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15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赤桉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长汀县2000年来在以河田为中心的山地退化生态系统开展了新一轮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用“反弹琵琶”的理念指导治理,根据植被从“常绿阔叶混交→针阔混交→马尾松和灌丛→草被→裸地”的逆向演替规律,按不同坡地水土流失的程度进行综合治理,总结探索出适合当地实际的“反弹琵琶”重建植被的模式:种树种草增加植被,“老头松”改造改善植被,全面封禁保护植被,种茶种果改良植被,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长汀县2000年以来在以河田为中心的侵蚀红壤区开展了新一轮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依据“反弹琵琶”的治理理念,总结了侵蚀红壤区生态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之一,即对侵蚀区马尾松林地的“老头松”进行施肥改造以改善植被。施肥后,改造区在林地生物群落特征、小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质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变化,有力地促进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不同治理措施侵蚀地土壤物理性状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汀河田在对花岗岩山地严重水土流失区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取得了成效。在马松“小老头”林侵蚀劣地上采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搭配套种灌草和土高山育林后,林地土壤物理性状得到了不同程度改良。土壤砂粒和石砾相对减少,分散率降低,团聚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增加,结构体破坏率降低,土壤孔隙度增大,持水量增加,渗透性增强。几种措施中以林下灌草套种齐上的措施(D)对土壤物理性状的改良变化为最佳。  相似文献   
5.
长汀县在2000年以来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根据坡面径流调控理论,创新采用坡面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等高草灌带造林技术,并作为关键技术运用在强度侵蚀区的治理实践中。与对照坡地相比,等高草灌带治理区植被盖度由28%上升为91%,侵蚀模数由4836t/km2.a下降为438t/km2.a,径流系数由0.52减少为0.27,有效地削减了坡面径流泥沙,控制了水土流失,促进植被快速生长覆盖地表,从而使退化生态系统得到较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圆叶舞草     
<正> 圆叶舞草[Desmodium gyroides (Roxb)DC.],豆科灌木,分布在我国热带和亚热带的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江西、福建、台湾等省区,在南亚和东南亚也有分布。圆叶舞草分布广,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经济用途大,根瘤固氮活性高,枝繁叶茂,是肥料、燃料、饲料兼备的优良绿肥树种。  相似文献   
7.
曾河水 《土壤》1999,31(6):304-308
长汀县河田侵蚀地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引种黑荆、南岭黄檀、赤桉等水土保持林,获得成功。种植黑荆等树后,林地土壤物理特性得到改良,土壤砂粒和石砾相对减少、分散率降低、团聚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增加、结构体破坏率降低,土壤乳隙度增大,持水量增加,渗透性增强。  相似文献   
8.
种草对马尾松林地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治理前 ,试验地植物种类稀少 ,水土流失严重 ,1983年种植 2 0余种草本植物进行治理 ,翌年植被覆盖恢复 ,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 17年后林下植物种类组成发生较大变化 ,共有 14种灌木、8种草本和 1种藤本植物 ,前期种植的草本植物已退出。但由于土壤贫瘠、干旱 ,林下植被中耐干旱瘠薄的灌木和芒萁占绝对优势 ,Shannon wiener等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仍较低 ,进展演替极为缓慢。如何对群落进一步进行调控和管理 ,以加速进展演替 ,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长汀县坡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县坡地资源的地形地貌,成土母岩和气候等环境特征决定了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坡地资源按其地貌构成和坡度,质量等级构成可分成不同的类别和等级,由于人们需求的扩大,使得坡地资源的开发也日益增加,如开发不当,极易引发水土流失,导致自然灾害,为使坡地开发科学,合理,本提出了开发坡地资源的措施对策。  相似文献   
10.
长汀县近年来在以河田为中心的花岗岩水土流失区开展了新一轮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总结探索出一些适合当地实际的植被重建模式,主要有:乔、灌、草混交,乔、灌多树种混交,补植乔木,低效老头松改造,植被重建与开发治理相结合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水土流失治理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