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4篇
  14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抗旱栽培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玉米是所有农业产品中主要的粮食作物,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气候也变得不稳定,对当地的农作物产量有很大的影响,河北邢台市临西县在玉米栽培中,经常会遇到气候干旱的情况,并且玉米的栽培技术也不够细致和科学,对玉米的产量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下面笔者针对玉米抗旱的相关技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朱兆良  陈德立  张绍林  徐银华 《土壤》1986,18(5):225-229
非共生固氮是水稻土氮素循环中的一个基本环节。作为一个基础数据,人们首先需要知道稻田土壤中的非共生固氮量。  相似文献   
3.
黄泛区潮土-冬小麦系统中尿素的转化和化肥氮去向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在田间条件下,用~(15)N标记的微区试验法研究了潮土-冬小麦系统中尿素的转化和化肥氮的去向。结果表明:土壤中尿素水解后,主要进行硝化和生物固定,而被粘土矿物固定的量很少;小麦返青后,随着气温上升,生物固定的标记氮不断分解,其量可达总生物固定量的60%。作为基肥条施的尿素,其损失略高于作返青肥或拔节肥表施后随即灌水的处理。氮素损失主要发生在春季气温回升后的生长期间,当季的淋洗损失极微。在较为适宜的用量和施用技术下,化肥氮的损失仍达33—45%,其中以碳酸氢铵为最高,次为硫酸铵和硝酸铵,而尿素和硝酸铵中的硝态氮损失最低。  相似文献   
4.
氮肥对作物的增产效果,决定于作物对氮肥的吸收率(即氮肥的利用率)和作物体内累积的氮素转化成经济产量的效率。水稻对氮肥的利用率一般显著低于旱作,未被吸收利用的部分从土壤中的损失一般也较旱地多。  相似文献   
5.
关于太湖地区稻麦上氮肥的适宜用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于太湖地区稻麦上氮肥的适宜用量问题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7〕。这些研究是以现行的施用技术为基础,主要以硫按和碳按为研究对象的。考虑到我国尿素产量的迅速增加,以及尿素粒肥深施在提高氮素利用率和增产效果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以尿素为对象,将现行施用技术与粒肥深施下的适宜用量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6.
张绍林  朱兆良  徐银华 《土壤》1992,24(1):19-22
在黄淮海平原的稻田上,采用"有水层混施"作基肥,"有水层撒施"作追肥(习惯法)时,氮肥的损失率高达63-71%。改用"犁沟条施"作基肥、"以水带氮"法作追肥时,损失降为28-41%;比习惯法减少30-35%。氮肥的增产效果由习惯法的4.1-7.3(kg稻谷/kg化肥N,下同),提高到5.0-13.3,净增0.9-6.0。随氮肥施用量的提高,改进法的增产效果趋于降低。  相似文献   
7.
朱兆良  张绍林  徐银华 《土壤》1987,19(1):5-12
关于水稻田中15N标记氮肥的氮素去向,国内外都积累了一些资料,并发表了文献综述[1,2]。近些年来,稻田中氮肥的氮素损失途径的研究又受到了重视[3-6]。在前两报中[5,6],我们报导了在石灰性和微酸性水稻土上,碳铵、尿素和硫铵的氮素损失的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的结果。本次试验的目的主要是探讨两种措施在减少氮素损失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党的大力发展养猪积肥的号召下,养猪积肥运动在我国已掀起了高潮,因而猪圈肥的数量已有很大的增加,在农业增产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平均适宜施氮量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兆良  张绍林  徐银华 《土壤》1986,18(6):316-317
适宜施氮量,也称经济施氮量,是指能获得最大经济收入的氮肥施用量。一般系根据产量一氮肥反应方程,以及产品和氮肥的单价计算而得。  相似文献   
10.
迄今,关于黄淮海地区石灰性稻田土壤上氮肥去向的研究极少。仅见的一个田间微区试验是有关氮肥表施作基肥的〔1〕,而在生产中却多采用混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