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7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114篇
林业   432篇
农学   244篇
基础科学   261篇
  137篇
综合类   1871篇
农作物   137篇
水产渔业   132篇
畜牧兽医   1086篇
园艺   367篇
植物保护   16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172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255篇
  2013年   234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244篇
  2010年   299篇
  2009年   242篇
  2008年   225篇
  2007年   254篇
  2006年   218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199篇
  2003年   208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114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4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满足有机农业相对闭环的物质循环体系对有机肥的需求,对有机种植背景下蔬菜废弃物的堆肥效果进行初步研究.采用腐殖土和鸽子粪堆肥,并用10%、20%和30%的有机蔬菜废弃物对腐殖土进行替换.结果表明,20%和30%废弃蔬菜替代量堆肥处理组的速效养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提高;堆肥结束后剩余总养分含量随蔬菜废弃物添加比例的提高而逐渐增加,表现为30%废弃蔬菜替代量处理组>20%废弃蔬菜替代量处理组>10%废弃蔬菜替代量处理组>对照组;新鲜蔬菜废弃物添加比例越高,有机质含量下降幅度越大,其中30%废弃蔬菜替代量处理组下降幅度最大,与堆肥前相比有机质含量下降38.1%.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草地贪夜蛾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为草地贪夜蛾发生期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人工气候箱中,分别测定草地贪夜蛾在16、19、22、25和28℃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计算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运用Logisitic曲线模型建立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采用有效积温法则预测草地贪夜蛾在广西的年发生世代.[结果]草地贪夜蛾在16~28℃下均能完成生活史,19~28℃适宜草地贪夜蛾生长和繁殖,且发育历期除预蛹期外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卵、幼虫、预蛹、雄蛹、雌蛹、产卵前期和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95、12.29、3.86、11.16、11.82、12.86和10.64℃,有效积温分别为50.71、155.68、51.88、130.86、107.98、39.42和446.38 d·℃.[结论]草地贪夜蛾在广西的年理论发生世代为7~11代,发生世代多且全年均可发生,对广西作物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应加强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绒毛白蜡种质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本试验选取50份绒毛白蜡种质,采用荧光标记AFLP技术,利用筛选出的9对Eco RⅠ/MseⅠ引物对绒毛白蜡种质进行遗传变异及遗传关系分析。结果表明,50个绒毛白蜡种质共扩增出18 451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7 301条,多态位点百分率高达93.7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29,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平均为0.30;各种质间的相似系数范围为0.458~0.741,当相似系数为0.62时,UPGMA分析将50个无性系分成9组,显示出绒毛白蜡种质资源遗传背景复杂,遗传多样性丰富。本研究为绒毛白蜡种质鉴定及资源保护提供分子证据,也为杂交育种的亲本选择及品种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土壤硒形态及其相互转化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天然富硒农产品的生产及加工成为研究热点。决定植物硒含量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有效形态硒含量,因此了解土壤硒形态及转化关系,寻找提高硒有效性方法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硒研究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对土壤硒形态的分类、土壤硒形态间的转化及提高土壤硒有效性的因素等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土壤硒化学形态和浸提形态及其关系,进一步研究不同形态间转化的驱动因子,寻找提高富硒区土壤硒有效性的方法。结合不同富硒区域土壤及作物特点,采取不同的硒素活化方法,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冬季饮水温度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与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饮水是猪只健康生长的基本条件,但饮水温度是养猪生产中常被忽略的重要因素。饮水温度不适宜将导致猪饮水不足和各种肠道性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其健康。有关不同饮水温度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行为影响的研究较少,同时现有恒温饮水装置主要用于奶牛饮水,并不适用于规模化猪场,也未在养猪产业内应用推广。为确定适宜断奶仔猪的饮水温度并实现冬季精准恒温饮水,该研究设计了一套利用温度传感器、温控仪等实现自动加热保温的恒温饮水装置,并分析饮水管路的热特性,确定了舍内空气温度、保温桶容积与饮水管路进水温度设定值之间的关系;基于该恒温饮水装置,对比研究了饮水温度分别为13、25、30 ℃时对断奶仔猪饮水量、生长性能、健康指标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25 ℃的饮水能显著提高仔猪的日饮水量(P<0.05)、饮水行为比例和活动行为比例(P<0.05)、频次(P<0.05),能提高仔猪的日增质量,降低料重比(P<0.05),降低断奶仔猪的发病率和腹泻率(P<0.05)。该研究结果以期为动物福利化养殖模式的改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猪弓形虫病是由刚第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原虫病,又称弓形体病。猪弓形虫病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全国各地均有报道,临床上以高热、呼吸困难及繁殖障碍为主要特征,在误诊和防治措施不当的情况下能够引起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给养猪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本病自上世纪60年代传入我国,现已分布十分广泛,全国各地均有报道,经过50多年,随着我国养猪业规模化的发展和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流行特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以往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合考虑新区的气候、自然、社会经济、水土流失现状等因素,结合总体布局方略和安排,通过加强生态修复、造林工程等基础措施建设,逐步实现对新区水土流失的控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生物肥料对谷田土壤环境及谷子产量的影响。[方法]设6个处理,分别为CF(N 187.5 kg/hm~2、P_2O_5105 kg/hm~2、K_2O 45 kg/hm~2);CY(常规有机肥2 250 kg/hm~2);CK(不施肥);WF(N 187.5 kg/hm~2、P_2O_5105 kg/hm~2、K2O 45 kg/hm~2+微生物肥75 kg/hm~2);WY(有机肥2 250 kg/hm~2+微生物肥75 kg/hm~2);WB(不施肥+微生物肥75 kg/hm~2)。通过研究土壤温度、近地层CO_2浓度、土壤紧实度、谷子农艺性状等,探讨微生物肥料的施用效果。[结果]添加微生物菌肥后的WY、WF、WB 3个处理较未添加的处理,0~20 cm土层平均地温增加了0.10~0.23℃,0~10 cm土层平均地温增加了0.14~0.27℃;近地层CO_2浓度增加了10~22 mg/L,增幅3.8%~7.6%;0~6 cm土层土壤紧实度降低了2.6%~7.9%,6~12 cm土层降低了2.0%~5.8%;产量增加了125~600 kg/hm~2,增幅3.1%~14.4%。[结论]该研究为谷子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园林规划设计项目普遍缺乏使用后的评价与信息反馈机制(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简称POE),导致设计者的最初想法与投入使用后的实际情况常常不一致。因此,基于POE理论,探讨了将其引入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的必要性,并以"风景区规划"课程教学实践为例,引导学生运用POE理论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分析,总结了博览园存在的3大问题:一是园内道路分级混乱,二是园内各区域功能划分不明确,三是农业文化氛围营造不足。针对这些问题,运用POE理论,提出了博览园景观设计的改造方案:首先,将道路重新分级,保证园路通达全园;其次,对现有的各个区域进行明确的功能划分,增强园区的实用性,提升游客的使用感;最后,设置雕塑小品,增加文化氛围。课程改革不仅调动了学生自我探索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从使用者角度出发的设计意识,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园林规划设计理念,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旨在克隆菊花中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并探讨其在不同组织的表达特性以及在胁迫和激素处理下的响应模式。[方法]以菊花‘神马’为试验材料,依据其转录组数据库信息,克隆CmPAL全长,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该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在蚜虫和干旱胁迫以及不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变化。[结果]CmPAL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全长2 154 bp,编码氨基酸717个,理论等电点(p I)为5.75,预测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77.73×10~3。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黄花蒿和泡黄金菊的PAL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分别为97.94%和91.88%,具有较高的保守性。CmPAL在菊花根中表达量最高,管状花中次之。蚜虫胁迫和茉莉酸甲酯(MeJA)可诱导CmPAL基因的表达,水杨酸(SA)、独角金内酯类似物GR24则抑制CmPAL的表达。干旱胁迫3 h处理组CmPAL基因表达量高于对照组。[结论]菊花‘神马’CmPAL基因在菊花的根中表达量最高,并受蚜虫和MeJA诱导,受SA和独角金内酯类似物GR24抑制,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多种胁迫防御反应和激素应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