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3篇
  10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详细介绍了免疫荧光技术,并报道了这一技术应用于根瘤菌的个体生态学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
以基因外重复的回文因子(repetitiveextragenicpalindromic,REP)和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enterobacterialrepetitiveintergenicconsensus,ERIC)的碱基顺序设计出的引物为引物,用PCR(polymerasechainreaction)技术分别扩增了8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Sinorhizobium)的总DNA,得出了具有菌株特异性的扩增产物电泳图谱,称REP-ERICPCR指纹图谱,将所得图谱进行性状编码后,用计算机数值分类系统进行平均连锁聚类分析,得出这8个菌株的聚类树状图。这一聚类结果与用其它方法聚类结果基本一致,说明REP-ERICPCR是一种鉴别快生型大豆根瘤菌菌株的经济、快速而又可靠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紫云英根瘤菌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总结了紫云英根瘤菌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这类根瘤菌的寄主范围较窄,早先根据互接种族概念将其定名为Rhizobium astragali。后来定名为Rhizobium huakuii。最近并入Mesorhizobium属,对大量菌株进行的16S和23SrDNAPCR-RFLP分析和代表菌株的部分16SrDNA碱基测序,揭示了7个不同基因型,表明这类菌具有遗传多样性。可以认为存在不同的种,它们都有质粒,数量1-5个,因菌株而异,可分为不同质粒型。共生基因常定位在最大的一个质粒上,即共生质粒,它们的结瘤基因具有独特结构。采用包括nodA,nodB。noC,nodD的苜蓿根瘤菌突变株进行基因互补,从紫云英根瘤蓖基因文库中获得了相应的转移接合子,这类结瘤基因的这种结构在7个基因型的菌株中都是一致的,说明结瘤基因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4.
李阜棣 《土壤学报》2002,39(3):446-447
微生物与植物共生关系是生命科学中当前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固氮共生体系。人们在这方面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认识,尤其在固氮共生结构的组织学及其形成机理方面[1]。载于《土壤学报》2001年第38卷第3期379~382的“茄子及西红柿诱发根瘤内生菌的观察研究”一文存在模糊的概念,对研究材料没有具体确切的描述,数据可疑,结论牵强附会。现提出下面几点质疑与学术界同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王平  冯新梅  李阜棣 《土壤学报》2001,38(2):265-270
在土壤一盒栽、盆栽微宇宙系统(Microcosm)中和田间条件下,研究了发光酶基因(luxAB)标记的华癸根瘤菌JS5A16L在紫云英根圈的定殖动态、分布范围及结瘤情况。在盒栽系统中,JS5A16L的定殖密度在紫云英出苗2天后达到最高水平(7.88 lpg cfu/克根)(cfu为colony forming unit的缩写),然后开始下降,并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58天后又有所回升,且能散布至种子下方22cm处的根段部位。盆栽条件下的定殖动态与盒栽系统中的相似,紫云英播种3天后,JS5A16L可达最高定殖水平(6.92 log cfu/株根系),随后开始缓慢下降,直至32天时仍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水平。JS5A16L在田间条件的定殖动态则不同,播种后30天时定殖密度达到最大值(7 .03 log cfu/克根),90天后降到最低值(5. 24 log cfu/克根),然后又开始上升,160天时为7.87 log cfu/克根,甚至在地上部植株收割后20天仍可维持在7.89 log cfu/克根。接种该菌株可显著提高紫云英的生物学产量。  相似文献   
6.
当代土壤微生物学的活跃研究领域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阜棣 《土壤学报》1993,30(3):229-236
  相似文献   
7.
用高温和吖啶橙处理紫云英根瘤菌菌株7653~r和S_(52)分别获得了表型性状为不结瘤(Nod~-)和结瘤而不同氮(Nod~+,Fix~-)突变株。与亲本菌株具有的两条大质粒带相比,上述突变株均丢失了其中的一个较大的质粒。这一结果初步表明:菌株7653~r的nod基因和S_(52)的nif或fix基因可能定位在已消除的那一个大质粒(pRa7-2和pRa5-2)上。  相似文献   
8.
运用发光酶基因标记及其发光强度检测,SDH酶活染色等技术,在根盒-土壤微宇宙及塑料盒栽系统中,研究了发光酶基因(luxAB)标记的荧光假单胞菌菌株Pf.X16L2与丛枝状菌根真菌摩西球孢囊霉Glomus mosseae两者在小麦根圈的相互关系。Gl.mosseae对Pf.X16L2的种群密度和生理活性都有着抑制作用。因而能降低小麦根圈对Pf.X16L2的富集作用,而Pf.X16L2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Gl.mosseae的菌根感染率,但会降低菌丝中琥珀酸氢酶(SDH)活性,两者可共同促进小麦中后期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运用发光酶基因标记及其发光强度检测、SDH酶活染色等技术,在根盒-土壤微宇宙及塑料盒栽系统中,研究了发光酶基因(luxAB)标记的荧光假单孢菌菌株Pf. X16L2与丛枝状菌根真菌摩西球孢囊霉Glomus mosseae两者在小麦根圈的相互关系.Gl. mosseae对Pf. X16L2的种群密度和生理活性都有着抑制作用,因而能降低小麦根圈对Pf. X16L2的富集作用,而Pf. X16L2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Gl. mosseae的菌根感染率,但会降低菌丝中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两者可共同促进小麦中后期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在pRK2073的辅助作用下,通过三亲本接合转移,将Tn5(sac B-luxAB)插入华癸根瘤菌7653R菌株基因组中.将3200个Tn5 标记菌株影印到含有8%蔗糖的YMA平板,检测这些菌株的发光酶活性和新霉素抗性.共获得8个菌株,其选择标记消失.质粒检测发现其共生质粒有不同程度的缺失甚至消除.结瘤实验证明,所有共生质粒部分缺失(有的缺失达1/3)的菌株依然结瘤.经用luxAB探针的分子杂交证实,8个菌株中有3个对应的标记菌株其Tn5插在共生质粒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