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0篇
综合类   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G304国道公路为例,选择典型路段K456-459km和K466-468km(通辽市科左后旗境内)为试验区,研究了公路路域范围内防护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认为植物种单调、防护体系结构不完善,自我调节能力弱、稳定性差是影响防护体系效益的主要原因,提出封育、人工补植、加强管护是调节林分结构、完善防护林网、保证沙漠地区公路畅通的主要措施。维护后防沙体系稳定性明显增加,并有效地降低了风速,增加了地表粗糙度,削弱了风沙流强度,达到了阻截流沙,控制沙害、保证公路畅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蒸腾是植株主要的耗水形式.以六盘山北侧的华北落叶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当前国内外较先进的热扩散式树干边材液流测定技术从单株水平上探讨了华北落叶松的蒸腾速率特性以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影响机理.就气象因子和蒸腾速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气象因子和华北落叶松蒸腾耗水的数学模型.应用Matlab软件对华北落叶松进行了模糊蒸腾模型的设计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空气相对湿度和空气温度是影响华北落叶松蒸腾速率的直接因子,太阳辐射式通过改变空气湿度和空气温度进而来影响华北落叶松的燕腾速率.  相似文献   
3.
为了考察充氮保鲜对一级大豆油产品保质期的影响,以酸价、过氧化值、氧化诱导时间为评价指标,分别在20 ℃和40 ℃储藏环境下,与添加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空白组的大豆油进行对比,在18个月的保质期内,每3个月对其进行1次检测。结果表明:充氮保鲜对20 ℃和40 ℃环境下储藏的一级大豆油酸价无明显抑制作用,能较好地抑制过氧化值的升高,同时抗氧化能力明显增强,能有效延长一级大豆油产品的保质期。  相似文献   
4.
采用地统计软件G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浙江省北部某电池厂(污染场地F1)和火电厂(污染场地F2)周边农田表层土壤(0~20cm)和亚表层土壤(20~40cm)汞(Hg)、镉(Cd)、铅(Pb)、锌(Zn)、铜(Cu)、镍(Ni)6种重金属的含量及其空间变异特征;通过反距离权重(inversedistance weighting,IDW)空间插值分析方法对未测点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最优估计,并对这些重金属的来源进行初步识别。结果表明:对于污染场地F1,土壤Cd污染比较突出,有91%表层土壤样点Cd质量分数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2级标准值(Cd>0.3mg/kg);而且F1表层土壤Cd和Pb质量分数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随着与污染场地距离的增加重金属含量逐渐降低;同时F1表层土壤Cd和Pb的质量分数均极显著大于亚表层土壤,说明污染场地F1周边农田表层土壤重金属Cd和Pb污染主要来自外源污染,且污染源可能是污染场地F1;对于污染场地F2,土壤Cd和Hg污染比较突出,分别有63%和11%表层土壤样点Cd和Hg质量分数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2级标准值(Hg、Cd>0.3mg/kg),F2表层土壤Hg质量分数极显著大于亚表层土壤,说明污染场地F2周边农田表层土壤重金属Hg超标主要来自外源污染。综上可见,污染场地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污染场地的影响密切相关,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流域生态水文的影响,以吕二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参数统计秩检验法的分析方法,根据研究区1982-2010年的气象数据,对其中的径流量和输沙量进行了突变点检验,分析了不同时期的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以及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泥沙的贡献。结果表明:(1)径流泥沙在非显著变化期内的减少量和幅度均小于其在显著变化期。(2)在非显著变化期内,径流的减少,气候因素的贡献率为40.98%,而土地利用的贡献率为59.01%,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流域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使泥沙量减少1.38万t,而气候变化使泥沙量减少0.81万t。(3)在显著变化期内,径流的减少气候因素的贡献率为65.57%,而土地利用的贡献率为34.43%;人类活动使泥沙量减少4.80万t,而气候变化使泥沙量减少4.37万t。(4)在研究期内,人类活动对生态水文影响作用逐渐减小,而气候变化对其影响逐渐加剧。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土壤抗冲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对研究区梯田耕地、坡耕地、草地、梯田果园、刺槐林共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进行了抗冲试验。结果表明:(1)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抗冲性大小依次为:刺槐林>草地>梯田>果园>坡耕地;(2)根系对土壤抗冲性具有显著影响,有根系土壤相对无根系土壤的抗冲性有明显提高,平均提高了44.02%;(3)研究区土壤随坡度的增大抗冲能力减弱,其中22°~25°减少幅度最大;(4)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冲指数在流域尺度进行了空间异质性模拟,总体表现出越靠近流域上游和侵蚀沟坡上位置的土壤抗冲性越大的特性,其中刺槐林地和草地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3副区典型流域为研究区,采用实地调查、土壤采样分析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基于33个样点的土壤养分数据,研究了林地、草地、果园、梯田、坡耕地5种土地利用的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土壤有机质、全N和速效P含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对其他养分指标影响不明显。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林地>坡耕地≈梯田>果园>草地,林地明显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而草地土壤养分最差。速效P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果园、坡耕地、梯田、林地和草地,农业耕作植被下的速效P含量明显高于自然生态植被。研究表明:梯田作为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在研究区具有良好的土壤保肥作用,而分布于陡坡的草地,养分保持效果在5种土地利用中最差。  相似文献   
8.
生态修复是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辅助人工措施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自2000年开始,鄂尔多斯市率先采取封禁保护、舍饲养畜等措施,快速推进生态修复,为实现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创造了条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风蚀沙化程度显著降低,达到了治水土、兴产业、富百姓的多赢目标。以鄂尔多斯市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为主线,分析了不同阶段生态修复的政策措施、推进方式和成效。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黄土高原第三副区典型流域甘肃天水罗玉沟流域为研究区,对其农田、果园、林地和草地4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流域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5.76±0.34)%,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存在差异,表现为农田>林地>果园>草地;(2)各土壤平均容重为(1.421±0.034)g/cm3,且均随土层增加而逐渐增加,总体为林地>农田>果园>草地,与含水量有类似分布规律;(3)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孔隙度与其容重呈负相关关系,且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及非毛管孔隙度均呈现林地>农田>草地>果园的特征;(4)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贮水能力存在差异,林地和农田较优,高于果园和草地。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流域大规模坡耕地改水平梯田的生产活动,对农田土壤蓄水保土功能产生较大影响,结果表明农田也具有较高土壤含水量及贮水能力。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第三副区小流域土壤渗透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壤渗透特性是土壤重要的性质之一,采用双环法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第三副区吕二沟小流域不同地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进行渗透性测定,研究其入渗透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饱和渗透率影响较大,无论是在流域的上游、中游还是下游,饱和渗透率都表现出刺槐林草地耕地和果园的规律。在整个流域角度分析,饱和渗透率总体表现出不明显的流域中游流域出口流域上游和不明显的流域右侧流域左侧的规律;土壤饱和渗透率与含水量无关,与土壤容重和非毛管孔隙相关性较大,即土壤饱和渗透时主要是通过非毛管孔隙进行的;应用不同模型对渗透过程进行拟合,霍顿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拟合系数为0.9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