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4篇
林业   21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目的】研究川西亚高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林下乔灌草层次谱系结构及对其驱动的生态学过程,为川西林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川西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以下简称原始林)及其在1950—1969年和1970—1989年采伐后形成的天然次生林(以下简称次生林)的林下(不包括主林层,因其树种组成相对单一)乔灌草群落生态学调查资料,基于APGⅢ谱系框架,构建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乔灌草系统发育树,选用广泛使用的谱系多样性指数——净亲缘指数(NRI)和最近类群指数(NTI),量化和评估不同演替阶段林型的乔灌草分层谱系结构及对其驱动的生态学过程。【结果】原始林亚林层物种组成谱系离散(NRI 0; NTI 0),即共存物种亲缘相疏,而原始林其他层次(草本层、灌木层与小乔木层)物种组成倾向于谱系聚集(NRI 0; NTI 0),即共存物种亲缘相近; 2个不同采伐年代形成的次生林的草本层和亚林层的谱系结构呈现出林型间相似但层次间相反的模式(草本层:谱系离散;亚林层:谱系聚集),灌木层和小乔木层则表现为层间相似但林型间相反的模式(1950—1969年:谱系聚集; 1970—1989年代:谱系离散);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林下乔灌草NRI与NTI均极显著正相关(0.698≤R2≤0.769,P 0.001);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林下乔灌草分层谱系结构(NRI与NTI)与物种多样性(香侬多样性指数H')的关联分析绝大部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林下乔灌草谱系结构与H'的局部多项式回归分析发现,原始林和1970—1989年采伐后次生林中的H'与NRI、H'与NTI的相关变化趋势表现出相似的波峰-波谷变化模式。【结论】川西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及其采伐次生林的林下乔灌草层次谱系结构在层次间和林型间存在差异性。环境过滤是驱动原始林中草本层、灌木层和小乔木层物种谱系组成的主要生态学过程,竞争互斥则塑造亚林层中的物种谱系组成。次生林的林下乔灌草层次谱系结构及对其驱动的生态学过程大致与原始林相反,表现为环境过滤主导亚林层的谱系结构,竞争互斥主导草本层的谱系结构。川西亚高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林下乔灌草层次谱系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2.
林分密度对杉木人工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研究不同林分密度对杉木人工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以38 a生5种密度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林下植被,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对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土壤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杉木人工林下物种种类多达121种,灌木层以杜茎山(Maesa japonica)为主,草本层以双盖蕨(Diplazium)、黑足鳞毛蕨(Dryopteris fuscipes)等蕨类为主。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各指数大多在初植密度为5 000 hm~(–2)时最高。不同土层间各种土壤养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密度间土壤养分变化趋势不同,更多的土壤养分在高密度或低密度林)分下达到最大。除了p H、有机碳以及纤维素酶外,其他土壤养分受林分密度变化响应均显著(P0.05)。0~2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与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关系更为密切,而20~4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关系更为密切。p H、全氮、碱解氮、有效磷与灌草层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最为密切。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显示,初植密度为6 667 hm~(–2)时最高(1.17),第二为3 333 hm~(–2)(0.93),其次为5 000 hm~(–2)(0.28)、1 667 hm~(–2)(0.12)和10 000 hm~(–2)(–2.49),得分前两名显著大于其他得分。以上结果表明,初植密度在5 000 hm~(–2)更有利于林下物种多样性的稳定,但不利于土壤养分的累积;密度过低或过高皆不利于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多样性的发展,特别是密度过高时,对林地伤害巨大;基于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多样性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出现"驼峰模式",杉木人工林初植密度6 667 hm~(–2)和3 333 hm~(–2)更适合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多样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会聚技术”(Converging Technologies)是指当前迅速发展的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包括生物制药及基因工程)、信息技术(包括先进计算机与通信)和认知科学(包括认知神经科学)4种科学技术的协同和融合.运用“会聚技术”的整体发展观,树立“学科会聚”的学科发展理念,提出了林业学科体系的多元结构、林业学科的学术功能链、林业学科需要重点拓展的领域,并以特色优势学科为主体,构建多类型、多层次、多元化的“网络金字塔”学科体系结构,以推进林业学科的整体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应用森林生态学、森林经营学理论,采用采样调查与定位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江上游现有柏木水保林林分结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索了柏木水保林林分结构的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5.
长江上游柏木人工林分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物量的结构特征指标、生长分析法研究分析柏木林生物量结构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柏木人工林合理生物量结构指标:NMR=0.88,BNI=0.24,CRR=5.6,F/C=0.14;林分净生产量△W与叶面积指数NAI关系密切(相关系数(0.85),同净生产率NfR关系较小(r=0.06)因此影响林分生物量主要是叶量大小,而不是叶的机能(净生产率NfR);叶的净初级生产力最高,其次为干材和枝量,40-50年枯落物年平均达到7.04t/hm^2。立地条件较好的柏木林在40-50年达10t/hm^2以上。灌木层年净初级生产力达0.13t/hm^2,草本层0.44t/hm^2。  相似文献   
6.
以早稻277为材料.在l叶l心期进行了不同浓度多效唑喷施试验。麦茬早稻苗期喷洒多效唑对植株高度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可提高秧苗素质和抗倒力。同对照相比.叶面喷施多效唑可使麦茬早稻产量增加10%左右。增产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光合速率提高,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提高。叶面喷施多效唑可增加麦茬早稻的穗粒数。  相似文献   
7.
麦茬旱稻不同播量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在沂水、费县以早稻65为材料进行了6个播种量处理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量的增加。群体逐渐增大.穗数明显提高。合理的播量。形成了适宜的群体结构.光能利用率提高,光合产物增加.最终产量较高。试验认为以播量75~90kg/hm。较适宜。  相似文献   
8.
据初步调查 ,金汤孔玉自然保护区内的种子植物共 3 81种 ,分别属于 2 0 1属、6 8科 ,科可划为 1 2个分布型或变型 ,属可划为 2 3个分布型或变型 ,对科、属的区系分析结果表明 ,泛热带和温带性质的科共占 74 0 7% ,热带性质的属占总属数的 3 2 5 9% ,北温带分布型的属占总属数 3 4 2 5 % ,其他温带性质的属占总属数的 1 5 4 7% ;本地区与东亚 -北美间断、东亚和墨西哥间断、地中海区、西亚 -中亚、中亚 -喜马拉雅、东亚、中国 -喜马拉雅、中国 -日本等分布区联系紧密。保护区有 5种地域性特有种。区系特点是以温带性质为主、兼有热带性质 ,并具有起源的古老性、成分的复杂性、地理联系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9.
森林资源资产信息管理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森林资产类型多样性、生长的动态性、计量的复杂性使森林资产核算统计任务繁重,工作量大,有必要建立森林资源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森林资产实物量与价值量消长变化的有机统一、自动更新、统计报表、交互查询,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森林资源资产会议核算及森林资产管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临沂市位于鲁东南 ,山丘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 1 / 3 ,属沂蒙山区。我们自去年承担了市科委的“山丘地区旱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 ,通过引进示范一批旱稻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 ,进行了大面积开发应用 ,有力地促进了旱稻生产的快速发展 ,2 0 0 0年推广面积 493 3 .3hm2 ,平均单产 5994kg/hm2 ,个别地块单产达到 72 3 4.5kg/hm2 。旱稻生产的发展 ,不仅扩大了我市稻作面积 ,增加了稻谷产量 ,而且解决了山丘地区农民吃大米难的问题 ,也促进了旱作农业和“三高”农业的发展。现将项目实施的关键技术介绍如下。1 因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