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8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数字制图是近年来土壤学的研究热点,而将数字制图与砂姜黑土研究相结合,目前国内研究甚少。选取河南省为研究区,获取该区的气候、母质和地形信息,以土壤—景观定量模型,定量获取砂姜黑土土类属性与主要成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该模型来预测土类分布并制图。在土类图的基础上,根据土属高程分布差异,进一步预测土属分布并制图。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土类数字制图尺度上与调查结果重合度可达到80%以上,并且可弥补调查缺失地方,同时间接证明砂姜黑土的成土母质为石灰性母质,其差异部分表明人为、地表径流因素对砂姜黑土土类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土属数字制图尺度上,与调查结果面积数量和分布趋势大体一致,具体空间分布难于比较,有待于景观模型进一步细化,还需更详细的地形和气候资料,这些可为砂姜黑土数字制图的下一步研究和完善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的宅基地盘活利用已成为社会热点与共识,本研究选取广州市X区3个宅基地改革试点村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宅基地低效利用成因。研究采用地理空间分析和实地调研法,研究发现:(1)低效宅基地面积占比约为12%,主要原因是报建不合要求。一户多宅的村民占比约20%,主要原因为继承或私下购买。(2)X区宅基地管理前期主要问题为管理手段落后于社会发展,后期为管理政策强度高压于社会需求。(3)多数村民认为没有必要分配宅基地给新增本村成员,并且认为资格权以及分配面积落实到个人更为合理。经济发达地区的村民易接受超标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经济落后地区的村民更愿意自由交易房屋。多数村民不愿意退出闲置宅基地,但是分到地却没钱建房的愿意置换退出。因此,提高城中村宅基地利用效益,需从微观层面上加强围绕宅基地的人地、供需等关系的疏通,宏观层面上探索围绕城中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自然人文环境等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以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为研究对象,选择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和距河流水平距离为自变量,以遗迹点和非遗迹点为因变量,采用二分变量逻辑回归法进行分析,建立古土地利用范围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古土地利用分布概率与海拔高度成正比,与坡度值、坡向值和距河流水平距离成反比,其中坡度和坡向的影响程度最为显著,这表明古人类选择土地利用范围时,优先考虑坡度和坡向。基于预测模型,生成古土地利用分布概率等级图,结果显示南部和东部概率高,这表明古人类选择土地利用范围时,优先考虑南部和东部。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考古资料,发现南部地势平坦、引水便利,适合农业生产和居住,已在该区域发现大量遗迹;东部虽地势平坦,但取水不便,适合其他活动,已在该区域发现埋葬。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较为吻合,表明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小尺度遗址区内遗迹点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较少的问题,以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提取遗迹点的环境参数,统计分析得出其主要特征,并计算得出遗迹点的分布结构和地理集中度。结果显示,遗迹点高程一般为590~650 m,坡度为1.7°~5.1°,坡向值为112.5°~202.5°,距河流距离为250~350 m。这表明古人类选择生产生活地址时,通常选择坡度平缓、坡向以东南和南朝向为主、地势具有一定高度且距离河流稍近的区域。遗迹点空间分布结构类型为凝聚型,且地理集中度高,这表明古人类倾向于群居生活。  相似文献   
5.
河南仰韶村遗址原始农业活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凯闯  王文静  吴克宁  查理思 《土壤》2018,50(4):832-840
分析古土壤特征是获取古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研究文化遗址区古土壤特征来推导不同时间尺度下原始农业信息日益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选取河南仰韶文化遗址区内的文化剖面和自然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者的孢粉、炭屑、有机碳同位素、植硅体等古土壤特征定量分析,推测当时的粮食作物等原始农业信息。结果表明:通过分析两者的孢粉、炭屑,发现当古人类活动开始增强后,对于生存、生活所需的植物,古人类有选择性地种植和采摘,导致禾本科含量增加明显,藜科含量也较高,而利用价值不大的植物则因居住、耕作需要而被砍伐、焚烧,导致木本、蕨类含量减少。通过有机碳同位素和植硅体分析,发现在古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以C_3植物为主的自然植被类型转变为以C_4植物为主的人工植被类型,其遗址区内农作物以粟、黍为主,并发现有水稻,推测该遗址在仰韶晚期处于"北粟南稻"交错地带。  相似文献   
6.
古文明兴衰变化多以遗物遗迹保存在土壤中,其影响的特殊土壤理化性质可为后人解密古文明起源、发展和衰亡提供宝贵的科学依据。因此,土壤分析应用于考古研究中由来已久,而且近年来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研究是从土壤分析主要解译古人类活动角度进行梳理,概括了土壤分析在古人类居住、耕作、用火、制陶研究中所起到的作用。提出了加强土壤特征解读,深化对古人类不同活动内涵探索,加强土壤在考古研究中的规范,制定考古研究中土壤采样规范和分析标准,建立无损探测技术与土壤指标的关联,加强土壤文化历史档案功能研究,为遗址地区的土地利用开发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砂姜黑土土属的耕作障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砂姜黑土是低产农业土壤之一,但目前还缺乏针对砂姜黑土土属的改良对策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测试,对河南省砂姜黑土区不同砂姜黑土土属的剖面形态和主要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并结合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归纳总结出了各土属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良重点:(1)所有土属耕层均需加深耕,提高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改良较黏的质地;(2)砂姜黑土和石灰性砂姜黑土两个土属需治理砂姜和砂姜磐,砂姜黑土土属还需清除铁锰结核,青黑土和石灰性青黑土两个土属还需改善土体结构,石灰性青黑土还注意耕层粉粒过多的问题,漂白砂姜黑土需注意白浆化问题,覆盖砂姜黑土和石灰性覆盖砂姜黑土两个土属需根据覆盖层的质地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改良。  相似文献   
8.
河南仰韶村遗址不同功能区土壤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了解仰韶文化时期古人类不同活动内容和程度,在仰韶村遗址内分别采集古人类遗址不同功能区(地基、饮食、瓮棺、陶窑)和未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自然剖面)土样,进行色度、磁化率、颗粒组成、游离铁、矿质全量、土壤微形态分析,通过与自然剖面数据比较,获知古人类不同活动对土壤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在地基区,黏粒含量最高,CaO含量较高,P含量最高,土壤微形态显示了古人类在石灰面中加入多种不同的集料。在饮食区,土壤微形态显示炭屑含量丰富,且排列呈现一定方向。在瓮棺区,χfd为最大值,游离铁和游离度均为最大值。在陶窑区,χlf为最大值,P含量较高,土壤微形态显示经过高温煅烧。结论表明,古人类选择黏土和石灰混合铺设地面,长期居住产生大量含磷物质;古人类长期在饮食区烹煮食物,并对灰烬进行清理;瓮棺中的尸体在腐烂过程中,由于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参与,不仅增加土壤细颗粒,还促进了土壤发育;古人类烧制陶器时,可能将生活垃圾进行燃烧,因此P富集。  相似文献   
9.
查理思  吴克宁  鞠兵  高晓晨 《土壤》2020,52(3):634-640
本文选取4个典型遗址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基于剖面形态和理化性质的分析,根据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对供试土壤进行分类归属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的分类方案均不能较好地体现遗址土壤的特征,因此建议在CST人为土土纲中增加技术人为土亚纲,并先被检索出来,下设缓透技术土和遗址技术土土类,分别下设遗址缓透技术土和含磷遗址技术人为土、普通遗址技术人为土亚类。修改方案不仅可以较少地改动土壤系统分类诊断体系,也能够较好地将古人类影响的土壤特征和产生的技术物质融合到新增的“人为缓透或不透层次”或“人工制品”中,作为从古到今所有人类活动和技术物质的一部分,从而实现遗址土壤在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相似文献   
10.
查理思  吴克宁  魏洪斌  曾佩慧  肖晓薇 《土壤》2023,55(5):1114-1121
土壤微形态方法已广泛运用在遗址土壤研究中,可解读其蕴含的古人类活动信息。本研究在仰韶村遗址土壤前期研究基础上,采集多处文化层以及古土壤层、表土层,通过比较土壤微形态和理化性质差异,判别古人类用火和培土行为。结果表明:(1)用火影响的土壤基质主要呈红棕色,其中炭屑散乱分布,铁质垒结形成物主要呈团块状、碎屑状。细粒质受到火烧作用影响,经化学反应形成的铁质氧化物覆盖其上,显示出弱干涉色特征,多为无分离b-垒结。(2)培土影响的土壤中可以识别出人工痕迹,如平整的孔道和刮擦痕迹,紧密的不同土壤垒结之间存在清晰平整的界线,表明土壤被压实。部分细粒质受到人为刮擦作用影响,呈现条纹状b-垒结。细粒质与粗粒质除包膜状和桥接状外,还出现填集状,这也表明土壤被压实。(3)发现贝壳和碳化植物等侵入体,土壤微结构呈现海绵状。总体而言,土壤的宏观特征和基本理化性状印证了微形态观察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与古人类用火和耕作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