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13篇
综合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系统仪,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川地和梯田茄子在覆膜与不覆膜两种栽培方式下的光合特性日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茄子在川地与梯田不同栽培模式下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均表现为"双峰"曲线,都具有明显的"午休"现象;引起川地茄子产生光合"午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气孔因素;引起梯田茄子产生光合"午休"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非气孔因素;(2)梯田茄子在不同栽培方式下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日均值均显著高于川地茄子(P<0.01),而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日均值却显著低于川地茄子(P<0.01);(3)茄子在覆膜与不覆膜两种栽培方式下的光合特性日变化参数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  相似文献   
2.
陕北丘陵沟壑区玉米高产的几个技术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陕北农作物的结构和产量情况,认为充分发挥玉米增产潜力大的优势,努力提高玉米单产,实现高产稳产,提高人均产粮水平,是尽块实现退耕还林(草)的保证措施之一,同时提出了提高玉米产量的几个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3.
地膜玉米是陕北梯田粮食高产的关键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3年连续试验和生产实际证明:新修梯田地膜玉米较露地玉米增产19.4%~58.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3.8%,并且为秸秆还田和养殖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广地膜玉米配套技术是梯田粮食实现高产稳产,保障区域食物安全生产的关键举措之一,同时也是实现退耕还林(草)战略决策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陕北丘陵沟壑区新修梯田玉米高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陕北新修梯田玉米高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陕单931、陕单911和沈试29,单位面积产量较当前大面积种植的中单2号和农大60分别增产22.4%~67.4%和14.4%~56.5%;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单位面积较大垄沟玉米增产19.4%,地膜玉米较露地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1kg/mm*hm2;追施纯N103.5~172.5kg/hm2范围内,随追施N肥量的增加,产量不断提高,高肥分别较中肥和低肥增产4.2%和11.7%,净增收入分别增加648元/hm2元和1062元/hm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8kg/mm.hm2和1.6kg/mm*hm2;硫酸锌拌种的较不拌种的增产6.92%,纯收益增加317.0元,产投比为36.4∶1.  相似文献   
5.
燕沟基本农田粮食稳产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及试验示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提出了以新修梯田耕作栽培技术和作物抗旱节水技术为中心的燕沟流域基本农田粮食高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并在燕沟流域经过3年试验示范,使粮食生产潜力实现率由原来的23%-48%,平均已达到54%-64%,典型的抗旱节水综合试验示范地块的潜力实现率提高到78%-87%;作物平均单产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原来分别提高了63%和59.1%,粮食单产平均较1997年翻了两番,粮食产量较1997年提高了33.7%-62.1%,人均产粮达到了500kg以上,基本实现了减地不减产和增产增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黄土丘陵区生态建设中农林牧土地结构优化模式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利用线性规划方法,针对黄土丘陵区的农林牧用地结构进行优化模式设计,以最大收入为目标函数,在生态、社会效益需求的约束下,优化后的用地结构为非生产用地、农地、林地、牧草地各占13%、18%、32%、37%。运用优化模式模拟,人均纯收入达3891元,人均占有粮700kg,水土流失模数为4800t/km^2。  相似文献   
7.
对大白菜与不同属间以及属内种间植物的远缘杂交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大白菜远缘杂交育种中存在的远缘杂交不亲和,杂种不育和后代变异复杂等主要问题以及克服方法,并对大白菜远缘杂交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延安燕沟流域5种传统作物的光合作用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运用美国产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对5种作物的光合特性和环境因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西葫芦(Cuourbita papo)和甘蓝(Brassica olerarea)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即没有光合"午休"现象,而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黄瓜(Cucumis satovus L.)和甜瓜(Cucumis melo L.)均呈现明显"双峰型"特征,光合"午休"现象明显;(2)5种作物中甜瓜叶片的蒸腾速率最大,其他依次为西葫芦、甘蓝、黄瓜、茄子;(3)相对于甘蓝而言,茄子和黄瓜的气孔导度日变化相对平缓;(4)甘蓝的胞间CO2浓度呈"双峰型",茄子、黄瓜和甜瓜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即"V"型,西葫芦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即"N"型;(5)5种作物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和相对湿度(RH)与净光合速率(Pn)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9.
利用模拟降雨在降雨性质上的可控性优势,分析了在黄土丘陵区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坡面土地利用方式(林灌地、封禁荒草地、弃耕农地)的产流产沙动态过程及发生机制。结果表明,在降雨条件相近时,不同类型坡面状况的初始产流时间差异明显。次降雨过程中各地类小区产沙和产流动态变化不完全一致,产沙量较产流量增加趋势更为显著。在降雨和土壤条件相对一致的条件下,不同地类小区的侵蚀产沙过程差异显著,其中林地和草灌地与坡耕农地相比可增加入渗,减水效益明显,减沙效益更为显著,表明实施林草植被建设,包括退耕封禁等措施在内的生态治理减蚀效益明显,能够有效地减少坡面的来水来沙;并提出了可反映土壤抗蚀能力的量化指标——单位冲刷强度,为在实验流域对包括退耕还林草、封禁措施在内的生态恢复重建过程的流域水沙变化及其效应评估提供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燕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及效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要介绍了燕沟流域自1998年以来生态系统恢复的进程,其中包括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植被恢复重建措施等,并对生态建设过程中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了燕沟流域在综合治理措施配置、生态农业建设模式选择的合理性,同时也为黄土高原的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