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太湖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室内单培养与共培养试验,探讨了两种藻的光竞争及模拟优势过程。由试验结果和Monod方程分析得出,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CI约为30 ̄35μE·m-2·s-1(2500 ̄3000lx),四尾栅藻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为CI=60 ̄70μE·m-2·s-1(5000 ̄6000lx)。当营养盐等都不是限制因子时,在低光照条件和光照时间大于14h时,铜绿微囊藻竞争成为优势种具有较高的概率,而在高光照条件和当光照时间小于14h时,栅藻竞争成为优势种具较高的概率;延长光照时间有利于提高微囊藻的竞争能力,并在室内小型模拟装置中,成功地模拟了铜绿微囊藻竞争成为优势种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贡湖湾北部退渔还湖区水、沉积物和土壤中氮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湖贡湖湾北部退渔还湖区(2.18 km2)的水陆交错带,虽已进行了基底改造和小部分植物种植,但仍需开展大规模种植,故迫切需要了解其生境特性的状况,为此开展了该区域的水陆交错带水、沉积物、土壤中氮的时空分布特征调查,以便为后续示范工程的设计提供基本参数。选择南部和北部两处交错带(面积分别为6700、8300 m2)及其周边陆域、水域,分别在2012年11月和2013年5月采集17个点位的水、沉积物和土壤样品,分析了其氮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水、沉积物和土壤样品中的氮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水、沉积物和土壤中的总氮和氨氮均低于秋季,而春季沉积物和土壤中硝氮含量较高。人为栽种植物有利于氮的去除,温度和微生物的活动对此也有一定的贡献。在春季,水陆交错区的硝化作用更强烈;氨氮的空间分布与总氮基本一致,水中氮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氨氮,而沉积物和土壤中的氮以有机氮为主。  相似文献   
3.
滇池湖滨韭菜地磷污染特征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文选择了昆明市滇池北岸福保村的韭菜地进行灌溉周期及土壤/水中磷的空间分布的调研,分析了福保村韭菜地磷污染的特征。结果表明,福保村韭菜地排水边沟中总磷浓度和韭菜地的灌溉周期密切相关,灌溉来水日总磷浓度为0.53mg/L,直到下个灌溉周期到来前总磷浓度持续下降,逐渐降至0.21mg/L。韭菜地排水控制在灌溉周期的后期,将大大减少磷所产生的面源污染。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渗滤水中正磷酸盐浓度逐渐降低。韭菜地中土壤可利用性磷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土壤水溶性磷则保持一定水平。此研究结果将为韭菜地非点源污染的有效控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污水土壤渗滤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逐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如活性污泥法)存在投资高、能耗高、运转管理要求高及处理效果受进水水质及水量波动影响较大的缺陷。渗滤工艺作为一种新型的水处理技术,其设备简单、投资低、操作管理方便、能耗低、净化效果良好,在污水处理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介绍了土壤渗滤及人工快速渗滤工艺的污染物去除机理与效果、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环保疏浚新疏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保疏浚是控制湖泊内源污染的有效方法,但由于现有工艺疏浚过程中细颗粒物的再悬浮、疏浚后新生表层泥面较短时间内的生物活化和疏浚工程区外污染物迁入等因素,一些环保疏浚工程并未取得预期效果。通过对环保疏浚理论基础的分析,针对环保疏浚技术现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善疏浚效果的新疏挖工艺。其工艺流程为:①对整个疏浚区进行一次只吸不绞操作,疏浚掉表层易悬浮的絮状沉积物层;②在工程区内沉积物积聚区疏挖出几条与主风向垂直的深沟,用于捕获易悬浮的沉积物;③对整个工程区分区疏浚,采用挖掘能力稍小于输送能力施工;④疏挖深沟内积聚的易悬浮沉积物;⑤如有必要,一段时期后,再次疏挖深沟内积聚的易悬浮沉积物。  相似文献   
6.
2006年9月,通过营养水平和水草的差异设计了4个浅水湖泊模拟系统,对草、藻型湖泊间隙水营养盐特性的差异进行研究。2007年9月,采用平衡浓度法测定了各系统间隙水的营养盐浓度,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或认识:(1)上覆水中,各系统营养盐浓度比较均一,垂向上梯度变化不明显;与藻型系统相比,草型系统上覆水PO43--P浓度较高,NH4+-N浓度较低;(2)在泥水界面处,各系统PO43--P和NH4+-N浓度均存在极陡的浓度梯度,随泥深增加浓度迅速升高;(3)由于底泥营养负荷高等原因,间隙水中的PO43--P和NH4+-N浓度明显高于上覆水;(4)水生植物生长对间隙水中的营养盐具有“低促高抑”的特性,即降低重污染沉积物间隙水中PO43--P和NH4+-N的浓度,增加微污染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营养盐浓度;(5)藻型系统中,NH4+-N和PO43--P浓度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说明这两种成分均主要来源于有机质的厌氧分解。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逐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如活性污泥法)存在投资高、能耗高、运转管理要求高及处理效果受进水水质及水量波动影响较大的缺陷。渗滤工艺作为一种新型的水处理技术,其设备简单、投资低、操作管理方便、能耗低、净化效果良好,在污水处理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介绍了土壤渗滤及人工快速渗滤工艺的污染物去除机理与效果、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通过介绍砾间接触氧化技术在实际工程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及影响净化效益的主要因子,为砾间接触氧化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一定技术参考.砾间接触氧化技术根据水体中溶解氧浓度大小可分为砾间接触氧化法和砾间接触曝气氧化法.根据设施设置的位置又可分为直接方式和分离方式.工程应用中,砾间接触氧化工艺一般包括预处理设施、取水设施、净化设施和放流设施.影响砾间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有理化因子、砾石床设计因子和水力因子.理化因子主要涉及温度和溶解氧,砾石床设计方面需要考虑填料、填料填充率、污泥储存与排除.水力因子主要是停留时间和水力负荷.  相似文献   
9.
太湖缓冲带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太湖缓冲带范围确定的基础上,为从宏观尺度上了解近些年来太湖缓冲带内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化情况,购置了20世纪80年代、1995年、2000年和2007年4个时期的遥感影像,并进行了解译分析。通过对4个时期的遥感解译分析,将缓冲带内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农田、林地、草地等9种类型,最终解译结果得出太湖缓冲带内农田是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现面积占32.01%;其次为林地、城镇农村及工交建设用地、水库坑塘等,面积分别占27.56%、18.7%和14.28%;此外还有小部分的滩地、草地、湖泊、河渠及其他用地等。这说明农田面源污染是缓冲带内主要污染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沉水植物衰亡过程中氮磷释放规律及温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揭示含植物的土地处理与修复系统中植物衰亡对系统中氮和磷转化的影响规律,为此类系统运行管理中植物收割与否提供依据。选取在室内水缸中培养的常见沉水植物——蜈蚣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进行浸泡试验,考察植物类型对因植物组织溶解而导致的污染物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快的释放发生在最初的8h内,总氮(TN)的释放量小于总磷(TP)的释放量;TN单位湿重释放量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蜈蚣草(0.164mg/g)>金鱼藻(0.081mg/g)>菹草(0.064mg/g);TP单位湿重释放量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金鱼藻(3.043mg/g)>菹草(2.404mg/g)>蜈蚣草(1.906mg/g)。对于沉水植物蜈蚣草、菹草和金鱼藻而言,单位质量植物的磷释放量较高,需要及时进行收割以避免植物溶解释放引起含植物的土地处理与修复系统中水相磷浓度的升高。另外,选取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进行浸泡试验,设定5℃、15℃、25℃和35℃四个温度,考察温度对因植物组织溶解而导致的污染物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环境条件一样,只改变温度时,最快的释放发生在第8h内,狐尾藻的氮、磷和碳的释放量及释放率均在25℃时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