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4篇
综合类   7篇
  2016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壤源CH4氧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与减排措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土壤源CH4氧化主要受土壤理化性状、温度、施肥种类和施肥量、作物品种及其生长状况、重金属离子种类与浓度等因子的影响。这些因子主要通过影响CH4氧化细菌群,种类数量、活性及其分布模式产生作用,合理施用有机肥、调节田间水分、配施矿质肥料以及培养根系活力较强的高产水稻品种是减少土壤源CH4排放量的主要措施 。  相似文献   
2.
农用稀土对大田玉米中稀土元素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潮土为例,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农用稀土施加后不同时期大田玉米体内16种稀土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所施稀土很快地被玉米根系吸收并运移到地上部分。根系中稀土含量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并不随玉米生育期而发生明显变化,但玉米生长可显著影响到地上部分稀土的分布,尤其在低剂量稀土作用时。稀土肥料施用后玉米体内单一稀土含量依根系≥叶〉茎〉籽实的顺序减少;玉米体内La的吸收和运移明显快于Ce和Sm,并随生育期而发生变化;土壤中Gd较容易被玉米根系吸收并转移到地上部分。在此实验条件下,农用稀土施加后玉米体内单一稀土的吸收和运移具有选择性,随玉米生育期而发生变化;根系中单一稀土限口La、Ce和Sm)的选择性积累可能存在一种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3.
稀土元素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行为与归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当前农用稀土安全性评价研究前沿的土壤-植物系统中稀土元素的行为与归宿研究予以综述。归纳出土壤pH、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粘粒矿物等均影响外源稀土在土壤中吸附性能和迁移性、稀土元素各形态转化与可给性,植株或农作物体内聚集稀土元素的能力依赖于植物种类、土壤介质中稀土含量以及成土母质和相应的生境。与土壤介质相比,植株中单一稀土元素含量可存在一定的分异性,并且植株对单一稀土元素的吸收与运移具有选择性。为此有必要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进一步研究单一稀土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状态和运移特性,同时深入研究稀土肥料的不同方式施用后,田间状况下农作物体内稀土元素的吸收及运移情况,特别是籽实中稀土元素的累积。  相似文献   
4.
施用农用稀土对潮土磷吸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室内向土样喷施稀土溶液的方法,研究了施用农用稀土对潮土P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用稀土施加后土壤P等温吸附特性可较好地利用Langmuir吸附方程拟合,获取稀土施加后土壤最大P吸附量、吸附反应常数和最大缓冲容量。随稀土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最大P吸附量降低而吸附反应常数和最大缓冲容量增加;当施用量增至100mg·kg-1风干土时,与对照相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在稀土施用量低于10mg·kg-1风干土时,土壤有效P含量和最大P吸附量呈线性负相关,但在剂量增至100mg·kg-1时未见明显的关联。因此,高剂量稀土施加不仅影响土壤P的吸附性能,而且可能会影响土壤P形态转化来改变P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土壤源CH4氧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与减排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源CH4氧化主要受土壤理化性状、温度、施肥种类和施肥量、作物品种及其生长状况、重金属离子种类与浓度等因子的影响。这些因子主要通过影响CH4氧化细菌群、种类、数量、活性及其分布模式产生作用。合理施用有机肥、调节田间水分、配施矿质肥料以及培养根系活力较强的高产水稻品种是减少土壤源 CH4排放量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采集我国长白山、西双版纳和鼎湖山森林表层土壤(5 cm),通过一系列实验室培养来研究不同区域典型森林土壤甲烷和乙烯氧化潜势、差异机制以及乙烯对甲烷氧化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温带森林土壤甲烷和乙烯氧化速率高于热带与亚热带土壤,并具有较高的最大甲烷氧化速率(Vmax).所有森林土壤甲烷氧化的半饱和常数(Km)变化范围较大,从而显示不同区域以及同区域不同植被下土壤甲烷氧化特性具有差异性.通过比较在相同起始碳浓度时热带不同土地利用、热带与亚热带森林以及温带不同林型土壤甲烷和乙烯氧化特性的差异,发现甲烷氧化对土地利用、气候条件与植被变化的敏感度显著高于乙烯氧化.在高浓度乙烯(约20μLC2H4·L-1)存在时,发现所选择的不同区域森林土壤氧化大气本底甲烷潜势均被抑制,抑制率为83%~100%,尤其是热带土壤.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这些森林土壤甲烷和乙烯氧化的主要因子是水/盐溶性有机碳和有机氮以及微生物碳氮.  相似文献   
7.
运用^15N尿素示踪技术,以壤质草甸棕壤和春小分别作供试土壤和作物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单^15N尿素或^15N尿素+氢素+氢醌(HQ)相比,配施双氰胺(DCD)尤其与HQ组合可使土壤保持较高的^15N回收率,其中有^15N占相当大的比例,在小麦孕穗期前,上述两处理可有效地保持尿素解后土壤中NH^ 4 -^15N含量,并显著降低(NO^ 3 NO^-2)-^15N的富集;促进肥料^15N固持-矿化的周转,HQ与DCD配合施用对尿素施用后土壤中残留^15N量及有机^15N的再矿化和NH^ 4-^15N含量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稀土对玉米根际土壤N形态分布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潮土为例,采用混合氯化稀土和氯化镧,利用根袋法进行盆栽试验,探讨稀土对玉米根际土壤N形态分布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无论是氯化镧或混合氯化稀土,随施用剂量增加,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铵态N、硝态和亚硝态N量均显著降低;根际土壤铵态N、硝态和亚硝态N量高于非根际的差异显著削弱。这与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和N净矿化量相一致。在高剂量混合稀土或镧(>10mg·kg-1风干土)作用时,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有机N矿化量和有效矿质N量显著降低。玉米根系和地上部分N累积量均随稀土剂量增加而降低。在稀土对土壤有效矿质N、脲酶活性和有机N矿化以及植株N吸收的影响方面,混合稀土和镧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9.
土壤被认为是大气氧化亚氮(N2O)的重要生物排放源.随着大气CO2浓度升高,土壤N2O排放规律可能发生改变.无锡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基地至2003年已运行2年,分别采集Ambient(背景大气CO2浓度处理)和FACE(背景大气CO2浓度 200 mmol·mol-1处理)农田土壤,调节含水量至40%WFPS,在25℃室内有氧预培养7 d后,按250 μgN·-1添加NH4NO3,将含水量调节至80%WFPS,在25℃进行有氧培养7 d.在此培养期间,定期测定施肥后土壤N2O和CO2排放速率,探讨来自田间Ambient和FACE土壤N,2O排放差异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所有土壤N2O和CO,2排放速率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迅速递减,来自Ambient处理的土壤N,2O和CO,2排放速率均高于来自FACE处理的土壤相应排放量,且土壤N,2O与CO,2排放速率存在显著正相关.通过比较培养前后土壤交换态NH,4 和NO,3-含量的变化,显示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相当量的微生物氮固持,有必要加强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0.
稀土对玉米根际土壤P形态分布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潮土为例,采用混合氯化稀土和氯化镧,利用根袋法进行盆栽试验,探讨了稀土对玉米根际土壤P形态分布的影响,同时结合大田试验,分析了稀土施加后植株P吸收与运移。结果表明,随稀土剂量的增加,玉米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效P含量显著降低,相对而言根际土壤有效P含量高于非根际;当施用剂量增至100mg·kg-1风干土时,根际土壤有效P含量的富集效应显著减弱。镧和混合稀土对此具有相似性。通过有氧培养显示,随混合稀土或镧剂量的增加,玉米根际内外土壤有机P矿化所产生的有效P量呈增加趋势,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未见显著差异。稀土对苗期玉米P吸收的影响不明显,但当剂量低于10kg·hm-2时可促进大田玉米对土壤P的吸收以及体内的P向籽实运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