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3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70篇
林业   316篇
农学   91篇
基础科学   62篇
  105篇
综合类   823篇
农作物   80篇
水产渔业   92篇
畜牧兽医   538篇
园艺   161篇
植物保护   42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37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5篇
  1978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象科技作为科学技术领域的子版块,近年来取得了不俗表现。西藏地区农牧业生产服务,目前面临科技水平相对低下,产出不高的现状。气象科技作为革新技术,目前已逐步服务西藏地区农牧业。本文主要介绍了气象科技的优势,目前的服务现状,及今后的服务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不合理的垦殖是造成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垦殖1、3、6、10年后的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以未垦殖天然草地为对照,研究了垦殖对川西北高寒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机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垦殖草地的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全氮(STN)、土壤有机碳密度(SOCs)和土壤全氮密度(STNs)均显著降低;大部分SOCs和STNs减少发生在垦殖的早期阶段,随着垦殖年限的增加,SOCs和TNs的下降速率呈现降低趋势,垦殖10年后,在0~60 cm土层土壤SOCs和STNs比垦殖前的天然草地分别下降了30.97%和17.87%。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SOCs和STNs及其损失速率呈现出下降趋势,表层土壤有机碳氮密度的损失明显高于下层土壤。在垦殖过程中SOCs的损失大于STNs,土壤碳氮比(C/N)呈现出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以薄壳山核桃品种苗‘波尼’嫩芽为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法制片,比较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取材时间、固定时间、解离时间等因素对制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晴天上午7:30~8:45或9:30采样,用0.01%秋水仙素处理4~6 h或用0.01%秋水仙素与2 mmol 8-羟基喹啉等体积混合液处理4~6 h,卡诺固定液固定2~24 h以上,再用1 mol/L盐酸60℃水浴解离7~9 min后压片是最佳制片方法。‘波尼’染色体为2 n=32,核型不对称系数分别为62.07%,核型类型是2 B,核型公式为2 n=32=12 sm+18 m+2 T,染色体组成为2S+16M1+12M2+2L。  相似文献   
4.
13个大豆品种在甘肃不同生态区的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13个大豆品种在甘肃不同生态区进行了产量鉴定并分析其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区产量及适应性表现各异。其中陇中黄601平均单株荚数60.7个、单株粒数126.9个、单株粒重30.55 g、百粒重24.07 g,中作071平均单株荚数67.1个,单株粒数162.3个、单株粒重30.16 g、百粒重18.59 g,2个品种具有协调的群体结构能充分发挥品种的产量潜力。陇中黄601产量达到3 261.11 kg/hm2,较对照晋豆19增产16.70%,互作效应值0.864 4,互作方差0.271,互作变异系数8.86%;中作071产量为3 033.33 kg/hm2,增产8.55%,互作效应值0.450 3,互作方差0.009,互作变异系数1.77%。2个品种均表现出较高的丰产和稳产能力,在不同生态区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可在甘肃省中东部旱地和河西灌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成为科技领域关注的焦点。农业发展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和经营方式也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设备管理只注重设备管理的功能性,却忽视设备资产的经营性和利用率。设备管理始终处于不利局面,其改革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缺乏设备管理与维修的理论分析与研究。而农业资源设备管理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为基础,通过数据和信息的整合,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多角度的描述,因而重视农业资源设备管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可以促进农机化信息管理和农业现代化更加快速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绵阳市三台县川麦冬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麦冬药用成分和产量的影响,以探索高效的涪城麦冬增产管理措施。【方法】采用4种施肥梯度,研究整个生长季内川麦冬的生长发育特征、药用成分和产量。【结果】7-9月是麦冬叶片生长最快的时期,8-10月主要是须根数快速增长时期,9月至次年3月是麦冬块根主要生长期。每667 m~2施肥量为75、50、25 kg时,产量分别为3428、2068、1956 kg/hm~2。比对照增加116.3%、30.7%、23.6%。随着施肥量增加麦冬多糖和黄酮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50 kg施肥量含量最高。不同采收期麦冬多糖含量表现为7-12月,无明显变化,12月至次年3月,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不同采收期黄酮含量表现为7-12月,含量较为稳定,波动范围不大。2017年1-3月,呈现递增趋势,并在3月达到整个生长季内的最高值。本实验中,50 kg施肥量条件下多糖和黄酮含量最高,但产量最高的施肥量为75 kg。【结论】适当增加施肥量,有利于提高麦冬多糖和黄酮含量,但施肥量过多反而会使药用成分含量降低。但如何在提高产量的情况下增加药用成分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利用冬闲田种植绿肥在黔东南州农业中的作用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不足、种植效益低等原因造成冬闲田荒置现象越来越多,如何开发利用好"冬闲田",解决撂荒问题已成为当前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根据黔东南州冬闲田可利用资源丰富、有机肥源缺乏且施用量不足、大量施用化肥导致耕地地力下降、农产品品质降低、环境污染等实际情况,提出大力恢复和发展种植绿肥的建议,为当地更快更好的发展绿肥种植提供依据,以期在全州范围内大面积恢复绿肥种植。  相似文献   
8.
在扼要总结传统育苗缺陷、集约化育苗优点及适宜进行集约化育苗的蔬菜种类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省实际从基地选址、建设规模、育苗设施、育苗装备及配套设施(装备)等方面探讨了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建设规范,从育苗基地人员队伍、育苗技术体系、育苗基地生产管理体现等方面阐述了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的运行与管理规范,并从基地建设、订单管理、秧苗生产及秧苗供应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雪害比较严重的内蒙古大青山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分受害率与立地环境和关键林分结构特征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青山华北落叶松林雪害主要有断梢、断干、倒伏等几种情况,林缘处的受害率变化为5. 56%~84. 44%,非林缘处受害率为0~12. 30%。华北落叶松林的立地条件与雪害程度密切相关。高海拔处和林缘处的林分更易受到雪害;底坡位样地有利于落叶松抵御雪害;坡向与林分雪害密切相关,依次为东北坡北坡西北坡。在高径比大于0. 64后,雪害出现;大于0. 9后,林分受害率随高径比增大快速升高,把林分高径比降到0. 64左右或维持在不超过0. 9的范围内,是提高森林抵抗雪灾能力的可行营林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隔夜冷藏对鲜切西瓜食用安全性的影响,本研究参照国标GB 4789.2-2016检验方法对福州市售3种不同品种西瓜的新鲜切面、隔夜冷藏后切面和隔夜冷藏后切面表层下2cm处样品的菌落总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隔夜冷藏后同一品种西瓜在新鲜切面、隔夜冷藏后切面和隔夜冷藏后切面表层下2cm处样品的菌落总数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同时采用基于细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3种不同品种西瓜切面菌落总数平板内不同形态细菌菌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形态细菌菌落归属于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和欧文氏菌属Erwinia等5个属,多是空气和土壤环境常见细菌种类,且为致病性较弱的菌株类型。因此,鲜切西瓜在隔夜冷藏后不存在因细菌大量增殖导致的食用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