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3篇
综合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七十年代中期,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NASA)、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与农业部(USDA)联合承担了研制一种从全球天气站网和陆地地球观测卫星上获取有关作物生产情报的技术方法,并开展了相应的协作试验——“大面积作物调查试验”,简称为LACIE计划。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研制美国所需要的监测全球粮食生产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40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历史演变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探讨4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波动特征。对粮食产量的预测预报以及逐年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国和部分省(区)单产序列的分析表明: 1. 近40年来,我国粮食单产的增产年多于减产年,增产持续时间和增产幅度亦均大于减产年; 2. 各省(区)的增减产年频数呈准正态分布,其累积频率曲线可分为稳定、不稳定和中间型三类; 3. 增向转移概率大于减向转移概率,尤以减转增的概率为最大,减转减最小; 4. 4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经历了低产缓慢发展—波动发展—高速增长不稳定发展的3个阶段; 5. 增减产年的历史演变具有较明显的准4年及其倍数周期的波动特征,各地主要波动周期的变化说明了粮食生产稳定性在地区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近代数学中的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应用于作物气象产量的分类预报,期望使农业产量的气象分类(丰、平、欠等)预报变得更为客观和定量。对水稻和小麦的个例试验表明,这种聚类预报方法简易,“模糊”和客观,具有一定的时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产量气象预报的新途径。文中还讨论了预报因子选择和标定、模糊聚类客观标准和样本数以及外延预报的时限等预报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4.
分布式水文模型在陕西省冬小麦产量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和作物模型模拟了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以及在连接分布式水文模型和不连接分布式水文模型两种方式下,利用作物模型分别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干物重增量和产量进行了模拟,最后采用连接分布式水文模型的作物模型模拟了全流域内冬小麦产量的空间分布。模拟结果经对比检验表明,分布式水文模型在土壤水分模拟方面准确性高于作物模型;连接分布式水文模型的作物模型对冬小麦生长过程和产量的模拟结果准确性均高于作物模型独立模拟的结果;连接分布式水文模型的作物模型在流域内对冬小麦产量的空间分布模拟结果也与农业试验站观测产量和社会统计产量基本一致,高产区、低产区分布与实际基本相吻合。这为分布式水文模型和作物模型耦合应用,以及通过引进分布式水文模型来推动作物模型和产量预报研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试验支持。  相似文献   
5.
包含CO2因子的冬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农业气象简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LI-62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在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基地对冬小麦叶片光合作用进行了大量观测,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包含CO2浓度和温度因子的两个冬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农业气象简易模型。利用50组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拟合,确定了两个模型各自相关的参数,回代拟合相关系数分别为0.796和0.793。进而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对另外77组实测数据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两个模型在0.01%的误差概率水平下模拟能力十分接近,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相关系数分别为0.9613和0.9609,其中等轴双曲线型模型的模拟效果稍好于渐进指数型模型。因此,两个模型都具有较好的实用性,且等轴双曲线具有结构更加简单的特点,可作为农业气象作物模型中光合作用子模型。本研究为评估全球变化背景下CO2浓度增加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提供了适用于华北地区的冬小麦叶片光合作用模型。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的气候生态环境、气候变化与农业气候生产潜力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分析了黄土高原的气候生态环境特征,计算了近40a黄土高原的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并根据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情景,计算和分析了未来50a该地区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的可能变化。结果表明,在未来50a,除东南部外,其它各区总的来说无论是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还是气候生产潜力均有所增加,而且光温生产潜力增加的幅度大于气候生产潜力的增加幅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