水系统健康和发展关系之间做出了较大的努力并取得明显成效,人水和谐度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同时,良好的人水和谐发展态势可为今后"十三五"和"河长制"等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信心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广西澄碧河水库防洪优化调度与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土坝漫坝风险分析理论对广西澄碧河水库整个汛期抬高防洪限制水位和分期抬高防洪限制水位运行进行漫坝风险计算与分析,在不降低大坝防洪标准以及水库大坝漫坝风险控制在标准值范围内的前提下提出水库防洪优化调度方案,即水库汛前期以原防洪限制水位185.00m迎洪,9月初起逐步将防洪限制水位提高到187.20m,从而增加水库发电与其他方面的效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澄碧河流域1988—2019年生态环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变化原因,旨在快速、科学地评价岩溶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为岩溶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以及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引入归一化山地植被指数(NDMVI),改进综合生态评价指数(CEEI)模型,对西南典型岩溶区澄碧河流域1988—2019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定量分析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①CEEI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并能较好反映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情况及时空分异特征;②1988—2019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中上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流域北部岩溶峰林区与库区周边;③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具有一定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但聚集性逐渐减弱。[结论] 改进的CEEI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澄碧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澄碧河流域CEEI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近10 a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水资源生态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的驱动因素,为该区或同类区域的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中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及水资源生态容量指标分析2008-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水资源生态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并采用LMDI模型分析生态足迹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各地级市在关键驱动因素上的贡献比例。[结果]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整体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速率为-0.017 4 hm2/(人·a),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容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分别为0.324 6 hm2/(人·a),0.342 1 hm2/(人·a),三者在空间上均呈一定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②经济效应、人口效应是拉动该区水资源生态足迹增长的第一、第二因素,贡献效率分别为191.8%,25.38%,技术效应、结构效应是抑制水资源生态足迹增长的第一、第二因素,贡献效率分别为-238.0%,-79.18%;③南宁市、桂林市在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上对减少水资源生态足迹的空间贡献比例最大。[结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资源生态容量处于生态盈余状态,该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逐渐提高,水资源开发局势整体向好。但城市发展与规划存在较大差异,需因地制宜地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7.
为科学探讨降雨变化特征,基于广西桂林市64 a降雨数据,采用相对变率、集中度和集中期分析月尺度降雨的稳定性和年内分布特征,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和Morlet小波等分析4季降雨的趋势、突变及周期特征,采用相关函数法对未来降雨变化情况进行预估。结果表明:各月降雨相对变率较大,最大值达71.34%,月降雨序列不稳定,降雨集中度处于0.17~0.63之间,6月份为降雨主要集中期;春秋两季降雨呈现下降趋势,而夏冬两季则呈现上升趋势,4季降雨均于20世纪80-90年代发生突变,其中冬季降雨序列突变时间较早为1980年前后,秋季则较晚为1990年前后,4季降雨均呈现多尺度相互嵌套的周期特征,其中夏冬两季主周期较春秋两季短;预估未来降雨特征与现状相似,即降雨特征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依据"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理论,构建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求得2004-2012年广西节水社会建设评价综合指数,并使用相关分析方法对未来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广西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良好态势,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这将为今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最后,根据预测分析结果,提出进一步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平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多年来广西旱涝并存、灾害频繁的现象,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的APHRODITE和TRMM 3B42V7逐日降雨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R/S方法分析了1951—2015年广西地区年、季、月多个时间尺度下,气象干湿演变的频率、影响范围、强度及未来趋势的综合特征。结果表明:(1)月尺度能更好地反映广西干湿的频繁交替现象,而年、季尺度能更好地反映广西干湿转化的周期性特征。(2)广西不同时间尺度干湿的频率、影响范围、强度特征差异显著;其中4月、8月干湿最为严重,其干湿频率大于40%、区域性及以上范围干湿事件年数超过27a,中度及以上强度的干湿事件年数超过40a。(3)未来一段时期,广西春季、秋季、4月、8月和10月湿润总体呈减弱趋势,干旱总体呈增强趋势;其他季节、月份广西干湿演变的强弱趋势不显著。综上,月尺度在反映广西短期干湿事件及其转化规律方面比年、季尺度有更好的指示作用,进一步明晰月、乃至更精细时间尺度下广西旱涝演变特征,将为提高区域旱涝预警能力、制定减灾应对策略、调控灾损风险方面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的广西甘蔗种植面积提取及长势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甘蔗种植和蔗糖产业基地,但长期受自然灾害影响甘蔗单产产量不高,及时获取其多年种植面积与长势的时空动态信息,可为区域甘蔗种植优化、灾害风险管理及蔗糖产业结构调整等提供重要科学支撑。首先,基于LANDSAT8OLI遥感影像的6-5-2优化波段组合,引入NDVI、DEM等辅助识别特征变量,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法进行多时相连续解译,并借助Google Earth高清遥感影像比对修正,获得了高精度的2014—2018年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分布;其次,基于MODIS-NDVI数据,构建长势差值监测模型,实现了近5年广西甘蔗茎伸期长势动态监测。结果表明:1)本文解译方法效果良好,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的总体分类精度高于92%, Kappa系数均大于0.8,面积相对误差5年均值为-10.7%。2) 2014—2018年,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呈"前期急减,后期缓增"的变化趋势;主要种植区以崇左、南宁及来宾市为主,全区种植面积呈局部成片集聚、总体破碎分散的分布格局,并与研究区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河流水系分布等下垫面环境要素密切相关。3)NDVI差值模型能清晰反映广西甘蔗茎伸期长势的年际和年内的时空变化特征,各年度内的甘蔗长势在好、正常、差等状态间交替转变频繁。上述成果可为揭示广西甘蔗对区域气候变化、旱涝交替及下垫面水土墒情动态的响应机制,开展区域甘蔗种植结构优化及其资源利用效率评估等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