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林业   1篇
  7篇
综合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蜀南竹海竹资源综合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与国内外其它地区竹资源及其利用的比较分析,结合蜀南竹海(简称竹海)竹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应重点发展竹质胶合材、竹基胶合材系列产品和竹沥等化学成分提取的生产,以达到提高全竹理化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农田水量平衡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黄土高原由北向南顺序分布有沙壤带、轻壤带、中壤带和重壤带;2m土层最大持水容量约相当于各自所处地区的年降水量;2m土层有效持水容量约相当于各自作物耗水量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水资源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论述了黄土高原土壤水资源的数量、性质和动态规律,提出了土壤水资源管理应从提高作物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建立水分良性循环的植制度3个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南部农田水分条件及其产量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高原南部土层深厚疏松,质地中壤,土壤水分性质优良,作物具有良好的水分生态环境。对农田水分条件及其产量效应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东部是进塬农田水分亏缺率和减产率为30%左右,西部旱塬为10%在右。同时还对旱作水分产量潜势进行了估算,表明:在目前生产力条件下冬小麦旱作水分产量潜势为5330-6300kg/hm^2,春玉米为7700-90000kg/hm^2。此外,水肥产量铲庆的研究指出,目前水  相似文献   
6.
在评价土壤水分性质的基础上,本文系统地讨论了黄土丘陵区农田水分循环特征及作物土壤水分生态环境,并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区域土壤有效水利用率较高,土壤低温度仍表现出较高的有效性.同时指出,该区域土壤有效水库容大,对作物供水调节能力强;但因气候干旱,土壤水分亏缺严重,土壤只在生育期内对作物供水起调节作用,这是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库效应的区域特征.此外,本文将土壤蒸发分为旱季和雨季两个时段,研究表明土壤蒸发最强的时段,在雨季而不在旱季.  相似文献   
7.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旱地土壤水分动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早地土壤水分动态具有如下特征:(1)土壤入渗快、蒸发快。雨季时土壤湿度迅速增高,雨季过后土壤湿度骤降;即使在丰水年,到11月底时,雨季降水已基本损失殆尽。土壤在经过四个阶段的循环后,开春时其湿度仍保持在田间稳定湿度左右。(2)降水和蒸发同步。降水量最大的时段,正是蒸发强度最大的时段。(3)土壤蒸发时,水分整体移动性较强,在旱季0~2m土层上下层之间土壤湿度无明显差异,土壤湿度剖面比较均一。(4)作物耗水绝大部分或全部来自生育期降水,土壤对生育期内降水起调节和再分配作用。  相似文献   
8.
土壤保墒性能与土壤水分有效性多年来一直是土壤物理学领域中最为活跃的研究课题之一,也是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土壤水分是植物需水的主要来源,其保蓄和储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土壤的保墒性能.而植物从土壤中吸水的容易程度决定于土壤水分有效性.随着SPAC理论的发展,土壤与植物水分关系的概念已发生了根本变化;本文拟将土壤保墒性能与土壤水分有效性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利用河北地区多年气候观测资料,根据棉花生长对环境条件的需求,分析了河北地区棉花主要生长期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条件及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不利气象因素,提出合理种植建议。  相似文献   
10.
山西北部仁(肉)用杏花期冻害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大同市阳高县气象局1972-2012年4-5月气象资料及2001-2012年杏树花期物候资料,采用气象统计和灾害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不同等级杏树花期冻害的指标、花期冻害指数进行年代际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花期冻害日数、幼果期冻害日数均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冻害指数也呈下降趋势.近年来,花期冻害突出表现在对始花期的冻害几率大,盛花期出现重度冻害的几率很少,而幼果期出现重度冻害的频次虽少,但一旦出现冻害,大多数为重度冻害.通过此研究,旨在为仁(肉)用杏生产适应气候变化、提高仁(肉)用的品质和产量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仁(肉)用杏防灾减灾、趋利避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